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丹

【關鍵詞】供應室;信息化管理;控制院內感染:臨床效果
供應室是醫院重要的部門之一,承擔著醫院各類醫療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工作,因而醫院必須針對供應室實行信息化管理,以提高滅菌質量作為管控原則,確保醫院的醫療質量安全,同時也可避免因供應室滅菌質量問題而引發院內感染。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參與研究調查,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選擇常規工作方式,2020年5月1日至2021年2月1日引入信息化管理方式工作。3例工作人員中,女3例,年齡37-57歲,平均45.21+3.52歲,工作時間14-37年,平均26年。供應室提供3件醫療設備供以清洗消毒滅菌。
1.2方法
對照組一常規方式管理。包括醫療設備清洗、消毒、滅菌質量檢測等。
觀察組一信息化管理。①供應室需優先改進并更新相關規章制度,確認章程的合理性與執行性,并嚴格規整相關應醫療設備的質量準則,一切以提高供應室內醫療設備的清洗、消毒、滅菌質量為主。供應室所制定的相關制度必須存有責任制,以便于為工作人員合理分配任務,以此也能保證工作人員具體管理的醫療設備數量、種類等,同時也方便在出現院內感染事件時可對應到人,及時查詢到院內感染誘發的確切原因。供應室還可實行量化考核制度,讓工作人員不定期參與培訓與考核,并聯合末位淘汰與獎懲機制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末位淘汰制需聯合工作人員所管理醫療設備的院內感染發生率進行聯合式考核,結合工作人員的綜合成績進行淘汰、懲罰與獎勵。②工作人員必須密切監測供應室內的SCM系列脈動真空蒸汽滅菌器情況,加大對個別醫療設備的滅菌力度,并在應用滅菌器對設備或物品進行滅菌前,需對滅菌器實施BD試驗,于每周或更短時間內對SCM系列脈動真空蒸汽滅菌器實行一次生物監測。工作人員在確定具體任務前,需提前檢查操作臺、物品、自身的細菌情況,行細菌培養,對供應室內環境細菌情況實行實時監測與管理。③供應室工作人員在入崗前均需接受專業化培訓,強化工作人員對供應室工作的認識與熟悉度,同時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與理論知識,按照培訓進度對工作人員實行階段性的技能考核,并在提高工作人員業務水平的同時間接提升其感染預防意識。④全方位提高供應室對高壓滅菌的質量要求,并確保工作人員可控制滅菌技術。工作人員需嚴格遵守供應室對于物品包裝或存放的要求包裝物品,同時合理控制滅菌力度與滅菌時間等。嚴格按照指示進行滅菌及包裝、儲存等,對所需要的在清洗后進行干燥的物品放人醫用干燥箱處理。⑤嚴格管理供應室內的清洗及消毒流程,使用超聲波清洗機與全自動清洗消毒機實行清洗與消毒,并控制好物品的包裝工作,對于某些精細度高的設備需手動清洗。嚴格控制清洗、消毒環節后,也需在實施滅菌過程中充分表現出追溯系統的優勢,嚴格控制并保證滅菌質量。⑥供應室工作人員需細致化執行滅菌管理,滅菌環節的所有步驟必須嚴格要求,并保持高要求、高標準的原則。供應室內所有需要清洗、消毒、滅菌的物品與醫療器械需要分類進行管理,并理清各類醫療器械與物品的用途、特點、處理時的注意事項等等,確保高效的清洗消毒與滅菌質量。等待清洗的醫療器械需分類依次安放,器械與器械、物品與物品間必須保留一定間隙,并為其設定最佳滅菌時間、壓力、溫度等,在正式操作時需注意儀表盤的變化,將其控制在合理值范圍,以便于及時處理操作過程中的異常情況,確保清洗、消毒、滅菌等整個過程的質量。⑦在確保供應室內醫療器械清洗、消毒、滅菌質量時仍需提高監控力度,準確記錄器械的回收與存放情況,一旦發現滅菌不達標物品便需立即重新開展清洗、消毒、滅菌處理。⑧供應室內整個管理流程需盡量明確化,并制定一套完整的規范化流程,對清洗、消毒、滅菌的醫療器械實行規范化管理。⑨供應室信息化管理中最緊要的一步便是實行質量檢查,包括清洗方面、消毒方面、滅菌方面,而在此過程中則主要是對生物、化學、物理方面的質量檢測。⑩按照供應室的規章制度,各種醫療設備與器械均需儲存至對應區域,不可混淆,不可隨意亂放,同時還需對各個區域進行定期檢查。
1.3觀察標準
計算并比較兩組院內感染發生率;選擇問卷調查的方式評測兩組管理質量評分。
