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北·沈嘉柯

《儒林外史》最大的特點就是直白,把典型人物的典型行為直接寫出來。
開篇就講了王冕的故事。這是個畫家,出身貧寒,生活極為艱苦,又自學成才,天賦極高,有著藝術家的脾氣。王冕深諳人情世故,一生照著自己的想法活,不愿意當官。他就是一個真正的隱士,不與士林為伍,又洞察人心,出盡招數,但求明哲保身,是個聰明剔透的大才子。
王冕知道縣令和朝中文化大佬找他,就是想落個禮賢下士的美譽。他不會直接抵抗,他避開躲起來。王冕知道世道將亂,更加不愿意參與。他就是儒家入世之外的那種人,追求獨善其身,遺世而獨立。
真實王冕的心事,吳敬梓當然不一定完全把握。但吳敬梓就是想立一個光耀百年的人物典型,那就是他心目中理想人格的標桿。
在這個標桿下,其他人紛紛顯出千姿百態形象作為。
范進后來調到山東,母親去世。按照古代規矩,他得守孝丁憂。別的官兒招待他吃飯,用的是鑲嵌了銀子的筷子,范進就不動。他假模假樣說守制不能用奢華器物什么的。
“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后看見他在燕窩碗里揀了一個大蝦圓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吳敬梓在諷刺這種人,但又不只是諷刺個體,這根本就是眾多儒林官吏的生活常態。日常生活如此表里不一,官場爛污可想而知。
被諷刺的范進,卻又是典型的古代讀書人。想要擺脫出身,唯有考取功名。他一考二十年,幸虧遇到憐憫他的周進。從秀才到舉人,再到進士,從此青云直上。
最妙的是,落魄時候的范進,看起來蠢而遲鈍,百無一用,被岳父譏諷貶低,各種嫌棄看不上。一旦發達,卻顯現出能力強大的一面,在官場士紳的圈子里游刃有余。也就是說,他生平所學,完全派上了用場。
如果從他后來的優秀表現來看,他前半生就是在忍氣吞聲,難怪中舉后會中了痰迷。其實范進是個聰明人,裝愚是他的生存之道。
大半生的蹉跎,磨掉了脾氣,磨出了人情世故的精明。范進的下半生,大概就像明清時候大部分的官油子一樣,無功無過,不好不壞,上推下卸,成為食利階層,安度晚年。
還有嚴監生,歷來被當成了守財奴。還是引一段小說:
“話說嚴監生臨死之時,伸著兩個指頭,總不肯斷氣,幾個侄兒和些家人,都來訌亂著;有說為兩個人的,有說為兩件事的,有說為兩處田地的,紛紛不一,卻只管搖頭不是。趙氏分開眾人,走上前道:‘爺!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為那盞燈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說罷,忙走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
這一幕實在太傳神生動,凡是讀過的人,恐怕都忘不掉。其實嚴監生這個人斂財守財,但對別人有時也挺慷慨的,對正室妻子更加是深情。他的吝嗇更像是一種金錢依賴,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吳敬梓寫杜慎卿搞了個梨園選美大賽,按名次評選出小旦。“又稱了二兩金子,托鮑廷璽到銀匠店里打造一只金杯,上刻艷奪櫻桃四個字,特為獎賞鄭魁官。”拿62.5克金子做獎杯,出手真大方。
這些人物,各個都鮮明奪目,在小說里有著一眼難忘的細節。吳敬梓特別擅長抓住幾個細節,將筆下人物深深鐫刻在讀者腦海里。
杜慎卿文采風流,相貌也漂亮,在小說里“雞群來皎鶴之翔”,卻偏偏只好男色,是個同性戀。他的堂兄弟杜少卿不好功名,考了個秀才就裝病不再追求科舉發跡,沉迷于酒色玩樂,花錢如流水,儼然就是吳敬梓照著自己寫的一個人物。
吳敬梓的父親曾經是個教育官員,清廉,為當地做實事,卻官場坎坷,最終罷官。吳敬梓看在眼里,對官場的腐敗洞若觀火。而吳敬梓自己就一生沒當官,他只考取了秀才。父親病故,家族的人內訌厲害,爭奪遺產,他也無心振作,靠著父親遺留下的豐厚財產,過著浪蕩的日子。這筆錢花光了,他就從此窮困潦倒。晚年取暖靠出門跑步,自己說是“暖足”。想必魯迅先生寫《阿Q正傳》,就是從這里得到不少啟發。
吳敬梓是有怨氣的,而且極深。但他天賦高,這一腔怨氣,就化為《儒林外史》。他的一支筆,寫出來的各色人物,如在眼前。他骨子里信奉的,其實就是真名士自風流。開篇寫王冕,氣貫長虹,堪稱智慧的哲人王。后面一連串登場的混跡俗世間、熱衷功名利祿的讀書人,筆下絕不留情。
吳敬梓筆下的王冕,一派大宗師的氣象,同樣心懷天下,聽聞八股取士,感嘆一代文人有厄。雖然接受的是儒家的學問,但卻是莊子的底子,聰明人明哲保身,遠離塵囂。天才英才,從此為八股絞盡腦汁,白發蒼蒼。
《儒林外史》好就好在寫實,但卻并沒有完全放棄整個理想國。他還是有一個精神寄托,樹立了王冕這樣的楷模。
然而,王冕這樣的例子,根本復制不了,也不是人人能做的。范進嚴監生杜慎卿杜少卿,共同構成了儒林。正史只寫大事,而外史,寫出了這些人的真面目。其實又何止是儒林呢?每個世俗的圈子行當,大同小異。人生在世,是入世還是出世,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游戲人間,還是老于世故游刃有余,是每個人的選擇。
《紅樓夢》偏文藝,《水滸傳》太草莽,《三國演義》離生活太遠,《西游記》太隱晦。如果一個人想通過讀書來認識人性,了解眾生相,又懶得尋尋覓覓繞彎子,最適合讀《儒林外史》,開門見山,見性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