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劉向暉



摘要:新型職業農民是當今社會與學術領域關注的焦點,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通過篩選CNKI網絡數據庫中探究新型職業農民的相關文獻,利用書目共現分析系統提取關鍵詞做共詞分析,采用聚類和可視化圖譜的方法分類。梳理結果表明,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農村人力資本發展、培訓需求分析、培育存在問題與對策、培訓影響因素及模型分析4個研究領域。未來還需要以鄉村振興為戰略目標,聚焦新型職業農民內涵與功能責任定位清晰化、培育支持體系多樣化、培訓遠程教育時代化等領域深度展開研究,為農村人力資本發展注入源源活力。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共詞分析;可視化圖譜;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1)07-0015-06
收稿日期:2020-07-30
作者簡介:王麗娜(1995—),女,新疆烏魯木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民教育。E-mail:724197300@qq.com。
通信作者:劉向暉,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E-mail:120403772@qq.com。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十三五”規劃指出,新型職業農民逐漸過渡為現代農業的建設者,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堅力量和主體。但改革開放以來,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掌握一定專業技能和管理知識理念的農民嚴重缺乏,目前亟需通過發展新型農民推動農村均衡發展、農業轉型,在真正意義上實現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作為“三農”熱點研究問題之一,我國學者對其相關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研究熱點不斷涌現。本研究針對15年內文獻作共詞分析,意在呈現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研究熱點與發展軌跡,預判新型職業農民未來發展趨勢,以期為該領域進一步研究和開展實踐工作提供參考和指引。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研究以CNKI網絡出版總庫為文獻數據來源,采用高級檢索將“主題”設置為檢索條件,“新型職業農民”設置為檢索內容,時間范圍選擇2006—2020年,來源類別設定為“核心期刊”“CSSCI、CSCD來源期刊”,于2020年4月5日檢索共得到547篇文獻,導出篩選后得到的有效文獻466篇(去除通知與會議專訪類非學術文章),文件編碼為ANSI并以txt.格式保存。
1.2 研究工具與進程
本研究以Bicomb 2.0書目共現分析系統軟件和SPSS 19.0統計軟件為主要研究工具。利用Bicomb 2.0統計得出各類關鍵詞頻次有效合并后的排位,逐次導出詞篇與共現矩陣。其次在SPSS 19.0中導入詞篇矩陣繪制樹狀圖后導出相似矩陣與聚類圖,最后利用相異矩陣進行多維尺度分析繪制知識圖譜。
2 結果與分析
2.1 文獻研究時間分布
文獻發表篇數隨時間逐年遞增(圖1)。核心期刊涉及新型職業農民的研究從2006年開始,以培育新型農民視角探索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此后該研究經歷了一段穩步發展階段[1]。直到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此舉將之后的研究推上熱潮。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整合各類資源,加快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這無疑是將新型職業農民的地位進一步明確,從此該研究有望成為社會科學行業關注的焦點。
2.2 核心研究機構與核心期刊載文量分布
新型職業農民的研究主要以涉農業院校和師范類院校為主(表1)。文中檢索文獻共來自102個核心期刊,其中發文量15篇及以上的共有8種,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學者關于此類研究主要發表在職教論壇、職業技術教育、農業經濟等相關期刊上,相比之下職教論壇發表的核心期刊數量頻次最高,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職教論壇在該領域影響力更為顯著,這對于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實踐工作起到了指導和綱領性的作用。
2.3 高頻關鍵詞詞頻統計與分析
關鍵詞既是反映文章主旨與核心內容的線索,也是對文章內容的凝練和高度概括,在文獻量化分析中,高頻關鍵詞能代表一段時間內學科研究的前沿熱點與未來趨勢[2]。本研究經統計共得1 799個原始關鍵詞,參照普賴斯高頻閾值計算公式M=0749Nmax(式中:M為高頻閾值,Nmax是論文被引頻次最大值)[3],再結合孫清蘭學者提出的高低頻詞界分估算法[4],確定高頻閾值為13,得到高頻關鍵詞28個,關鍵詞排序可初步一覽15年來關于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研究熱點的發展軌跡(表2)。
2.4 高頻關鍵詞Ochiai系數相異矩陣
利用SPSS 19.0聚類分析詞篇矩陣,選取二分類Ochiai系數生成相似矩陣(Ochiai系數是指2個關鍵詞之間的密切聯系或疏遠程度),再根據公式:相異矩陣=1-相似矩陣,得出高頻關鍵詞Ochiai系數矩陣[5]。從表3可以看出,職業農民(0.982)、新型農民(0.991)、新型職業農民培訓(0.823)與本研究主題相關性較高,研究者傾向于關注“三農”問題,這可為后期學者提供參考。
2.5 高頻關鍵詞組間聯接聚類樹及解讀
聚類分析是指將抽象對象的集合分類為相似對象再組成集合的過程,通過樹狀圖形式反映熱點分類。從圖2可以看出,新型職業農民研究熱點以4個種類為主:種類1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種類2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求分析;種類3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問題與對策;種類4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影響因素與模型分析。
2.6 研究熱點多維持尺度分析
