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玲

十三五期間,我國綠色食品產業有效帶動了貧困地區發展富民鄉村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獸藥飼料監察所副所長張莉提出建議,下一步脫貧地區需更大力度推進綠色食品產業。張莉表示,現有工作體系已遠遠滿足不了發展需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脫貧地區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滯后。脫貧地區本身農業基礎不牢固,農業生產結構不優,優質綠色農產品占比較低,且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規模普遍較小,大多數停留在初級加工狀態,深加工能力不強,標準化程度低,產品質量和認證比例相對滯后。
農民參與程度與內生動力不足。部分地區在發展品牌農業,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仍存在“要、靠、等”、“政府干、農民看”的現象,農民群眾參與程度不高。人才缺乏,自我發展能力弱,“自身造血”受到制約,嚴重妨礙了綠色食品的產業發展。
優質綠色農產品產銷區位優勢較弱。一般來說,脫貧地區城鎮化進程緩慢、中心城市帶動能力弱、區域協同發展能力不足。未形成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生產加工未形成規模,流通領域缺少交通樞紐城市輻射帶動。急需大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培育壯大一批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區域性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
農業生產方式傳統、粗放。剛脫貧地區過往發展農業生產依靠拼資源拼消耗的傳統方式,化肥、農藥、獸藥和飼料等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不夠,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因此,發展綠色循環經濟任重道遠。
為解決脫貧地區面臨的這些問題,張莉建議: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對脫貧地區優質綠色農產品產業引導,運用宏觀調控、行政推動、市場運行的方式,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增加對優質綠色農產品的政策創設和資金扶持,進一步加大對脫貧地區的費用減免力度;積極爭取多渠道的財力投入,支持脫貧地區建立綠色食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和銷售服務體系;鼓勵保險公司擴大農業政策保險覆蓋面,開發滿足產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提升產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和比重;要堅持增加供給與保護生態協調統一,促進貧困地區農民增收;要加強科技研發推廣,提高綠色農業發展水平;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幫助農民解決就業問題。把脫貧地區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支持創建區域品牌,提高綠色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強化科技支撐。提升科技服務,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深入推進產業聯盟建設,提高綠色產業附加值;加快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鏈與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加快綠色食品產業區使用技術力度;推動區塊鏈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更大范圍應用,加速區塊鏈與農業產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維護農業生產經營單位數據記錄與存儲過程,提升日常管理與溯源管理效率,推動數字鄉村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抓手。
做好品牌創立宣傳。爭取財政支持和資金投入,加大對品牌支持力度。立足脫貧地區資源稟賦,加快建設一批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有機農產品基地,開發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綠色農產品,積極幫助脫貧地區開展好品牌宣傳,充分依托傳統媒體、新媒體和自媒體等媒體平臺以及農交會等各類展會,加強營造發展綠色食品產業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