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奇

西北地區干旱缺雨,鮮有大河大湖,人反倒稀罕水,想學游泳,我便是個例子。
我學游泳始于小學二三年級,那時寄宿西七路的西安小學,學校重視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加之離西五路的市體育場很近,就有了學游泳的機會。
印象中那時西安只有市體育場、陜西賓館有室內游泳池,蓮湖、興慶宮公園有露天泳池,后來省委在雁塔路8號院修建了標準游泳池。偌大的西安市能游泳的地方太少,一般家庭孩子只能到護城河,遠些的浐河、灞水旁的沙坑,或尋郊縣哪個澇池戲水。
我初學游泳是在西安市體育場的兒童池,因泳池東頭建有蘑菇亭亦稱蘑菇池。為教會這些娃娃們,學校組織大家到電影院看如何學游泳的教學片。然后老師帶到蘑菇池,從練憋氣逐步到換氣、漂黃瓜,從使用救生圈、漂浮板打水到手腳配合,再到蛙泳、側泳、仰泳的練習,還時常用搪瓷臉盆接些水,練憋氣、換氣。
真正學會游泳是在省委8號院,那是露天泳池。周日允許機關的孩子來游。游泳的人不多,水也清,不像體育場人多得像下餃子,漂白粉的味道很濃。
開始,我只敢在淺水區或沿泳池邊游動,幾個大娃笑我“還是個旱鴨子”。有一次不知誰使壞,乘我不備將我四肢抬起,一、二、三、四喊著號子,“撲通”一聲扔下深水區。嗆了幾口水后,手忙腳亂地狗刨回來,沒想到從此就敢往深水區去了,還能游上幾個來回。
上中學時(1969至1972年),我被吸收進校游泳隊,高興得不得了。因為游泳不用掏錢了。盡管游一場才幾毛錢,但也是一頓飯錢,而且訓練時不讓旁人進,游得就暢快多了。不像平日,游著游著不是你撞了別人,就是別人碰了你,搞不好誰一腳就蹬到你腰眼上。
我當年蛙泳、自由泳都不錯,校隊拿過市級4*100米接力的名次。在市級機關運動會我還得過百米混合泳季軍。1972年國慶節前,學校還讓游泳隊到建國路外的護城河、校辦農場的魚池中撈魚,我大顯了一回身手。
那時進深水區要考試,除看你能否在泳池游個來回外,還得看你會不會踩水。當戴著墨鏡、皮膚黝黑的游泳教練,給游泳證蓋上合格章,再給你戴上游泳隊的小紅帽,走路的神氣都不一樣了。進深水區的好處,是能爬到3米高的跳臺或上1米跳板,往4.2米深的水里跳冰棍,或做向前翻騰一周的動作。我更喜歡在深水區下潛,扔一塊石子與同學比看誰能先摸上來。
自學會游泳后,我常會有見水就游的沖動。最可笑的一次是小學畢業后,去省防疫站看望同學,竟跳進他們院子的噴水池游了起來。還有一年勞動節,從樓觀臺沿環山路來到灃河,我竟然鬼使神差地穿著長褲就撲進水里游了起來。
后來一次出國到圣托里尼島,我見海水湛藍,有許多老外在游泳,我也除去衣物躍入海中,讓團友們驚愕不已。但也出過意外或危險,一回是1971年暑假,去探望被下放到漢中的家人,全家去漢江玩。第一次見到這么寬闊的江面,我一個猛子扎進去,哪知江水流速極快,一下子將我沖出十幾米遠,慌忙連刨帶蹬劃到岸邊,才知道這江水與泳池之水大不一樣,從此再不敢入江戲水。
第二次是2001年夏去陜北,東道主安排游紅堿淖。我看水面浩渺平靜,興致勃勃地下水游了起來,不料將近視眼鏡滑入水中,由于水特別深加之水底是個斜坡,反復潛入湖底數次怎么也摸不上來,力氣不濟嗆了幾口咸水,最后只好放棄。晚上到榆林重新配了眼鏡,心想看似平靜的水面,往往更可能暗藏著兇險。
第三次是在海南海棠灣下水,那天風大浪急又趕上退潮,我游了一會兒返回時,氣力用盡卻離海岸漸行漸遠,多虧岸上的朋友及時發現,奮力將我救了上來。那時,我才領悟什么叫洶涌澎湃,海水不可斗量,也明白“淹死的都是會水的”!
盡管發生過這些意外和危險,但我仍然愛水,喜歡游泳的興致未減,只是在選擇游泳的地方時不再會那么莽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