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關鍵詞】傳統腸梗阻手術;小腸內排列術;廣泛粘連性腸梗阻:臨床效果
DAIO是腹腔鏡手術后常見并發癥,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和患者健康。保守治療并不能給這些DAIO患者帶來理想結果,同時也耽誤了治療階段,并可能導致并發癥出現(如腹部炎癥、腸道疼痛等)。針對DAIO傳統腸梗阻手術能夠輕松治療,可緩解癥狀,但是也形成了新創面,產生粘連,增加再次堵塞可能性。因此,有必要找到一種更安全、更有效方法來處理腸梗阻。本次研究選取我院DAIO患者40例,使用兩種不同手術方法,比較手術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擇取到院DAIO患者40例,時間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觀察組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31~53歲,平均(42.1±4.97)歲。在對照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32~53歲,平均(42.5±4.15)歲。比對患者各項基線資料(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常規腸梗阻手術):術前皮膚和禁食處理,全麻氣管插管,切口:正中切口或原手術切口,定位梗阻部位,切忌勿盲目分離,對腸壁漿膜層及腹膜損傷降到最低,松散粘連。若患者腸壞死,必須進行腸切除,團狀粘連患者:解除局部粘連。無法直接進行梗阻切除位置把原手術切口作為起點。直達腹腔后,立即找到梗阻部位。若患者粘連分布廣泛,需要用手或剪刀鈍或尖銳地器械分離粘連,分離小腸,這樣對腸管損傷就可降到最低,腸管重度擴張病人就可減壓;如果腸無法修復的受損、腸絞窄患者,必須盡可能保留腸管,進行腸切除,腸吻合術,調整腸段。
1.2.2觀察組:術前皮膚和禁食處理,全麻氣管插管,手術切口選擇右側經腹直肌部位,對粘連腸段鈍性分離,于鼻腔將全小腸減壓管放入胃內。觸碰到患者腹腔胃外側后在屈氏韌帶、十二指腸等部位實施小腸沿排列到達回盲部位,對腹腔進行重復沖洗,之后排列小腸,固定鼻部,最后進行觀察,檢查后無腸管后關閉腹部。仔細檢查術后恢復情況,確定無腸梗阻后可去除完整全笑場減壓管。
1.2.3兩組術后均給予腸減壓、補液、抑酸及抗感染治療。對照組患者在通氣后可進食流質食物,并逐漸轉為半流質和軟食。觀察組在術后48~72h開始,腸內持續泵送營養劑,然后逐漸減少腸外營養物量。根據病人腸功能恢復情況,食物逐漸進口。腸排列管保留8~10d,可在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后拔掉。兩組患者在術后6個月進行回訪。
1.3效果判定分析手術相關指標、并發癥比較。
1.4統計學方法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手術各項指標比較見表1,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各項指標偏小(P<0.05)。
2.2并發癥情況比較見表2,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并發癥偏低,(P<0.05)。
3討論
DAIO是臨床外科較為多發的急腹癥之一,通常是手術創傷、腹腔炎癥反應等原因導致。該病發病率約占所有腸梗阻癥狀20%~60%,如由于排便障礙、惡心、腹痛等這些癥狀對DAIO患者出現循環障礙,患者健康和生活質量有嚴重影響。正常情況下,腸內容物從腸道經過時,能夠預防出現腸梗阻。傳統腸梗阻手術進行時,因為腸排列過于復雜,腸管長度方面把握難度較大,從而手術時間延長,患者創傷增加,臨床應用限制。小腸內排列與M-A管重組排列患者小腸,可有效促進腸道血管生成,通過減少腸道壓力,使進入早期營養物質供氧,而不損害患者黏膜。這降低復發可能性,因為患者出血和并發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