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子
患者到癌癥晚期,如果治療效果不好,最終都是“人財兩空”的結局,該如何評判此前的醫療過程是否合理?
北醫三院腫瘤內科醫生張煜在知乎上的文章以胃癌患者馬進倉在上海新華醫院陸巍醫生處接受的治療為例,對陸巍醫生給出的化療方案、免疫療法等提出質疑,但在這一案例之外,張煜的文章無疑也揭開了諸多患者及家屬心里的疑問:“我們接受的治療是否合理?”
一位癌癥患者家屬跟我談及十多年前的治療過程,她回憶說,患者術后化療時副反應大,身體虛弱、免疫力低,病房里還住著另外兩三位患者,陪床家屬、護工、送餐人員等等都可以進出,為避免細菌感染,醫生建議打升白針,還建議用保肝藥、保腎藥以保護患者臟器不受化療藥的傷害等等,輔助治療現在看來不一定都是必要的,但也只能是一筆總價不菲的糊涂賬了。
什么藥該用,什么藥不該用,的確是非常專業的醫學問題,解釋權在醫療提供方,普通患者無法判斷,這也是患者在治療后難以“維權”的原因之一。美國是如何處理相關醫療糾紛的呢?一位消化腫瘤內科專家介紹說,多數在美治療患者都購買了商業保險,醫療費由保險公司替患者向醫院支付,因此保險公司會派醫學專業人員對治療過程中的每一筆花銷進行嚴格審核,非必要的治療費用將由醫院自己承擔,無形中幫患者把了關。
中國的醫療支付體系不同,一直以來,中國的醫療監管更多以醫院內部的自查為主,這種“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方式顯然難以有效發現問題。這也是張煜在文中所呼吁的,懇請國家通過各種方式設立紅線并嚴格監督執行。
4月底,國家衛健委專家團隊給出了針對陸巍醫生治療情況的調查結果,認為其“診療原則基本沒有問題”。喧鬧過后,這件事更深遠的價值或許就是推動相關部門設立監管紅線,從而避免不良醫療行為的發生。

16/2021 總第994期
根據新聞出版總署《關于開展新聞記者證核發情況自查工作并重申有關規定的緊急通知》(《2009》299號)《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關于2009年換發新聞記者證的通知》《關于期刊申領新聞記者證的有關通知》《關于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單位申領新聞記者證的通知》要求,我單位《中國新聞周刊》雜志社有限公司已對申領記者證人員的資格進行嚴格審核,現將我單位已領取或擬領取新聞記者證人員名單進行公示,公示期2021年5月17日~5月24日。舉報電話為88311761。
已領取新聞記者證名單:李紅笛 陳惟杉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