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煒/通訊員 田宇 趙浩棟
齊魯腹地,通江達海的水運主動脈,高質量發展的內河港航,正在創造新的歷史。
建成全省第一個擁有2000噸級泊位的內河港口;全面啟用京杭大運河山東段船閘智能化系統,通航效率提升近一倍;如今,閱盡900年滄桑的小清河復航工程建設正快馬加鞭,距離通航不到兩年,小清河5G+智能化港航藍圖繪就……如果說,這些片段仿佛一個個美妙的音符,彈奏這支樂曲的,就是山東海洋集團內河港航產業板塊。
4月7日下午4時,伴隨著東平港1號泊位的桅桿吊車緩緩下降,1臺重達265噸的變壓器被平穩裝上駁船,全省內河超大型設備裝卸運輸再一次被突破。“上一次突破,是嶧州港單日5.4萬噸、單月133萬噸的全省內河港口吞吐量紀錄。”在山東海洋集團,身兼山東水運發展和山東海河港口兩家公司董事長的王禮指著墻上的山東“一橫三縱”內河航運體系圖和京杭大運河航道圖,與記者暢談內河港航發展,而“做內河港航產業引領者”的標語則掛在辦公區最醒目的位置。
為什么要發展內河水運?水路運輸是5種交通運輸方式中成本最低、最節能環保的運輸方式,雖然速度慢,但是運量大,也更安全,是電煤、黃沙、礦石等大宗物資運輸的最佳選擇。過去幾年,在交通強國大戰略指引下,內河港航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海強河弱”的短板快速補齊。據統計,2018年全國內河港航投資首次超過沿海港口投資;從運力來看,2020年,全國航運總重量為75億噸,其中內河占比55%。
正是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和敢打硬仗的執行力,山東水運在“十三五”期間緊緊抓住了山東省內河港航業發展黃金期的重大機遇,迅速布局,全面參與收費航道、港口及船閘等領域的投資經營,一舉成為行業領軍企業。
早在2013年,山東水運發展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奏響進軍內河水運的序曲,洙水河航道正是其首個杰作。
洙水河西起菏澤巨野港,東至京杭大運河濟寧段,雖然長度僅有50公里,卻是京杭大運河支線航道之一。2016年1月,洙水河航道投入運營,成為全省第一條實現“政府+市場化運作”的航道,現代內河港航從此植入山東海洋集團的基因。
“此前,洙水河沿岸6個港口已經基本淤塞,我們投資1.7億元疏浚了航道,一下子盤活近20億元的港口資產,讓這條古航道重新煥發青春,沿河企業因此受益。”在巨野,山東鐵雄新沙能源有限公司借助洙水河航道,一年節省物流費用近6000萬元。類似的企業不止一家。據統計,2018年至今,洙水河航道運輸貨物總量長期占濟寧地區年水運貨物總量的1/3。洙水河航道的牛刀小試,讓山東水運積累起港航運營的豐富經驗,也為進軍內河港航樹立了信心。

京杭運河萬年閘,滿載的貨船從山東駛向南方
在京杭大運河棗莊段,萬年閘西北方向,貨船沿著一段寬闊的航道駛出不遠,一座大型的港口就映入眼簾,這就是山東內河港口現代化標桿——嶧州港。記者站在嶧州港碼頭環顧四周,看到的是整齊的岸線、高高的塔吊、全部覆蓋防塵罩的貨堆以及大型的裝卸車間。嶧州港黨支部書記王峰介紹說:“我們有6個2000噸級生產泊位,是建設標準全省最高、配套設施最完善的現代化生態環保型港口之一。”2017年2月,嶧州港順利開港試運營,一年之后便創出了單日5.4萬噸、單月133萬噸的全省內河港口吞吐量紀錄,取得全年吞吐量768.8萬噸、營業收入6296萬元、利潤總額3308萬元的優秀業績。
“這堆散貨是來自東北的水渣,從我們這里裝船,沿著京杭大運河可以直達長江沿岸,用作江南水泥廠的熟料。”站在嶧州港高高的塔吊下,王峰對記者說。嶧州港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對以往小、亂、差的治理,社會急需高質量的港航產業,另一方面則得益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發揮出的高效率,“國有體制、民營機制、有效激勵”,山東水運在發展混合所有制上創出了“嶧州港模式”,并接連復制。
2019年、2021年,滕州港、東平港接連投產,這些項目都是在“嶧州港模式”上的延續和創新,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臨河建港,看似水到渠成,落子背后,其實蘊含著深思熟慮的判斷和步步為營的堅守。
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山東海洋集團用實實在在的業績和付出,贏得了各界認可,贏得了時代青睞。2019年,京杭大運河船閘資產整合、小清河復航工程兩項重點任務落在山東海洋集團肩上。
