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小楠

【關鍵詞】產后盆底功能障礙(PPFD);生物反饋電刺激;針灸;中西醫結合;效果
產后盆底功能障礙(Postpartum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PFD)是女性分娩后常見問題之一。盆底在人體結構中起到重要支撐作用,而女性在生產后,盆底常有分娩損傷、缺陷或功能性障礙等情況發生,嚴重時不僅會影響到性生活,還可能出現壓力性尿失禁甚至盆腔臟器脫垂等嚴重問題。在該疾病影響下,女性身心飽受困苦,生活難以正常開展。因此,臨床認為對于PPFD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尤其是相關治療。本文通過對比提出建立中西醫結合防治體系,以中醫針灸配合生物反饋電刺激,對患者盆底功能有促進作用,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于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自我院門診行產后42 d復查的產婦中選取PPFD患者共522例,按治療方式分組。A組單純應用中醫針灸(n=150),年齡24—32歲,平均年齡(28.43±2.69)歲;B組單純應用生物反饋電刺激(n=150),年齡24~31歲,平均年齡(28.79±1.78)歲;c組應用中西醫結合法(n=222),年齡24~31歲,平均年齡(28.81±1.34)歲。三組基線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1.2方法A組單純應用中醫針灸:取穴,包括足三里穴、子宮穴、腎腧穴、關元穴等,對所選穴位,以消毒后的毫針刺入,得氣留針。B組單純應用生物反饋電刺激:取截石位,準備好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在產婦陰道部位使用肌電位探頭,自低頻率開啟逐漸嘗試向高頻率調整,調整依據為患者無疼痛感覺。c組聯合上述兩種治療方式。三組患者均接受15次治療,每5次治療后,進行一次盆底評估,共3次評估。
1.3觀察指標借助盆底功能障礙問卷(PFDl-20),對患者盆底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單項選擇按照無影響到重度影響分別得分0~4分,得分越高代表盆底功能恢復越差。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三組患者治療前的盆底功能障礙評分差異小(P>0.05);治療后3次評估中三組分數均有所降低,其中c組分數明顯低于A組和B組(P
3討論
產后期,即分娩結束后6周,女性因分娩行為而受創的生殖系統、盆底功能等一般還未完全康復,且經WHO指出,這一階段同時也是決定產婦身心健康、社會活動能力的重要過渡時期。PPFD在產科臨床較為常見,主要是因為分娩中各種異常情況的發生,使得產婦盆底受到創傷,一旦發生,將在產婦生理以及心理上引起嚴重不適。目前西醫對PPFD,主要以生物反饋電刺激法進行干預,其有效性表現在促進盆底肌肉收縮、改善血循環等。中醫對PPFD的治療則以中藥和針灸等方式為主,其中針灸配合適當選穴,在促進盆底功能康復上價值顯著。
本文結果中,治療后3次評估中三組盆底功能障礙評分均有所降低,其中c組分數明顯低于A組和B組,說明針灸聯合生物反饋電刺激法對患者盆底功能恢復更有利。
總之,臨床針對PPFD,從中西醫結合角度聯合針灸和生物反饋電刺激,在患者盆地功能恢復方面可發揮積極促進作用,可幫助產婦順利度過產后期,促進產后身心健康發展,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