□鮑雅輝

撫順煤礦博物館
時序更替,夢想前行。730個日日夜夜的輪回,讓時光有了縱深,歲月有了層次。
“撫礦人”清晰地記得,兩年前的那個美好時節——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西露天礦時作出重要指示:開展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要本著科學的態度和精神,搞好評估論證,做好整合利用這篇大文章。
這既是對實現產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的殷切希望,也是對建設綠色礦山、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深遠命題。
兩年過去,西露天礦都有哪些新變化?沿著總書記的腳步,近日,筆者再次探訪西露天礦,看他們如何字斟句酌地續寫面向未來的“答卷”。
站在西露天礦觀景臺向下俯瞰,生態修復展示區生機盎然,油水蠟、金葉榆、丹東檜柏組成的綠色魔紋既活潑又俏皮。一條綠色的飄帶映襯下,“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礦山”幾個字格外醒目。若將視線放遠,還會看到挺拔的云杉、翠綠的竹柳,或高低錯落,或疏密有致,一排排、一簇簇鑲嵌在礦坑邊。此情此景,讓人對西露天礦生態礦山的模樣有了初始想象。
“我們把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認真落實集團公司工作安排,按照‘一閉兩轉四保障’總體思路,扎實抓好綜合治理、生態修復和轉型發展重點工作,全面提升礦坑安全保障和形象面貌,實現了由采轉治的業態轉換,百年老礦開啟了綜合治理、轉型發展的新征程。”站在觀景臺前,集團公司副總經濟師兼西露天礦黨委書記、礦長李森細數兩年來的礦山治理成果。
兩年來,西露天礦始終堅持把確保安全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來抓,不斷增強紅線意識,堅守底線思維,針對綜合治理的新形勢和新要求,積極采取有力有效的工作措施,做到季有目標、月有重點、周有安排。同時,突出安全工作重點,通過持之以恒地開展安全大檢查、隱患大排查、安全教育、安全文化引領,以及實施全過程、全覆蓋的現場安全監管等多種有效措施,確保全員崗位安全責任落實到位,實現了安全生產十五周年,目前正在向安全生產十六周年奮進。
兩年來,西露天礦積極配合國家發改委、省發改委、中咨公司等上級部門和機構來撫順調研開展評估論證,全力參與支持撫順市完成《西露天礦綜合治理與整合利用總體思路》及《西露天礦綜合治理與整合利用總體思路可研報告》的編制論證,順利通過了以中國工程院王雙明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審定。同時,主動邀請王安院士、彭蘇萍院士等權威專家及中科院、中咨公司、中煤科工集團等科研機構實地研究災害治理、生態修復等重點工作,相繼完成了安全評價、環境評價、穩定評價、經濟評價,完善了具體行動方案,為科學開展綜合治理與整合利用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露天礦綠化
近期,西露天礦認真落實省政府辦公會議精神,全力配合國家自然資源部、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等上級部門和科研院所,深入開展規劃方案的再完善、再論證,并相應成立了5個工作組,主動參與做好西露天礦地質、水文、舊巷道等礦山資料收集整理,得到了國家、省、市相關部門和領導的認可。

露天礦
在評估論證的同時,西露天礦不等不靠、主動作為,大力實施生態恢復治理“2019、2020行動計劃”,有力推進綜合治理與整合利用全面開展。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不間斷地實施礦坑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先后投入資金近2億元,持續做好礦坑削坡減重、回填壓腳、疏干排水、消防火治理,共完成回填壓腳工程量2000萬立方米,全面提高了坑幫的穩定性。
西露天礦積極與遼寧省第十地質大隊密切合作,共同設置了240個人工GPS巖移監測點,加密重點區域監測周期,實時監控邊坡動向,提前發布預報和預警,切實提高了地質災害綜合防控能力。同時,不斷加大新老火區和潛在自燃發火區域的防范及治理,累計清理可燃物料30萬立方米,12處冒煙發火隱患均得到有效控制,確保了礦坑安全穩定和環境持續改善。通過采取鉆機濕式打眼技術、放炮現場常備灑水車、提升系統轉載、破碎現場實時開啟噴淋裝置等多種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作業揚塵,還在入坑南門和西門自行設計建設了2個車輛噴淋系統,對升坑車輛進行清洗,避免對地面造成揚塵污染。他們還實施了80余項防治水工程,為安全度汛提供了有力保障,且成功抵御了“巴威”“美莎克”“海神”三次臺風的侵襲。
按照“先治理綠化,再整體利用”目標定位,兩年來,西露天礦“做好整合利用這篇大文章、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聲勢一浪高過一浪,一幅風生水起、蹄疾步穩的發展新畫卷躍然展現。
“如今,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底色日益亮麗。按照綜合治理、生態恢復、產業跟進、綠色發展方針,我們全面推進生態恢復—綠色礦山—景觀提升—文化弘揚治理模式。截至目前,治理面積已達1215畝,累計栽植各類樹木100萬余株。”西露天礦總工程師肖平指著不遠處的生態修復示范區向筆者介紹道。
走進示范區才發現,腳下的土壤是由煤矸石、綠色泥巖、油母頁巖貧礦及廢渣等排棄物組成,栽種培植的10多種植物,枝繁葉茂,果實累累。定睛細看,那些種類繁多的小花聚集在一起被稱作“繁花似錦”,那些玫瑰的團聚被稱作“玫瑰芳蹤”,那些紫丁香的集會被稱作“丁子之香”,那些太陽花的約會被稱作“陽光部落”……除了花兒,示范區還栽種培植了枸杞、鈣果、大果沙棘、谷子等,“南國有杞”“棠棣之華”“赤果冰凝”“滄海一粟”就是它們的“家”。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怎么也不會相信,昔日的排土場會變成今日的生態修復示范區。見筆者略有疑惑,肖平笑著說道:“我們一直在積極探索礦山綠色發展的關鍵技術,已連續兩年在這里種植不同的作物,效果都不錯。接下來,我們還會組織相關科研人員針對植物品種選擇及栽培管理進行科研試驗,探尋更好的生態修復方式。”
轉過身,市企共建林、愛企林、先鋒林、青年林映入眼簾,那些在春天里栽下的樹苗,已然茁壯成長。這里,空氣清新,陽光耀眼,藍天白云下不時會有一輛紅色的灑水車穿行其間,好一派鳥語花香、蝶飛蜂舞的生動畫面。
兩年間,西露天礦堅持“宜綠則綠、宜景則景”原則實施綠化工程,累計籌措資金6000多萬元,先后對7個到界穩定區域實施了復墾綠化、生態修復,并開展了8次千人以上大型植樹勞動,全力打造綠色生態礦山。
前兩天,從北京回來探親的鄭女士一家專程趕到西露天礦觀景臺游覽一番。“記憶中,礦山是黑色的,眼前的礦山卻是綠色的,真是太美了!”鄭女士連聲贊嘆,并把拍下的照片配上美文發到了朋友圈。
兩年間,礦坑的變化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更有身居海外的撫順人回到家鄉后也要前來看一看,紛紛贊不絕口、喜笑顏開。
集團公司董事李朝輝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圍繞‘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工作思路,切實將西露天礦礦坑打造成為全國礦區生態修復和轉型發展示范基地,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擔當精神和家國情懷,讓礦區員工和地區百姓盡享更多生態紅利。”

西露天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