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雁

【關鍵詞】牙周病;固定義齒;活動義齒;臨床效果
牙周病屬于常見的口腔疾病,具有發病率高、病癥多、周期長等特點,是造成成年患者牙齒脫落的原因之一。伴隨大眾生活方式的逐步改變,牙齒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之一,牙周病便是其中一種。牙周病的危害性較大,且對患者牙齒的美觀度與舒適度都有一定影響,同時還會間接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使之出現不安、心慌、排斥等不良情緒。本次研究針對牙周病決定選擇義齒修復治療,并聯合比較活動與固定義齒修復治療的療效,以探析最佳的修復方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抽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牙周病患者參與研究調查,隨機分為兩組一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其中對照組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在35~70歲,平均(42.25±4.36)歲;觀察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在35~70歲,平均(42.17±4.29)歲。兩組基線資料無差異,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固定義齒。優先評估牙周病患者的牙槽骨吸收與牙齒松動情況,調整義齒內聚角度后連接修復體。
1.2.2觀察組活動義齒。全方位檢查口腔后,重點集中于檢查基牙等情況,并對患者的疾病史與現今健康狀況進行詢問,待確定患者滿足修復治療基礎條件后再對其開展針對性治療。優先為患者制作基牙印模,待選擇臨時冠或套銅冠制作后,記錄牙齒咬合情況,安裝義齒于牙合架上,需保持其可調節性,再制作內外冠。選擇在牙冠表面裝飾,于外冠覆蓋固定珠。指導患者帶上活動義齒后,將凡士林涂抹于內冠表面,采用樹脂灌注后固定。
1.3觀察標準記錄兩組相關指數(牙周恢復指標)一出血指數、食物鑲塞指數、菌斑指數,牙周恢復情況與以上指數呈負相關。
1.4統計學方法利用SPSS18.0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的出血、食物鑲塞、菌斑指數均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牙周病可依照位置差異明確分為牙周炎與牙齦病,而誘發牙周病的常見原因則是病原體感染,但這可能不限于局部感染,可能還與自身免疫病的全身癥狀有一定聯系。
牙齦病是受局部感染或全身疾病所致牙齦組織發生病變,而牙周炎則是由牙菌斑引起的牙周組織慢性感染性疾病,由長期炎癥或損傷所致。牙周病以刷牙出血或咀嚼出血、牙齦出血、牙齦腫脹、牙齒敏感、牙齒松動感等為主要表現形式,若是未及時予以有效治療便很可能會對機體其他部位臟器造成嚴重影響,加速病情惡化。現階段,臨床上主要選擇義齒修復治療作為首選治療手段,其中固定義齒不可自行佩戴,是粘固至基牙上的內固位體,而活動義齒則是可摘戴的,應用范圍更廣,可修復牙列和牙槽嵴缺損部位,且可有效確保牙齒清潔度,減小對牙基的損傷與治療時出血率,更適用于牙周病患者。
綜上所述,牙周病患者在選擇活動義齒修復治療后,可顯著提高療效,強化牙齒美觀度、穩定度、舒適度,增強其咀嚼功能,具有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