在聚類分析的基礎上采用多維尺度組圖,深入分析主題與各關鍵詞間的關聯程度。根據研究對象的范疇不同,坐標軸將區間劃分為4個象限,第1象限為研究主題所在的核心位置。從圖3知識圖譜可知,熱點1大部分位于第1象限且較為集中,表明新型職業農民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鄉村振興、農村人力資本等研究較為成熟,聯系較為緊密;熱點2涉及第2、第3、第4象限,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求、“三農”為研究熱點,通過分析培訓需求從而達到按需培訓、精準扶貧的目標,因此該領域也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注;熱點3主要分布在第2、第3象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與對策研究比較廣泛,所以導致關鍵詞跨度較大;熱點4影響因素位于第1象限坐標軸附近,說明該領域與主題關聯度較大,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3 新型職業農民研究的前沿熱點
3.1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農村人力資本發展
農村人力資本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人才支撐保障。當社會物質資本達到一定量時需盡快投入大量人力資本進入農村,目前僅適用于傳統生產要素的農業對經濟增長無法做出重大貢獻[6],但發展現代農民與現代技術能夠促使農村經濟增長,這便催生當代新型職業農民這支隊伍[7]。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為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主要開發形式,在提高農民生產技能和文化素養的同時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為新農村的開發與建設不斷輸入新鮮血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8]。從職業教育角度助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動將成人納入農村職業教育當中,多渠道豐富農村人力資本是推動農村發展、解決人才瓶頸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9]。因此,以培育和引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農村人才輸入途徑、嘗試新的發展理念為指導、不斷審視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村人力資本開發和農村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為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為“人才強國”建立堅實基礎。
3.2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求分析
據了解目前農民參與培訓的需求主要涉及3個方面:(1)農民注重培訓內容實用性和形式多樣性,對了解種養殖技術、農業政策較為感興趣且偏好閑時參與培訓;(2)農民對于得到證書、獲得政策扶持、獲得尊重而參加培訓的需求較少,但也有部分農民對此感興趣;(3)隨著現代農業的推進,農民對農機操作、貯藏加工、農產品營銷等技術也有了一定的關注。以上需求表明,農民對自身主導產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市場化意識逐漸由傳統生產向市場轉變,參與培訓有較強理性和目的性[10]。因此,國家應當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滿足以農民切身需求為目的進行供給,以提高技能和增加收入為主要目標,為農民提供農用技術和教育培訓、提升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不斷了解他們的職業特點和務農需求,建立健全農業推廣課程,加強技術輔導、師資建設、后續跟評反饋機制等。大力呼吁社會支持農業教育,使農業教育培訓供需平衡,這樣不僅有助于對接精準扶貧,還能使農民獲得專業技能從而有效控制脫貧后不返貧[11]。
3.3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問題與對策
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受限于傳統與現代因素的影響,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其中培育體系、機制尚未完善,缺乏職業農民資格準入制度,導致農民身份依舊沒有改變[12];政策保障不完善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制約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進度,市場保障政策不到位導致農產品滯銷,亟需解決銷路問題[13];培育當中缺乏農業生產技能和市場經營能力培訓,資金與師資需求量較大,以致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培育實效甚微[14];由相關部門根據專家的專業領域和借鑒其他地區經驗決定培訓內容,理論知識依靠“大水漫灌”的方式并不合理[15]。針對培育留存問題很多學者也提出了相應對策。在政策制度方面:相關機構應不斷完善農民培育制度體系建設,建立網絡化管理體系,強調數字化教學的推廣與應用;不斷完善培訓運行管理機制,加強師資建設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惠農利農政策,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16-17]。在培訓內容方面:政府、高校、培訓機構形成合力,擴大培訓對象范圍,將教育資源配置均等;改善培訓方式并明確培訓目標,傾向小規模產業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能培訓[18]。因此,根據問題適時調整培育策略,呼吁社會各界關注“三農”問題,有利于助推農民成長與農村發展取得共贏。
3.4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影響因素與模型分析
