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躍勇 楊玲芳 李亞梅



【關鍵詞】新生兒;足月;窒息;振幅整合腦電圖;MRI;監測
人體腦組織代償能力最佳和發育最快速的時期則為嬰幼兒時期,早期有效、及時干預新生兒窒息,降低其損傷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怎樣最大程度降低新生兒窒息危害性和發生率,如何更客觀、全面的評估新生兒窒息患兒腦損傷程度,并實施干預,降低疾病后遺癥率和死亡率,為目前新生兒科醫護人員努力的方向之一。隨著醫學技術改進,已有學者倡導將振幅整合腦電圖用于足月新生兒窒息患兒監測中,認為此方式的監測效果與MRI監測效果基本一致。但目前此方面報告較少,此點仍然處于研討階段。現納入我院以往收治的108例足月新生兒窒息患兒和43例健康新生兒進行對比論述此點。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分析我院2017年1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足月新生兒窒息患兒108例,作為觀察組,再納入同時期到我院分娩的健康新生兒43例作為對照組。人選標準:①各研究對象胎齡均為37~42周;②各研究對象家屬均簽字表示自愿接受此次監測干預方式;③病歷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監護人不同意接受此次監測方式者;②合并先天性疾病、遺傳性疾病者;③電解質紊亂者;④顱內出血、妊娠期宮內感染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者、低血糖等因素導致腦損傷者;⑤中途轉院治療者;⑥目前分娩史不詳眷⑦出生后6h入院者。對照組:出生體重2.84~3.95kg,平均體重(3.25±0.65)kg,胎齡37~42周,平均胎齡(38.52±0.21)周,女性19例,男性24例;觀察組:出生體重2.75~3.96kg,平均體重(3.28±0.64)kg,胎齡37~42周,平均胎齡(38.53±0.20)周,女性49例,男性59例。兩組間基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各研究對象均接受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MRI腦部監測。
腦功能檢測儀為美國Natus公司提供的NicoletOne,依據國際10/20標準電極安放系統,信號采集點在頂區和雙側中央區部位的P3~P4和c3~c4。雙中央區和雙頂區電極距離各75mm,參考電極在頭頂中央向前25mm額中線。用清潔膏清潔頭皮電極貼,并將導電膏沾在銀紙原片電極,放于指定部位,并妥善固定。設置輸出速度6cm.h~1uV。在新生兒出生6h內、24h、72h時,安靜狀態下監測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時間1.5~3h/次。各研究對象再接受MRI監測。
1.3指標判定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結果評估標準,振幅正常:振幅波普下邊界>5uV,上邊界>10uV;輕度異常:振幅波普下邊界≤5uV,上邊界>10uV;重度異常:振幅波普下邊界<10uV,上邊界<5uV。
MRI檢查分度標準,正常:腦池、腦裂、腦溝無增寬,灰白質界限清晰,腦實質無異常信號;輕度:病灶處于三角部,分布為局灶性、散在性;重度:病灶分布為彌漫性,小腦、基底節正常,合并顱內出血,無灰白質界限。
各新生兒的神經行為學評估采用NBNA評分表評估,量表包含語言和社交能力、適應能力、精細動作、大運動等方面。評分分級包括:發育低下:評分<70分;偏低:70~85分;正常:86~114分;聰明:115~130分;正常:85~130分;優秀:>130分。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多組樣本均屬用方差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再用LSD兩兩比較,此兩種方式符合度檢驗方式為一致性檢驗,評價指標為kappa系數,若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結果108例足月新生兒窒息患兒中,包含輕度窒息82例(75.93%),重度窒息26例(24.07%)。6h內監測異常患兒共79例(73.15%),包含輕度異常69例,重度異常10例;監測正常患兒共29例(26.85%)。無發作性放電35例,振幅重度異常合并癇性放電8例,振幅中度異常合并癇性放電12例,發作性癇性放電6例,振幅波普帶邊界異常18例。對照組各研究對象接受振幅聯合腦電圖監測結果均顯示正常。
2.2 6h內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與窒息新生兒臨床分度相關性108例足月新生兒窒息患兒中,6h內監測異常患兒共79例(75.93%),包含輕度異常69例,重度異常10例,正常患兒共29例(26.85%)。用等級相關性分析后,r=0.703,P<0.001,表明6h振幅整合腦電圖檢測與臨床窒息分度存在密切關系,特別是重度異常者,見表1。
2.3 MRI檢測結果觀察組108例患兒接受MRI檢查結果顯示,共62例異常患兒(57.41%),包含9例腦水腫+基底核丘腦損傷(8.33%),17例小腦點狀出血(15.74%),36例腦水腫(33.33%)。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顯示共79例異常患兒(73.15%),MRI異常患兒62例,振幅整合腦電圖檢查正常患兒共29例,MRI正常患兒共46例。MRI異常患兒62例中,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異常患兒共54例。采用Kappa等級分析(P<0.05),Kappa=0.425。提示,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結果與MRI監測結果基本相符。MRI檢查對照組研究對象,僅1例顯示輕度異常,見表2。
2.4神經行為發育評分振幅整合腦電圖重度異常神經行為評分低于輕度異常、正常對照組,數據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3討論
新生兒窒息為導致兒童和新生兒死亡、傷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本質上來看,窒息為機體缺氧的表現,新生兒缺血缺氧會損傷多個器官,最敏感的則為腦細胞,極易導致患兒出現神經系統功能障礙。2005年數據顯示,每年因新生兒窒息而死亡的患兒占比達1/4,而因新生兒窒息造成腦損傷神經后遺癥者高達百萬以上。窒息時,患兒呼吸會受到抑制或停止,無法擴張肺泡,不能排出肺液;酸中毒、缺氧會降低肺表面活性物質,加大肺血管阻力,重新開放胎兒循環,持續肺動脈高壓,進而加重酸中毒、缺血、缺氧,器官出現不可逆損傷。若持續存在低氧狀態,無氧代謝會加重酸中毒,耗盡體內儲存糖,腎上腺、心肌、腦組織血流量降低,損傷心功能,降低動脈血壓和心率,減少器官供血,進而損傷各臟器。因此,及時診斷新生兒窒息,對疾病診治和患兒生長發育有重要意義。
報告顯示,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可在新生兒出生后6h內明確診斷其窒息癥狀,所以,本研究中將出生后6h接受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的108例足月新生兒窒息患兒作為觀察組,整連續監測其振幅整合腦電圖,明確掌握其腦電信息變化。同時,監測各研討對象的腦部MRI,觀察期頭部是否出現器質性變化,并評估其近期神經行為發育狀況。依據MRI和振幅整合腦電圖結果,以及神經行為評估結果,最大限度實施了盲法,結論更具說服力。振幅整合腦電圖是將腦電監測系統進一步簡單化,在患兒安靜狀態下進行監測,利用8個電極采集中央區、雙頂區、顳區等部位的腦電信號,信號通過振幅整合和壓縮、濾過、放大,再將其輸出,呈現為波普帶。此方式具有易于分析判斷、以便長時間描記、受外界干擾性小、操作簡單等優勢特征,適用于NICU。本研究結果顯示,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結果與臨床分度、神經發育存在密切關系,此可為臨床診治疾病和評估患兒神經行為發育狀況提供依據。相比于常規腦電圖,早期實施振幅合腦電圖監測,具有可持續性監測、有效、簡便、經濟等特征,有利于及時發現其他腦功能異常和驚厥等癥狀,并及時給予處理。綜上,臨床可將振幅整合腦電圖用于足月新生兒窒息監測中,此方式監測效果與腦部MRI監測結果基本相符,可為臨床診治足月新生兒窒息提供一定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