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翠
【關鍵詞】盆腔灌注: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
PID是婦產科門診中女性較為常見疾病,在婦產科門診中,患有PID的女性,可能出現生殖器和周圍組織慢性炎癥,出現腹痛,白帶增多、異位等癥狀,導致宮外孕、不孕等。慢性盆腔炎主要原因是長期炎癥誘導而得不到有效徹底的治療,導致患者骨盆與周圍組織發生嚴重粘連,最終導致慢性疾病。PID病程長,反復性強,導致患者身體虛弱,恢復緩慢。藥物治療是PID的常用方法,常使用靜脈注射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但藥物不能迅速有效地進入病原體,臨床效果不理想。本次研究選取110例PID患者分組實施盆腔灌注治療,分析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擇取到院PID患者110例,時間為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觀察組中,年齡26~52歲,平均(39.10±4.62)歲。在對照組中,年齡最小為26歲,最大為53歲,平均(39.50±4.97)歲。比對患者各項基線資料(P>0.05)。
1.2方法對照組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療;觀察組使用盆腔灌注治療,具體如下:膀胱結石位,將會陰部位進行消毒,消毒后暴露陰道后穹窿,選取7號穿刺針穿刺,直至有落空感后未見回血注入阿米卡星0.4g+克林霉素0.6g與氯化鈉注射液500mL。如果患者輸卵管有積液或者有液體形包塊則將液體抽干再使用氯化鈉沖洗后,進行灌注。
1.3效果判定比較兩組不良反應及療效: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變化,甚至病情反復;有效,使用婦科檢查反應附件壓痛有緩解,臨床癥狀顯著減輕,B超檢查盆腔內包塊、積液有消失跡象;顯效,使用婦科檢查反應附件壓痛完全消失,臨床癥狀消失,B超檢查盆腔內包塊、積液消失。
1.4統計學方法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療效比較臨床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顯效為37例,占總例數67.27%、有效為17例,占總例數30.91%、1例患者為無效,占總例數1.82%,觀察組總有效例數為54例,占總例數98.18%。對照組患者顯效為17例,占總例數30.91%、有效為29例,占總例數52.73%、9例患者為無效,占總例數16.36%,對照組總有效例數為46例,占總例數83.64%。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療效偏高(x2=7.040,P=0.008)(P<0.05)。
2.2不良反應比較臨床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惡心為1例患者為無效,占總例數1.82%,腹瀉為1例患者為,占總例數1.82%,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為2例,占總例數3.64%。對照組患者惡心為3例,占總例數5.45%,腹瀉為6例,占總例數10.91%,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為9例,占總例數16.36%。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不良反應偏小(x2=4.950,P=0.026)(P<0.05)。
3討論
PID主要包括子宮內膜、盆腔腹膜炎和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等病癥,其是由于患者急性炎癥或個體差異病程遷移引起。此外病毒感染可能引起PID,如沙眼衣原體。大部分PID病患者均在身體抵抗力下降時,出現病情反復,癥狀通常表現為下腹疼痛、白帶異味、增多、墜脹疼痛,在月經前后、性交后癥狀加重。疼痛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不利影響,更嚴重可能導致不孕癥、宮外孕等疾病。PID主要是細菌侵入陰道,如綠膿桿菌、淋球菌等細菌感染。主要原因包括流產、產后感染;經期衛生清潔不佳;放置節育環,特別是帶尾絲的宮內節育器;小手術未嚴格使用無菌操作等。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臨床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顯效為37例、有效為17例、1例患者為無效、觀察組總有效例數為54例;對照組患者顯效為17例、有效為29例、9例患者為無效、對照組總有效例數為46例。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療效偏高。說明:盆腔灌注局部給藥,能夠直接將藥物灌入盆腔,是血管外給藥的方法之一。可對直接應用于PID癥,以提高局部抗生素的濃度和生物利用率,從而達到治療和控制炎癥的目的。臨床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惡心為1例患者為無效,腹瀉為1例患者,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為2例;對照組患者惡心為3例,腹瀉為6例,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為9例。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不良反應偏小。說明盆腔置人證實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性,盆腔灌注是治療和控制盆腔炎的理想手段,能夠減少全身靜脈給藥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對PID盆腔灌注法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