1.4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18.0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觀察組的院內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管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下表1。
3討論
醫院供應室內醫療器械的滅菌質量決定著醫院的醫療質量安全,供應室的管理質量與水平對醫院醫療技術有強化性作用。供應室又被稱為消毒供應站,涵蓋了醫院所有醫療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包裝、儲存等各方面工作,而供應室內工作人員也擔任著重要職能。消毒供應室承擔著向醫院提供各種無菌器材、無菌物品以及無菌敷料等重要工作,而消毒供應室的工作質量與醫院感染的控制效果有直接聯系。供應室作為醫院的物流中心,在信息化時代下,可通過計算機技術對供應室實行信息化管理,并聯合各項數據進行采集、儲存、提取、傳輸、匯總、加工等操作,以便于建立全院共享模式,及時查詢各類醫院器械物品的消毒滅菌情況,同時也可使物流管理更加合理化與科學化,最大限度防止因供應室消毒或滅菌不錯的所造成的醫院感染事件的發生。消毒供應室的回收管理流程的各個環節操作,可讓全院各科室對所需要回收至消毒供應室的器械與物品進行統一式管理,并施行定點放置,由消毒供應室的工作人員按照科室統一收取,待供應室全部收回后,再由工作人員共同清點、檢查,并與電腦系統中的各項數據進行核對,以便于對器械進行預處理。消毒供應室的發放管理流程則是由醫院系統直接登錄至供應室系統,對消毒滅菌等物品進行二次核對,遞交各種再生性物品,如滅菌包、部分一次性無菌物品等等。供應室管理系統可以對醫院各個科室物品的需求量進行統一劃分,進行分類管理,匯總后,打印出兩份清單,依次發放給工作人員,有計劃地準備各個科室的所需物品,由下送人員依次核對清單,依此發放,并由各個科室管理人員在清單上簽字。
信息化管理應用于消毒供應室,可有效避免物品清單的污染,防止醫院感染的發生,同時提高供應室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與滿意度。供應室在實行信息化管理后,醫院各個科室只需在電腦系統中輸入所需物品和回收物品,供應室系統便可依次對信息進行分類匯總,打印清單,由工作人員依次送人各個科室,嚴格避免了滅菌物品剩余返回的現象,達到了控制污染的目的,保證了無菌物品的安全。供應室在應用信息化管理后,只需在每月月底專門安排工作人員使用計算機將所有數據統一規制于系統上操作即可,具有便捷性、快捷性。消毒供應室是供應全院無菌物品的基地,同樣也是污染物品,回收無菌物品制作的科室,與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息息相關。因而,供應室在實行信息化系統后,下收人員可無需再接觸清單,只需在電腦上進行簡單操作便可通過電腦將清單數據直接傳輸至無菌發放間,大大降低了無菌物品的交叉感染率,同時也對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起到了積極作用。醫院若想提高供應室內醫療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質量,就必須對常規管理方式進行革新,選擇信息化管理模式,實行具有針對性與執行性的管理策略,嚴格控制供應室內醫療器械的滅菌質量。信息化管理遵循責任到人制,并全方位實行末位淘汰與獎懲機制,以此來提高供應室內工作人員的工作自主性與積極性。供應室的工作質量在應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予以提高后便可大幅度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由此看來,供應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應用與強化是醫院的重要工作,而在引入信息化管理新型模式后,便可通過章程制度的完善、責任制的落實、培訓、強化性監控、預防意識的增強等全方位提升供應室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使得醫療器械的消毒與滅菌質量得到有效保證。
綜上所述,供應室在實施信息化管理后,可顯著改善供應室內工作環境,嚴格控制院內感染,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并間接提高供應室管理質量,且具有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