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過程中,性別、年齡、身體狀況、文化水平、職業背景、所屬經營主體、年收入、參加培訓經歷、對政策了解程度、培訓時間、內容、體系等內外部因素都會影響農民的參訓意愿[19-20]。清晰影響農民參訓因素后可逐步將負面因素破解消除,從而解決農民培訓存在的實際問題,將培訓參與率及實效提高。模型分析是指在相關數據解析過程中運用的方法和工具。對農民參訓影響因素多采用二分類和多分類Logistic、Multinominal Logit、二值響應Probit模型來進行分析,該類模型使用調查問卷易形成研究地域化的特征,以此探究某區域內農民參訓影響最大的因素[21];對于培訓影響因素間關聯關系和層次結構可運用ISM模型解析[22],最終培訓效果可采用熵權TOPSIS評價法對培訓效果進行測度,該模型不僅將某項指標的重要程度客觀反映于指標體系中,還能有效消除內部產生的主觀影響因素,直觀反映指標權重隨時間變化的狀況[23]??傊?,該熱點主要是運用各種類模型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影響因素或與該因素相關的領域,建立擬合度較高的模型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用量化的方法將研究熱點逐一呈現。
4 新型職業農民研究的未來指向
4.1 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與功能責任定位清晰化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指出:以愛農業為基礎,懂技術為核心,善經營為關鍵的3個鮮明特征,與現代文明提升農民、先進技術武裝農民、加速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讓農民身份不再傳統落后成為與時俱進的體面職業一脈相承[24]。將農村職業教育定位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職業教育多方位轉型升級解決現實問題的手段之一;提高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現實定位和認知水平,有助于精確把握他們的價值和作用。成為具有一定文化素養與科技知識、掌握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能、擁有社會責任感的農業從業者,是時代賦予新型職業農民的使命和責任定位。因此,只有將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內涵、功能責任定位不斷清晰化,才能助推農民向職業化、生產方式向機械化、農業向現代化的方向穩步邁進[25-26]。
4.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支持體系多樣化發展
培育體系是指按既定的社會需求,由國家、社會、企業、學校等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織協調形成相互支持的有機整體。我國現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依舊存在較多問題,機構設置重疊導致相關部門職責混亂,為數不多面向“三農”服務的院校涉農專業薄弱,現有體系無法滿足培育工作的需求[27]。因此,針對這一問題提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應該向多樣化發展,統籌利用各級各類農業職業院校、農技推廣中心、科研中心等師資來源,將“政府+企業+社會”的模式運用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當中,利用農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相關社會企業與政府和高校相互作用,形成多元主體協同發展的培育體系,發揮市場主導的作用,建立科學合理多樣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學者今后應該關注的重點[28-29]。
4.3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遠程教育時代化發展
最終發現對新型職業農民“互聯網遠程教育”的研究也有少數學者感興趣。隨著網絡電視、互聯網的普及,遠程教育也逐漸成為農民培訓的有效途徑之一。互聯網遠程教育可以改變傳統的培訓方式,使教育資源共享,農民不再受到單一培訓方式和機構的制約。由農民自主選擇課程,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機會公平性,“村村通”的普及可解除由于時間地點受限阻礙農民參與培訓。目前網絡銷售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興方式,構建“互聯網+訂單農業”平臺可有效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與知名度,信息互聯和資源共享為農民創收營造了新的環境[30]。因此,發揮網絡優勢,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平臺推廣智慧農業,緊跟時代步伐,真正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意義重大。但目前鄉村基礎設施不健全,導致互聯網基礎設施未能全面覆蓋,人力資本投資力度欠缺導致互聯網技術人才匱乏,種種因素限制互聯網遠程教育向未來時代化發展。因此,今后應該更加具體深入探究數字化網絡對農民終身教育的作用,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遠程教育時代化發展提供可供借鑒的意義和價值。
5 結論與展望
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和現代農業發展腳步的加快,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了新的挑戰和機遇,通過研究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發現其熱點主要圍繞4個方面?;讵毺仃P鍵詞分析,推斷未來還需要從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與功能責任定位、培育支持體系多樣化發展、培訓遠程教育時代化發展等領域深度展開。結合新型職業農民的研究現狀和新農村發展面臨的形式和任務,對未來研究提出以下建議:(1)聚焦農村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問題和新型職業農民短板,關注成人教育、農業供給側改革,農村電商等主題。(2)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微觀實踐研究,目前學術界的研究以宏觀層面定性為主,但新型職業農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將重心下移到農民培訓、田間課堂,將研究視角聚焦到具體微觀角度。(3)創新培育模式,因地制宜構建適合我國各地區的培育模式,對鄉村振興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重要的指引價值。未來職業農民這支新型隊伍必將持續壯大,成為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
[1]王君麗,祝士明. 從培育新型農民視角探索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之路[J]. 安徽農業科學,2006,34(7):1456-1457.
