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萍

我的父親劉鶴齡,四川簡陽人。中等個子微瘦身材,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滿口地道的四川方言,長期生活在陜西三原縣。
父親青年時離開家鄉,外出求學謀生,學會了中醫針灸。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爸爸上衣的胸前都佩戴圓形的胸章。小小胸章是他的醫學證件,表明他的醫術和身份,也證明他做人的品行道德。
五十年代之前,爸爸在三原縣南關正街中藥鋪坐堂醫診。
中藥鋪位于南關正街,坐西向東,是一所較有名的藥鋪。走進藥鋪,北面是稱量中藥的柜臺和藥柜,靠南邊小小的醫診室里,兩面墻上掛有患者贈送給父親的黑色油漆、金色題字的木制牌匾和錦旗。
善良寬厚的父親用高尚的醫德贏得了患者的信任,和醫治過的患者大多都成為了朋友。
爸爸酷愛醫學,刻苦鉆研學習,曾研制過多種治病的藥方。
我幼年時,記得爸爸研制過一種名叫“化積丸”的中藥,是幫助消化的,只記得這個藥名,不知是不是這幾個字。“化積丸”這個藥名,在我幼小時記憶里是最深的。
有一次家里來了客人,媽媽急著做飯,不小心用刀劃破了手,鮮血直流。爸爸用自己研制的刀傷藥,給媽媽抹在傷口上,血立即止住了,不多天,傷口就長好了,還沒有留傷疤。曾有人被蛇咬傷,父親用他創研的藥,為傷者排除了毒患,傷口恢復得很好,未遺留任何疤痕。
二妹小時得了“百兒咳”,爸爸為女兒試用了自已創研的藥。在爸爸細心觀察、耐心護理下,妹妹的病很快痊愈,爸爸也喜獲醫治“百兒咳”病種的專項成果。
我小時候,爸爸曾收養了一個干女兒,我們叫她秀茹姐,秀茹姐是一位患者。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秀茹姐患上了很難醫治的“老鼠瘡”惡疾,是爸爸為她治好了這個很可怕的頑疾,她得以康復。她家人感恩我的父親,請求我父親認下這個女兒,以保她健康快樂。
此后,爸爸多了個女兒,我們多了個姐姐。爸爸在給自已親生女兒做衣服時,也為這位患者扯布縫新衣,照顧著秀茹姐的生活。
1953年,有一位農村患者,感念我父親為他們醫治好了病癥,愿和我們家走親。當知我媽快生四妹時,女主人就來到我家,幫助媽媽干活,侍候我媽。
這位女主人干凈利索,勤快能干。見我們家孩子多,就對媽媽說,她沒生過小孩,很喜歡,也很需要孩子,想讓媽媽送給她一個女兒。當年兩歲的三妹就被這位媽媽帶回了農村,成了農戶的孩子。
這位善良的媽媽,待妹如親生女兒,常帶妹妹來三原縣城看望生身父母,并告訴妹妹,這是她親媽。妹妹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她在學校和農村給人常說:“我爸是三原縣劉先生。”三妹很喜歡吃米花和蜂蜜做成的小圓球,也叫米花蛋。爸爸每次去鄉下看望自已的寶貝女兒都會買很多。
聽媽媽說,過去有錢人請父親看病時,是用橋子抬著去患者家里的。父親在大家心里是很神圣的貴人。爸爸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很多患者解除了病痛,醫治好了不少的難癥,在三原縣是位很有名望的中醫大夫。三原縣的老人口口相傳,說:“劉先生溫文爾雅,和藹可親,對病人更是心細如發……”
爸爸獲得患者贈送的“世大國醫”“妙手如神”“濟世活人”“妙手如春”“華佗在世”等醫德牌匾,足以見證爸爸高尚的醫德和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