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蘭 紀艷杰



【關鍵詞】優化管理;醫院內感染;護理意義
院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醫院治療期間所發生的感染癥狀,但不包括患者在入院時已患有的處于潛伏期的感染癥狀。醫院內感染不僅增加患者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身體痛苦,給患者的疾病治療帶來不良影響,降低了病床周轉率,提高了患者經濟負擔。近年來,隨著多種疾病發病率逐年增長,如何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已經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優化院內管理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醫務人員的防護服穿戴合格率等,并能加強對病原菌的消毒工作,以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保證患者治療安全,減少醫務人員感染率_3_。對此,本次研究針對本院不同時期的醫院管理模式下的醫務人員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管理模式對院內感染等的影響,詳見下文所示。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本院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醫院管理模式下的醫務人員及患者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其中所涉及的醫務人員10例,男性3例,女性7例,最大43歲,最小24歲,平均(32.3±1.5)歲,所涉及的患者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最大78歲,最小21歲,平均(45.3±3.4)歲;另將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優化后的醫院管理模式的醫務人員及患者作為本次觀察組研究對象,其中所涉及的醫務人員10例,男性4例,女性6例,最大46歲,最小22歲,平均(32.6±13)歲,所涉及的患者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最大74歲,最小22歲,平均(45.5±3.2)歲。所有醫務人員以及患者的年齡等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1.2.1針對對照組醫務人員及患者采取常規醫院管理措施,管理方式為:每天定期對院內環境進行消毒處理,觀察患者所用相關醫療器械是否可能存在感染等發生的風險,醫療器械不得在未消毒后二次使用治療。
1.2.2針對觀察組醫務人員及患者采用優化后的管理措施,管理方式為:護理人員需保證醫院內通風和溫度,可采用空氣凈化裝置等幫助對院內環境進行消毒處理;護理人員需每天注意病房內通風換氣至少2次左右,換氣時間應最少半小時;每日對患者所用的醫療器械進行消毒,對患者病床、床頭柜、衣柜等進行消毒處理,在患者出院后使用消毒劑等對患者住院時所用的相關物品進行終末消毒處理;所有患者病床均需配備消毒酒精等,囑咐患者及其家屬注意日常消毒處理;定期更換患者的床單、被褥等物品,枕芯每周至少更換2次并進行消毒;止血帶等物品嚴格按照一人一用的使用規則,在使用后應立即消毒;對部分需要使用吸氧機等物品的患者需注意每天對患者所用的霧化器、呼吸機等進行消毒處理,嚴格按照相關規定更換患者濕化瓶中的蒸餾水等物品;醫療垃圾嚴格分類,按照垃圾分類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垃圾袋分裝后及時封閉運輸處理;嚴禁隨意丟棄醫療廢品,對檢驗時用到的尿液、血液、胸水掩物品加入消毒液消毒后才可倒掉處理;在接觸患者血液、尿液等液體后需立即進行消毒處理;在對危重患者治療期間,醫務人員需嚴格穿戴防護服,并進行全身消毒處理,注意穿刺物品的刺傷,在防護服等物品損壞時應立即更換;醫院內應設置辦公用品生活區、滅菌區、包裝檢區等,加強對醫院感染的管理;加強對患者家屬的感染相關知識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屬對個人衛生的重視,做好個人消毒處理,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管理措施。
1.3觀察指標分析兩組醫務人員的感染率、交叉感染率、漏診率、環境處理評分、防護服穿戴評分、手衛生消毒評分。
患者對護理人員服務的滿意度:分為滿意、較滿意以及不滿意3個評分等級,分值0-100分,患者對醫務人員服務的滿意度分值在80-100分為滿意,對護理分值在60-79為較滿意,護理分值在59分及以下為較滿意,對醫務人員服務總滿意度為滿意以及較滿意總和。
1.4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分析兩組醫務人員感染率、院內交叉感染率觀察組醫務人員的感染率以及院內交叉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醫務人員,對比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見表1。
2.2分析兩組醫務人員環境處理評分、防護服穿戴評分、手衛生消毒評分觀察組醫務人員的防護服穿戴評分、手衛生消毒評分以及環境處理評分明顯更高于對照組醫務人員,對比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見表2。
2.3分析兩組患者對醫務人員服務的滿意度觀察組患者對醫務人員及護理人員服務滿意度明顯更高于對照組患者對醫務人員的服務滿意度,對比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見表3。
3討論
醫院內感染是指患者、醫務人員或其家屬探視者在醫院內受到感染后并出現對應的臨床癥狀。醫院內感染源包括病原微生物的自然生存、繁殖以及排出等的場所及個人,主要包括已經感染的患者或病源攜帶患者。該種病源微生物往往具有一定的耐藥性,能夠快速在另一易感宿主的體內定殖,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主要依靠接觸、空氣、輸血、飲水等進行傳播,傳播速度快。因此,加強對醫院的感染管理措施,降低院內感染率是目前臨床關注的重點。優化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在醫院感染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加強對感染的管理措施,針對患者日常所處病房內的相關物品進行消毒,并注意室內通風等可明顯達到加強對病原微生物的殺滅效果。在患者出院后對患者所用的被褥等進行更換,避免重復使用未消毒的被褥造成下一患者的感染。體溫表、止血帶等物品均采取一人一消毒處理,最大程度地降低由于止血帶等物品造成的院內感染。對醫療垃圾采取分類處理措施,根據病原微生物攜帶的不同對醫療垃圾采取不同的廢棄處理,降低由于醫療垃圾感染率。對患者檢查時所用的尿液等液體需先進行消毒后廢棄,可明顯降低由于醫療廢物液體造成醫院內感染。此外,加強對辦公區、滅菌區的區分可明顯加強醫院管理,明確各區之間的工作,加強各環節的管理措施。不僅如此,優化管理中,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可明顯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消毒配合度,加強對醫務人員的防護服穿戴等措施可明顯降低醫務人員感染率。
本次研究針對本院不同時期的醫院管理模式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管理模式對院內感染等的影響,研究數據表明,觀察組醫務人員感染率以及院內交叉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醫務人員(P<0.05),由此可見,優化醫院感染管理措施可明顯降低醫務人員感染率以及院內交叉感染率,更能保證醫務人員以及患者的身體健康;觀察組醫務人員防護服穿戴評分、手衛生消毒評分以及環境處理評分明顯更高于對照組醫務人員(P<0.05),由該項研究數據可見,優化醫院感染管理措施可明顯提高醫務人員的專業操作水平,重視防護服穿戴,提高自我防護效果,提高手衛生消毒等評分,以達到降低院內感染率的效果;不僅如此,在本次研究中還發現,觀察組患者對醫務人員對護理人員服務滿意度明顯更高于對照組醫務人員(P<0.05),由此可見,在醫院內感染管理中采用優化管理措施可明顯提高患者對醫務人員服務滿意度,更有利于醫患關系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在醫院內感染管理中優化管理模式可明顯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保證患者以及醫務人員安全,提高醫務人員防護服穿戴等評分,拉近護患之間的關系,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展,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