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美國特派特約記者 黃培昭 林日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5日抵達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舉行會談。這是他上任后首次出訪中東,這位美國外交高官之后還將到訪拉姆安拉、開羅和約旦,會見巴勒斯坦總統(tǒng)阿巴斯、約旦國王以及埃及總統(tǒng)等人,主要目的是鞏固巴以停火協(xié)議、就援助重建加沙地帶等與地區(qū)領導人交換意見。有觀點認為,雖然布林肯此訪有積極意義,但是繞過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重建加沙地帶困難重重。此外,美國雖然嘴上喊著通過“兩國方案”解決巴以沖突,但對以色列不斷占領約旦河西岸等地區(qū)卻無所作為,因此布林肯此次只是想花錢暫時掩蓋問題。
四個目的
據《以色列時報》、美聯(lián)社25日報道,布林肯當天和內塔尼亞胡舉行了記者會。布林肯表示,自己此次出訪有4個目的:顯示美國對以色列的安全承諾、努力讓約旦河西岸地區(qū)和耶路撒冷更加穩(wěn)定并減少這些地區(qū)的緊張局勢、啟動對加沙地帶的重建,繼續(xù)重建美國與巴勒斯坦的關系。
布林肯強調,將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援助加沙地帶重建,同時確保哈馬斯不會從重建援助中受益。他表示,為防止再次發(fā)生暴力沖突,必須利用停火創(chuàng)造的機會來解決更大的潛在問題和挑戰(zhàn)。布林肯不會與哈馬斯領導人會晤,因為哈馬斯不承認以色列的存在權利,以色列和美國認為哈馬斯是恐怖組織。
內塔尼亞胡感謝美國對以色列自衛(wèi)權利的支持,并警告說,如果哈馬斯違反停火協(xié)議,以色列將作出“非常有力”的回應。以總理談到在被占領的約旦河西岸地區(qū)“實現經濟增長”,但是他說,除非巴勒斯坦人承認以色列是一個“猶太國家”,否則就不會有和平。巴勒斯坦人長期以來一直反對這一措辭,認為這一說法損害了以色列國內阿拉伯人的權利。
美國想花錢了事?
此次為期11天的巴以沖突共造成250多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巴勒斯坦人,并在加沙地帶造成嚴重破壞。中東
媒體認為,布林肯首次中東行意在做巴以雙方工作,夯實停火的基礎,并為戰(zhàn)后加沙重建造勢。不過他依然秉持偏袒以色列的立場,引發(fā)阿拉伯人的不滿。“中東在線”新聞網站稱,美以在對待哈馬斯的態(tài)度上立場完全一致,都堅決繞過哈馬斯進行加沙重建,但問題是,加沙地帶是哈馬斯的勢力范圍,離開了哈馬斯,重建工作將很難完成。
“我們確實提供了援助,試圖解決問題,但(重建)之后怎么辦?”美國學者哈布對卡塔爾半島電視臺說,布林肯出訪中東以及美國承諾援助加沙重建是積極的步驟,但以色列還在繼續(xù)占領加沙地帶并不斷建造猶太人定居點,這說明以色列已經排除了“兩國方案”,而拜登政府張口閉口都是“兩國方案”,這是無所作為。非政府組織“眼下的阿拉伯世界民主”執(zhí)行主任惠特森認為,布林肯的訪問是試圖“假裝存在‘兩國方案,假裝試圖重啟和平進程”。
半島電視臺援引多名專家的話分析稱,巴以沖突已經不是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重點,華盛頓沒有辦法解決巴以沖突問題,也不想卷入“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布林肯的中東之行主要是為了用錢控制沖突,而不是解決沖突。美國前外交官勞倫斯預計,布林肯此行不會有太多關于“和平進程”的討論,因為關于和平進程的討論以及隨后的分歧,本身可能威脅到停火。
布林肯出訪之際,正值拜登政府面臨越來越大的國內壓力,包括民主黨盟友在內的很多人要求拜登追究以色列侵犯巴勒斯坦人權利的責任。此外,美國國內對拜登政府向以色列出售武器的批評聲不斷增大。自達成停火協(xié)議以來,拜登政府一直宣稱幕后外交鞏固了協(xié)議。不過一些批評人士對此表示懷疑,認為拜登需要對以色列采取更強硬的立場,以消除沖突的根源。
緊張局勢依然存在
盡管巴以實現了停火,但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緊張關系仍在加劇。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耶路撒冷謝赫杰拉地區(qū)周一發(fā)生持刀襲擊事件,兩名以色列人受傷。襲擊者是一名17歲的巴勒斯坦少年,他已被以色列安全部隊擊斃,而發(fā)生襲擊事件的謝赫杰拉正是引發(fā)此次巴以沖突升級的地區(qū),以色列政府試圖驅逐當地的巴勒斯坦家庭。美聯(lián)社稱,雖然沖突爆發(fā)后,以色列暫停了驅逐行動,但是涉及被驅逐巴勒斯坦家庭起訴以色列當局的案子將在數周內進行審理,因此停火非常脆弱。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報道,緊張局勢同時也在約旦河西岸地區(qū)持續(xù),以軍進行了多次搜捕。有巴勒斯坦組織表示,在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一夜間就有43人被捕。以色列警方報告則表示,在過去兩周中有1550人因暴力被捕。
除了布林肯外,埃及和英國也在為鞏固停火采取行動。埃及外長舒克里24日抵達拉姆安拉進行訪問,與阿巴斯會談,就鞏固停火和幫助對加沙的重建協(xié)調立場。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稱,英國外交大臣拉布也擬于27日訪問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目的同樣是推進和鞏固巴以停火,聚焦加沙重建工作。▲
環(huán)球時報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