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李德勇

一說起醫生,人們就會想到白大褂。醫生為什么要穿白大褂?而不是選擇黑大褂、紅大褂?這身看似普普通通的白大褂,其實藏著一些故事。
在現代醫療出現以前,醫生沒有統一的著裝,以穿戴便服居多。歐洲中世紀的醫護人員一般穿著宗教色彩濃厚的深色長袍,還會配上一頂特色小氈帽,因為他們多是由神職人員兼職,教會服也就順理成章成了他們行醫時的服裝。
18世紀末的歐洲,隨著宗教勢力的衰落以及男禮服開始流行,歐洲大陸的醫生們紛紛脫掉教會服,開始換上黑色燕尾服,并佩戴一頂高高的禮帽,彬彬有禮地穿梭在病床間。這一時期醫生的著裝也體現出他們不斷攀升的社會地位,醫生由過去的行醫、游醫成為擁有專業技能的精英群體。
盡管過去的醫療事業對醫生著裝沒有提出過多的要求,但在非常時期,一些醫生還是使用過統一的服裝。當17世紀黑死病侵襲歐洲時,醫生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瘟疫醫生,他們負責防止疫情擴散并解剖瘟疫患者尸體,查明病因。
瘟疫醫生的“標配”為一件齊踝長的大衣,一個鳥喙狀的面具,一桿長手杖,一頂代表職業的寬邊沿帽。大衣由硬皮革或蠟染過的帆布制成,并由藥材和香料浸透。面具形如鳥喙,帶有玻璃眼鏡,鳥嘴塞滿藥草和香料,避免瘟疫醫生受到感染。手杖是用于檢查并接觸瘟疫患者,還可以剝除他們的衣物。這套裝扮據傳是由法國皇室的首席醫生設計的,在當時認為能在一定程度上隔離瘟疫病菌。
19世紀中葉,法國微生物學家奠基人巴斯德·路易斯提出,細菌是各種傳染病的起因和媒介。這一理論給英國一位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一個啟示。李斯特在臨床診斷中發現一個規律:如果骨折患者的創傷是開放性的,傷口暴露在空氣中,那么這個患者就離死期不遠了。而那些骨頭只碎在皮膚之內、創傷非開放性的患者,大多數都能康復出院。他隨即猜測,是不是醫院凌亂的環境,醫護人員粗陋的習慣,以及他們身上沾滿膿液、血跡的便服,使得手術室內充斥著大量的細菌,最終導致患者因感染而不治身亡?此后,李斯特開始對他的病房進行改革,比如所有的手術器械都要提前用苯酚浸泡消毒,醫生和護士在手術前也需要用5%濃度的苯酚洗手,他們還需要換上干凈潔白的衣服作為手術服,這便是現代白大褂的雛形。通過這些措施,李斯特病房中的術后感染死亡率從50%下降至15%。
遺憾的是,當時微生物學才剛剛起步,并沒有多少專業人士認可“細菌致病”,更別提要讓他們相信“收拾房間,換件衣服”就能減少術后死亡率。直到1875年,慕尼黑一家醫院采用李斯特的舉措,術后死亡率大幅降低后,“消毒隔菌”的理念才一炮打響,越來越多的醫院效仿,作為隔菌措施一部分,白大褂開始大規模登上舞臺。
今天,白大褂也并非一家獨大,一些兒科和精神科醫生護士通常就不穿白大褂。有研究發現白大褂容易引起患者的焦慮,并會相應提升他們的血壓水平,這種現象又被稱為“白大褂綜合征”。為了安撫害怕醫生的兒童,兒科醫生通常穿著令孩子感到溫暖的顏色。而有的精神科醫生索性就穿便服,以便有效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不僅如此,現在醫生做手術時一般穿著綠大褂或藍大褂。因為外科醫生長時間盯著患者鮮紅的內臟,再抬頭掃過白大褂,便會在白底上投射出很多綠色殘影。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稱為“視覺負后像”,即眼睛被某種顏色長時間刺激后再接受白光,便會出現它的補色。而紅色的補色正好是藍綠色,因此換上綠大褂或藍大褂之后,便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醫生因長時間觀察紅色而產生的幻影,避免干擾醫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