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芳 郁青梅 趙雨楠
摘要:在共享經濟日漸蓬勃的今天,催生了各種共享產品的發展,此前共享雨傘正處于發掘、探索的階段,其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即便現存問題多種,譬如管理問題,是最為頭疼的重點,一旦將其核心問題把握,尋求解決方案,其管理問題將日趨改善,發展前景必然比當下可觀,發展方向更為廣闊。
關鍵詞:共享雨傘;發展;管理
日前,共享產品的出現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可共享雨傘卻是其中發展相對不理想的項目。我們通過對近幾年國內外研究者們關于共享雨傘的文獻查閱,研究發現他們主要從發展現狀及方向、以及它的管理問題等方面著手進行研究。
一、發展現狀及方向
根據鯨準研究院發布了一份《2019中國共享雨傘行業研究報告》報告內容顯示,共享雨傘行業用戶規模在持續增長,2019 年共享雨傘的 用戶規模達到700萬,2020年用戶將增至835萬人,總訂單收入市場規模為215億元,廣告收入的增長也將達到百億級別,但是多數人對共享雨傘的認知仍停留在兩年前[1]。
據華經情報網對共享雨傘的報道:近幾年我國共享雨傘市場規模的增長速度較為波動,但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從該行業的局限性著眼,共享雨傘單品折損率極高,并且受天氣影響大。從未來的發展著點,共享雨傘的主要集中地仍舊是南方與沿海城市,難以輻射到北方內陸和降雨量少的地方,共享雨傘的點位設置局限性大。針對利益收入方面來講,共享雨傘的本身以及設備是極大的獲利點,其本身就是一個固定的廣告牌,隨著用戶規模增長,將會產生強大的盈利能力。
1、提高共享雨傘的普及程度。共享雨傘國內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東南、華南和西南地區。共享雨傘最初誕生于降雨量較多的南方,其地區降雨天數多超過100天/年,而我國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西南、華南和東南地區的降水可達到150-200天/年。在有避雨需求的生活場景中,由于不帶傘而產生的借、買傘需求最大,而多雨地區自然需求最旺。共享雨傘企業投放的選址一般集中在深圳、上海、廣州、重慶等多雨的大城市,及廈門、海口等沿海城市,再從這些城市輻射到周邊的鄰近城市[2]。共享雨傘具有條件性和特殊性,從而受眾面較為狹窄,針對不同性質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海南等常年烈陽天氣的城市,就可以對其加設防紫外線的功能;旅游景區不方便手拿時可設計頭頂式輕便雨傘;多暴雨大風的地區采用堅硬的材質。在各個地方設置共享雨傘,各個地方使用,加大知名度,將其做大做強。
2、校園共享雨傘的發展。在共享雨傘經濟模式發展初期,投入資本搶占市場成為了首要目標,但是短時間內難以去產能。校園共享雨傘項目有其獨特之處。其具體特點為有一定的封閉性,校園中學生群體人員密集程度較高,可以在宿舍樓、食堂、教學樓等地開設固定樁點,特別是面積大的學校,突發性降雨,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對共享雨傘的需求都是巨大的。需求端需求的同時也完善供給端需求,切實做到良性循環來流動閑置資源。
3、共享雨傘作為城市文化傳播的媒介。共享雨傘的出現,不僅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便捷,同時它還能為城市的文化傳播做貢獻。簡單的一把雨傘, 可以帶給我們許多訊息,能在傘身做大量工作。我們將傘面與中國傳統文化等元素結合到時,雨傘立馬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媒質[3]。此外,共享——明顯優勢是為社會節約資源,提升資源利用率,為環保事業貢獻力量[4]。
4、注重產品開發創新。根據社會發展以及流行趨勢,緊隨時代潮流,設計屬于自己的特色,更加方便群眾的產品。根據客戶的需求開創另外的技術,提供差異化服務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更完善的消費體驗。同時,由于國內市場共享產品飽和度較高的現狀,共享企業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著力找出目前市場中有良好前景的新興產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二、管理問題
1、共享雨傘的最大特點是“管理不易”。據研究表明,效仿“共享單車”的做法,要遵規守矩、綜合考慮、依法行事、科學設置。比如,加強與城管部門的協調溝通,將“共享雨傘”以恰當方式投放于指定區域;就“共享雨傘”的置放方式與懸掛地點集思廣益,力求“共享雨傘”的規范化、人性化等。相關部門應對共享雨傘的發展推出更多法律條款,來對一系列不妥當行為進行約束,促使共享雨傘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共享企業也應采取措施維護消費秩序,如采用實名制消費、利用社會輿論導向和群眾監督獎勵機制、在產品上安裝定位系統等,既關注經濟利益,也保障社會公德,實現企業盈利與公德的雙贏,從而促進企業良性發展。
2、定期維修以及改進產品。及時將損壞的共享雨傘進行修理,根據定位安排專人將公民隨處丟放或是破損的共享雨傘進行回收等,并且針對群眾的不正當行為扣取一定的信譽積分,積分達到一定值后將不再擁有租借雨傘的權利。在公民使用產品的網絡平臺上要定期更新以避免軟件的技術性失誤,同時也可以讓公民與我們相互協作,當我們沒有及時發現故障時,可以通過用戶的及時報修,對應工作人員進行即使維修。這樣不僅降低雨傘故障率,還提高了公民對產品的信任指數和好感度。
綜上所述,共享雨傘的發展前景比較樂觀,人們對其的發展方向研究不夠全面,比如我們還可以從景區以及辦公樓等地入手。對癥下藥,多進行市場調研將共享市場了解透徹,摸準共享經濟的主要方向,精確定位出共享雨傘的發展方式,在摸索中前行。
參考文獻:
[1]趙悅彤,孫繼文,張喻璠.2019中國共享雨傘行業研究報告. [R]鯨準研究院.鯨準研究院.2019
[2]王新喜.從低調潛伏到百億級市場,共享雨傘還有沒有戲?[J].品牌研究,2019(11):14-16.
[3]葉瑞鋒,歐展華,李蓬煌,莊慶浩.共享經濟背景下共享雨傘項目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研究——以深圳、廣州為例[J].中國市場,2017(36):244-245.
[4]杜澤中,陳思思.共享雨傘方便你我他[A].理論新探:2018,04,272
【項目基金】:本文系四川旅游學院創新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202011552170
【作者簡介】:劉遠芳(2000-),女,漢族,貴州貴陽人,四川旅游學院大學本科在讀,酒店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