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西·呂斌

養生諺語流傳久遠,像我們平時所說的“早飯要吃好,午飯要吃飽,晚飯要吃少”“熱不燙唇,冷不冰齒”“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等等。這些老話在今日還有一定的養生指導意義,不過醫學專家指出,有些養生諺語也是要跟上時代步伐,需要更新升級的。
人到老年,有病是常態,無病是例外。長期與醫生、藥物和醫藥書籍打交道,病友之間也互相交流治病經驗,不僅知道一些防治知識和常用藥物,還對別人的疾病指指點點,旁人看上去這個人似乎很懂行,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久病成良醫”。
在臨床上,很多病友之間會共享疾病信息。有的病友還會互相推薦藥物。其實,久病的人他們不是醫生,沒有經過專門的醫藥知識培訓,對自己所患疾病的知識、藥物的作用機制和副作用,都只是一知半解。臨床上,同樣一個癥狀可以出現在幾種疾病上,即使是慢性病,病情也會不斷變化。因此醫生提醒,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治病經驗”,不要憑經驗自以為是地擅自調整用藥,更不要替別人治病。過去,醫學不發達,治療經驗很重要,如今醫療器械精密,醫療手段先進,有病應該去正規醫院,找專科醫生治療,遵循醫囑用藥。
“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養生諺語。中醫認為,若想要氣血充足,就要多做運動,以助長脾臟陽氣。因為食物需要在胃里停留一段時間,使其與幫助消化的胃液相互混合。進食后馬上走路,無疑會給胃部帶來更多緊張因素,破壞正常的消化程序。老年人如果吃完飯想適當運動,不妨在飯后休息30分鐘左右再開始散步,否則容易造成腹脹和消化不良。另外,飯后百步走并非人人都適宜。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飯后馬上散步會增加心臟負荷,容易導致頭暈乏力,甚至昏厥。患有貧血、低血壓的人,通常飯后大量血液都供給了胃部,散步時很容易造成腦部相對缺血,出現頭昏眼花,增加摔倒的風險。而患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人,飯后立刻散步會增加對胃壁的刺激,不利于胃黏膜的修復。由此可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一定要謹慎對待飯后百步走,以免最終傷害到自己。
“要得腿不廢,走路往后退”,是指后退著走路,有助于鍛煉雙腿。然而,現代醫學認為,退步走練腰不練腿。向后退步走的動作是一個伸髖腹的過程,這既能使腰背部肌肉放松,又能使伸脊柱肌受到鍛煉,活動能力增強,還能減少脊柱前屈時對腰部椎間盤的壓力,從而能使腰部血液循環得到改善,腰部組織新陳代謝提高。這種運動方式能有效地消除疲勞和腰背酸痛,十分適合中老年慢性腰背痛患者。而退步走對于下肢的鍛煉效果并不顯著,加上老年人的腿腳本來就不靈便,腳底下稍微絆一下或者打滑,就容易仰面摔跤。人在摔倒時,會有自我保護意識。如果向前摔,手還可以幫助緩沖,將危險降低。但是向后摔的話,根本不可能進行自我保護。因此,并不建議老人以退步走的方式來鍛煉腿部。
“想要身體好常洗冷水澡”。洗冷水澡的方法正確是有利于健康的。因為剛開始洗的一兩分鐘,會使皮膚表皮收縮,血液流向內臟,但兩三分鐘后,身體適應了這種溫度,血液會重新分配,回流到皮膚表皮,整個過程就像給血管做“體操”一樣,不僅可以增強抵抗力,還會增強血管彈性、預防動脈硬化。洗冷水澡雖好,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首先,高血壓患者就要謹慎考慮。當冷水流過身體,會讓血壓突然升高,血管驟然收縮,同時冷水刺激還會導致心率加快,這時候很容易誘發心腦血管意外。所以,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應該避免洗冷水澡,它不僅不會鍛煉心腦血管,反而有害健康。再者,坐骨神經痛、關節炎患者也不適合冷水澡,因為神經受寒受涼后,疾病會更加劇烈。
其實,溫水澡更有益身心健康。夏天如果只是想解乏,讓身體更涼快,溫度下降一點,35℃~37℃之間溫水最好。而冬季一般適合的洗澡水溫度應該在38℃~40℃左右,有利于身體放松、緩解疲勞,并改善血液循環。
“每天要吃醋,不用上藥鋪”。醋有助消化,利于吸收。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適當吃點醋,可以擴張血管,對于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發生有一定作用。但吃醋也有禁忌,由于醋酸能改變人體局部酸堿度,因此不能與堿性藥同服,如碳酸氫鈉、氧化鎂、胃舒平等。另外像慶大霉素、紅霉素等抗菌素藥物在酸性環境中作用也會降低,影響藥效,因此不能同服。此外,胃酸過多胃潰瘍患者,對醋過敏者,低血壓者,骨折患者,也應避免吃醋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