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安
在靜靜的日子里,我時常欣賞著家里留下來的一些老物件,逐漸發現這些普普通通的東西也有著深深的魅力,給人一種藝術上的享受和快樂。
我家里有一個木箱子,是上輩老人傳下來的。過去這個箱子就放在老立柜的上邊,里邊放些皮貨等衣料。每年天氣暖和了,母親都要把箱子搬下來,打開晾一晾。以后搬了幾次家,家里人想把這個木箱子扔掉,只是看見箱子上美麗的花卉才留了下來。這個箱子不大,高約36厘米,長約86厘米,雖然年代已長,已顯得陳舊,但箱子的做工很細致,箱子正面是一幅漂亮的梅竹圖,細細看去,花卉圖案全是用刀工雕刻上去的,朵朵梅花和枝干刻畫的細致有力,展現出梅花傲雪凌霜的性格,還有一根根挺拔的竹子,文靜而高雅,一只喜鵲立在梅花枝頭,活靈活現,喜鵲身上的羽毛絲絲縷縷,相當精細。值得一提的是箱子上的鎖篳子同樣做工精細,圖案漂亮,銅質的篳子做成蝴蝶形狀,線條優美,工藝之復雜讓人嘆服。

老箱子上的梅竹圖(局部)
家里還有一臺老座鐘,是老人傳下來的,據說有近百年的歷史了,它的美仍穿越時光讓人享受。
這臺老座鐘是全木質的,鐘的外殼層層雕刻,兩邊圓柱上鑲嵌著銅質花卉,是兩串葡萄,由于年代久遠,花卉已是滿滿銅銹色,座鐘的下邊各有三朵銅質的花的形狀。座鐘的玻璃門上有兩朵盛開的紅梅,中間是一個大紅囍字,上方樹枝頭上是含苞待放的紅梅,整個畫面喜氣洋洋。
在我的記憶里,過去在老院里居住的時候,老座鐘常常放在上房中間廳里的方桌上,每天都能聽到它發出當當的報時聲。老院子拆遷后,老座鐘就收進家里的大立柜了,機芯已有些生銹,鐘擺用紙包著放在鐘的后邊。我時常把老座鐘拿出來,放到桌子上細細端詳。一個普通的家用老物件能如此精美,承載了匠人多么精心的制作,多年后依然給人留下傳承的美,藝術的美。

老座鐘
我的家里有一個做點心用的模子和四個給點心點花的花章,這些都是老物件。點心模子長約25厘米,是一塊厚沉的紅木料雕刻成的,模子光滑紅亮,有一種歲月蒼勁的美感,尤其是模子中間的圖案,雕刻的細致漂亮,四個花章更是雕工精細,花章上的花瓣一瓣一瓣的,栩栩如生。過去逢年過節的時候,母親蒸的一鍋鍋的花饃,用花章蘸上吃紅,給饃上點花,蒸出來的花饃一鍋比一鍋好看,勝似藝術品。做點心時,母親給模子里擦上清油,然后把包了糖餡的面團放進模子里壓平,翻過來在案板上磕一下,一個漂亮的提糖點心就出來了,接著用花章給點心背面上印上字。母親說:“點心模子的分量一定要重,圖案要漂亮,做出的點心才能好看。”每到過節,家里的紅木模子和花章就沒有閑過,街坊鄰居這家用了那家借,都說用這個老模子做出的點心就是好看。
如今,老模子和花章已經不用了,我把它們收藏起來,閑暇時看看這些普通的老物件,平淡的日子也添上幾分愜意。

家傳的點心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