[2]李 偉. 農村成人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我國農村成人教育研究熱點的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J]. 成人教育,2019,39(2):48-55.
[3]郭文斌. 知識圖譜理論在教育與心理研究中的應用[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111.
[4]孫清蘭. 高頻詞與低頻詞的界分及詞頻估算法[J]. 中國圖書館學報,1992(2):78-81,95.
[5]陳 琪. 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研究熱點的知識圖譜[J]. 職業技術教育,2017,38(10):69-74.
[6]蔣海曦,蔣 玲. 鄉村人力資本振興:中國農民工回流意愿研究[J].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51-161.
[7]西奧多·舒爾茨. 改造傳統農業[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8]張億鈞,朱建文,李 想. 基于人力資本投資視角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J]. 中國成人教育,2018(24):165-169.
[9]韓麗娜.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改革分析[J]. 農業經濟,2020(3):84-86.
[10]于興業,劉 望,劉家富. 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職業知識和技能需求研究——基于黑龍江省5縣的調查[J]. 現代遠距離教育,2019(2):87-96.
[11]易 陽,董 成. 湖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求調查分析[J]. 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4):3427-3429.
[12]胡 焱,王伯達.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困境及對策研究[J]. 理論月刊,2017(8):148-152.
[13]劉西濤. 現代農業視角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實困境與制度設計[J]. 職業技術教育,2016,37(13):60-64.
[14]黎家遠.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財政支持問題研究——以四川省為例[J]. 農村經濟,2015(5):113-117.
[15]孔 韜.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困境與出路[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6):80-85.
[16]唐 偉. 鄉村振興背景下廣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策研究[J]. 現代商業,2020(9):61-62.
[17]李 丹.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機制構建與路徑選擇[J]. 繼續教育研究,2017(7):28-30.
[18]何嶸珍.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及其效果影響因素分析[J]. 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3):180-181.
[19]傅雪梅,陳光燕,莊天慧,等.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對成都市304位參訓農民的調查[J]. 江蘇農業科學,2016,44(8):540-544.
[20]翟黎明,夏顯力,孫養學. 農戶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對陜西關中四市的調查[J]. 職業技術教育,2016,37(21):55-59.
[21]王曉曦,耿樹海,劉建業. 基于ISM模型的河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影響因素分析[J].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3):15-19.
[22]廖開妍,楊錦秀,劉昕禹.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效果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對四川省成都市812位參訓農民的調查[J]. 職業技術教育,2019,40(36):45-50.
[23]薛 晴,陳會謙,孫秀芳. 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的特征內涵及理論價值[J]. 農業經濟,2019(8):72-74.
[24]張彩娟.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的責任定位、角色沖突與推進省思[J]. 職業技術教育,2019,40(25):49-54.
[25]肖 良,付文學.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時代坐標與現實定位[J]. 新鄉學院學報,2019,36(10):8-10.
[26]馬 明,梁智慧,閔海燕.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思考[J]. 農業經濟,2018(8):70-71.
[27]童舉希,陳蓓蕾,章 霞. 基于模塊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創新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2):527-529.
[28]徐萬厚,吳 洋. 昌平農廣校:校社結合拓寬互聯網培訓新模式[J]. 農民科技培訓,2016(3):33-35.
[29]張曉燕. 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需求的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5):18-21.
[30]王雪松,趙 丹.“互聯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作用、應用困境及對策[J]. 成人教育,2018,38(1):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