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丹

近年來,隨著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項目的實施,越來越多的農業經營主體對“兩減一增”的認知理念有所加深。然而,如何通過項目的帶動作用,挖掘有機肥替代化肥長效機制,成為各地努力破解的難題。近日,筆者來到安徽省阜南縣探訪,看看他們在這方面是如何進行有效探索的。
項目資金用在“急處”
阜南縣有30萬畝蔬菜種植面積。“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在蔬菜產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阜南縣新村鎮的合心家庭農場的設施大棚里,筆者看到綠油油的蘆蒿長勢喜人,水肥一體化的噴灌設備自動噴灑著。“以前我們澆水施肥可麻煩了,都是請勞動力拉管子來回澆。現在有了這套設備,施肥澆水不僅變得‘傻瓜化操作,還給我節省了一大筆人工費。”家庭農場主周俊芳介紹說,蘆蒿的地頭批發價12元/斤,效益很不錯,但人力成本也越來越高。像當地請人收割蘆蒿最少需要80至100元/天,所以聽到縣里宣傳“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項目,雖然主體也要出一半的資金,但她二話沒說早早地申請了。
“阜南縣是2019年開始試點實施有機肥替化肥項目,已經連續實施了兩年。經過第一年的實施,我們覺得這個項目很好,但如何建立長效機制的確是難點,也在不斷想點子、動腦子。”阜南縣農業農村局四級調研員蔡明勝介紹說。
會龍鎮是當地的辣椒種植大鎮,常年種植辣椒7萬多畝。“當地種植辣椒有數十年,農民為了追求產量而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鹽漬化、酸化,因此我們覺得亟須修復當地土壤質量,就在會龍鎮推行‘有機肥+配方肥+土壤調理劑模式,既在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的同時,也選擇適合本地土壤施用的調理劑,改良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為實現項目區設施蔬菜化肥減量增效、有機肥資源充分利用、耕地質量提升的目標,我們通過單一來源采購,與安徽省農科院土肥所合作,開展設施蔬菜項目區耕地質量調查與評價、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研究及模式集成創新、土壤酸化、鹽漬化治理等相關試驗示范及技術攻關。”阜南縣土肥站站長郭標介紹說,目前已經完成前期工作,下一步將以整村推進的方式對大棚蔬菜土地實施修復。
幫助養殖企業真正變“綠”
焦陂鎮的張學才從事蛋雞養殖已有20年的歷史。“從最初的1000多只蛋雞到現如今的8萬多只蛋雞,年產1300噸雞蛋供應阜陽及周邊市場。注冊品牌‘焦陽也成為當地知名品牌。”張學才說,養殖規模、養殖環境也在不斷提檔升級。但是養殖產生的大量糞污也成為養殖場環評的棘手難題。以前都是采取傳統漚制堆肥,通過把雞糞堆肥發酵成農家肥,但是一占土地、二是氣味難聞,而且循環周期長。為解決這一問題,阜南縣推行畜禽“糞污+沼氣+發酵罐制有機肥”種養結合模式,依托規模化養殖主體、種植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完善沼渣沼液處理和糞污發酵設施,優化施用技術,在養地肥田的同時,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在阜南縣農業農村局組織的考察中,張學才接觸到一種新型機器——高溫智能畜禽糞污發酵罐。他回去后立即購買,將養雞場的糞污傳輸到發酵罐里,通過高溫消毒,加上配好的菌種,十天左右就可以變成干燥顆粒狀的肥料,既減少了糞污轉變成肥料的時間,也杜絕了異味。發酵過的雞糞肥料賣到每噸200至300元。
“如果使用這種機器工業化處理糞污,既可以讓環評升級,改善養殖場的環境,又可真正成為不見糞污、沒有氣味的花園式養殖場。雖然同去考察的大多數養殖企業都覺得挺好,但也都覺得投入大,不敢輕易上此項目。我當時就決定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張學才說,這個項目的設備安裝需要百萬元的投入。通過有機肥替代項目的實施,作為主體,他們只需掏一半的錢,另一半則由項目資金承擔。自從這套設備投入使用后,養雞場里的氣味徹底消失,生產出來的肥料也更加有機、營養。
“我們養雞場不用外面的成品飼料,而是使用自己配制的飼料,通過源頭掌控糞污質量,可以有效地杜絕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這樣糞污質量好,再通過工業化手段加工生產出來的肥料才能達到國家有機肥的標準。”張學才說,也正是因為自己的品牌管理意識,才使得自家的產品,無論是雞蛋產品還是有機肥一直在當地市場上比較被認可。
“阜南縣是畜牧業生產大縣。我們想通過項目的示范撬動,讓更多的養殖企業加入變廢為寶的隊伍中來,把有機肥生產變成養殖業延伸的產業鏈之一,真正做到綠色循環利用發展模式。”阜南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馬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