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鞏聰聰
“首季紅”非偶然 “全年紅”有底氣
記者日前從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港口”)了解到,一季度,山東港口生產數據全線飄紅,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3.7億噸,同比增長9%;完成集裝箱吞吐量793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1%,創出歷史同期最高紀錄,勝利實現“首季紅”。
值得關注的是,“首季紅”并非偶然,而是山東港口堅持高質量發展的水到渠成。其中,對“智慧港口”建設的深刻理解與“全局”推進,既是山東港口實現“首季紅”的重要支持,又是其力爭“全年紅”的強大底氣。
1月11日,山東港口煙臺港,天氣預報提示:1月15日-17日,煙臺港將有西北風6-7級、陣風8級的惡劣氣象。惡劣氣象往往意味著港口作業的難以推進,這讓原計劃1月14日靠泊的“海上明珠”輪焦急萬分。
緊急時刻,山東港口“管道智腦系統”用2分鐘自行推演出了兼顧安全和效益的綜合輔助決策方案。依托該方案,山東港口作業部門助力“海上明珠”輪順利完成靠泊搶卸任務,并趕在1月15日起風前安全離港,為采購方節省滯期費、二次靠離泊費等近百萬元。
據悉,“管道智腦系統”是山東港口“全局”推進“智慧港口”建設的代表性作品,推動港口由執行者變身決策者,為客戶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服務方案。作為全球首個數據驅動“單點智能”向“全局智慧”轉變的“智慧港口”試水項目,“管道智腦系統”拉近了山東港口與“智慧港口”的距離。項目以煙臺港管道公司為試點,嘗試將其全鏈條業務鏡像至計算機,以實現“整體自主智能”的初步設想。通過考慮各環節生產要素,一鍵生成生產計劃建議、最佳營銷行動建議、卸船及運營作業建議等決策方案,山東港口“管道智腦系統”突破了當前智慧港口建設領域普遍存在的局部自動化、單點智能應用極限,實現了整體思考,讓可持續降本增效成為現實。
“經測算,通過‘智腦’系統,支線供給效率提升了13%,系統風險降低了50%,同等情況下年原油作業量可提升30萬噸,收入增加3000萬元,并大幅提升了計劃決策的穩定性、可靠性。”山東港口煙臺港管道公司生產調度中心計劃室經理劉永強說。2020年,在“管道智腦系統”輔助下,煙臺港累計打破卸船紀錄4次,其中6月份僅用38.4小時就完成了“帝國”輪28.7萬噸的原油接卸,創滿載VLCC卸載紀錄。目前,煙臺港“管道智腦系統”服務12家煉廠,采集560公里長輸管線、3個碼頭、360萬方儲罐的生產作業信息,統籌天氣、生產、商務等多維度信息,實時計算分析,隨時輸出最佳生產服務策略,真正實現了全局智慧。

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作業現場
“全局性”是山東港口對“智慧港口”建設的深刻認知。作為交通運輸部首個交通強國“智慧港口建設”試點單位,山東港口肩負著港口數字智慧世界的“燈塔港”角色。從打造全球領先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到搭建高度智能化的港口商務服務平臺,多年的實踐讓山東港口更加明確:港口是基礎性、樞紐型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智慧港口不能止步于解決“單點智能”,而是要面向外部推進整體智能。基于此,山東港口致力于推進集裝箱、干散貨、件雜貨、液體散貨等全體系自動化作業的同時,著眼于構建自上而下、全局優化、整體智慧的解決方案,探索建立“中央決策大腦”,將港口運營全流程鏡像裝進計算機,讓系統一鍵輸出全局操作建議,輔助日常決策,讓港口變得可計算、能思考、會決策,用更科學高效的整體自主決策串聯起港口生態。
人是事業發展的最關鍵要素。智慧時代,依然如此。
在山東港口建設“智慧港口”的征途中,科研創新團隊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連鋼創新團隊”。全球領先、亞洲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正是“連鋼創新團隊”的杰作。在國外嚴密封鎖技術的背景下,“連鋼創新團隊”用3年時間走完了國外常規需要8至10年的自主創新之路。
從“智慧港口”建設力量“全局性”集納的視角看,山東港口在自有團隊夯實和對外合作共享方面的成果都可圈可點。經過數年發展,如今的“連鋼創新團隊”已從最初的8人擴展到百余人。2020年6月2日,在一流智慧綠色港口建設推進大會上,山東港口與SPA、平安智慧城市、阿里云等多家行業領先的頭部企業達成合作,開啟“1+N”開放共享共建模式。有著同濟背景的“奇弦智能”是山東港口智慧港口建設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企業整體智慧化轉型領域領跑多年。“他們的全息計算技術能在計算機里實時‘克隆’一個組織的全部要素和機理,創建出動態演進的‘數字孿生組織’,并集成最先進的機器學習和深度優化,實現全息推演和立體決策。”山東港口科技集團安全技術部部長王宇升說,“而山東港口擁有廣闊的應用場景,能提供項目研究所需的全流程環節和全體系數據應用。”
人力不僅指科研團隊和合作伙伴,還包括廣大一線作業人員和管理團隊。從1月份生產數據詳情看,山東港口的干散貨、油品、件雜貨等主要貨類穩健增長,有力支撐貨物吞吐量開局起勢;旗下青島港、日照港、煙臺港、渤海灣港四大港口集團在惡劣天氣下屢創高產、全線報捷,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兩項指標全面實現雙增長。廣大海港一線作業員工抗寒流、斗風雪、戰低溫,創出了青島港晝夜火車裝車4527車、日照港煤炭單月卸車46942車、煙臺港25小時完成4534輛商品車出口裝船等一系列生產新紀錄。圍繞服務“大循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山東港口決策層堅持陸海雙向發力,創新發展亮點紛呈。其中,山東港口與地中海船公司開展亞歐兩地“線上對話”,聚焦中轉共商合作方案,助力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中心建設;1月份,物流集團先后開通濰坊昌樂和河南焦作兩條班列線路,新建河南南陽內陸港,持續增強海鐵聯運優勢,1月份完成海鐵聯運箱量19.98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6.1%;2月10日,青島港經過精心組織策劃,成功完成國內建造的最大圓筒形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的出塢、靠泊作業。這些隱藏在日常工作中的發展定力和決策智慧,延展了“智慧港口”建設之“全局性”內涵。
此外,硬件設備更新是山東港口“全局”推進“智慧港口”建設的另一重要發力點。2月12日,大年初一上午8點,山東港口威海港集裝箱碼頭迎來“巨無霸”成員——70噸級岸邊集裝箱起重機。新岸橋的順利上岸落軌,刷新威海港集裝箱最大起重能力紀錄,為威海港全力沖刺120萬的年度標箱目標,增添了一份重量級“新春賀禮”。新岸橋在技術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除了可在司機室進行常規操作外,還可在設備左側聯系梁遠控室及中控遠控機房進行遠程操作,在保證作業效率及安全性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機械司機的作業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