經山東省政府常務會議批準,省交通運輸廳把下屬京杭大運河船閘資產注入山東海洋集團,并以此為基礎組建省級內河水運投融資平臺——山東水運發展集團。山東海洋集團內河港航板塊實現了跨越發展,實現了核心資源匯聚、資產規模倍增、港航主要業務全覆蓋,一舉奠定全省內河水運龍頭企業地位。
按照全省“三橫一縱”的內河航運規劃,未來山東將擁有京杭大運河(一縱)和小清河、黃河、徒駭河(三橫)格局,其中小清河復航工程引起廣泛社會關注。
2019年4月10日,山東海洋集團與中國鐵建集團組成的聯合體中標小清河復航工程PPP項目,同時將小清河復航沿線港口群開發權收入囊中。
小清河發源于濟南城區,在羊口以東注入萊州灣,橫跨濟南、濱州、淄博、東營、濰坊5個地區,長169公里。小清河復航后,將成為貫穿山東省中部工業走廊的一條黃金航道,這也將是濟南核心區直通大海的對外開放通道,對于完善全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實施海洋強省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王禮向記者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完成小清河沿線港口群建設一期規劃投資,并確保與復航工程同步投入運營。一期總投資38.66億元,開發建設5個港口,分別是濟南港主城港區、章丘港區,淄博港高青花溝作業區、桓臺荊家作業區,濱州港博興湖濱作業區,共建設生產泊位32個,2022年底前建成運營。
對于未來發展,山東海洋集團有著清晰的目標和時間表:“要打造國內領先的內河港航一體化運營服務商,‘十四五’期間,內河港航管理水平要與國內先進省份實現并跑,個別方面要領跑。”
實現這個目標,科技創新是實現彎道超車的唯一機會。在京杭大運河山東船閘管理、小清河沿線港口群建設中,山東海洋集團加大科技研發投入,著力提升內河水運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繼而全面提升服務能力,京杭大運河智能通航系統應運而生。
2020年7月,京杭大運河山東段全面啟用智能通航系統,船民通過“魯船通”APP報閘,不需再停船上岸登記繳費。“船舶平均過閘時間由3小時縮短到1.8小時,縮短了1小時以上。”山東水運棗莊分公司總經理孫凱說。
孫凱此前在棗莊市港航局任職,2019年隨著體制改革進入山東水運。船閘劃轉之后帶來了什么變化?孫凱坦言最大的變化就是身份的轉變:“從以往的管理者變成了現在的服務者,由此帶來港航管理和服務的大幅提升。”

濟南港主城港區效果圖
記者電話采訪了常年在京杭大運河上跑船的劉杰。小劉家在江蘇南通,全家經營著一條2000噸的貨船,經常往返于蘇魯之間,運送煤炭、鐵礦砂等物資。“以往過船閘,需要提前幾公里上岸來登記繳費,費時又費力,現在直接在APP上辦理過閘手續,什么時間、在哪過閘一目了然。”劉杰說。從南四湖南下,大運河分為兩支,分別是位于湖西的蘇北不牢河和位于湖東的魯南浹運河,兩條運河在邳州大王廟再次匯合在一起。劉杰說,自從去年山東段開通了智能過閘,自己一直從山東這邊走,過閘快,比之前走蘇北線還節省了20公里航程。
“2020年,京杭運河山東段362公里航程,全部7個梯級船閘,船舶過閘30.47萬艘次,同比增長14%。”山東水運集團總經理鐘學雨,曾在山東省交通運輸廳港航局工作多年,他告訴記者,智能化、信息化建設,有力推動了京杭運河山東段船閘通航效率持續提升,過閘時間縮短,年受益船民多達40余萬人次。
“2021年,科技賦能帶來的良好發展勢頭還在繼續:一季度,船舶過閘7.35萬艘次,同比增長19%,貨物通過量8006萬噸,同比增長23%,內河水運基礎設施支撐作用日益顯著。”鐘學雨告訴記者。
在小清河,山東海洋集團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建設以濟南港為核心的小清河智慧港口群,集成5G、北斗、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作業設備自動化、數據信息可視化、生產管理智能化的“自動化碼頭”。同步構建以電能、LNG等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使用體系,以倉庫為主的倉儲運輸作業體系,樹立內河港航“散改集”封閉倉儲運輸樣本。
山東海運與武漢理工大學正在研發適應小清河航運的河海直達船,船長88米,船寬15.8米,型深5.75米,設計吃水3.3米,設計航速10.0節,最大載重量3000噸,可載箱148國際標準集裝箱。采用LNG天然氣和鋰電池雙燃料主機的氣電混合動力系統,實現低噪音、零排放航行。依托上百艘規模的河海直達船隊,“濟南-龍口”將實現流水式發船航線。
山東海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包劍英表示,山東海洋集團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搭建物流信息云平臺,最終形成“港、航、閘、船、貨”內河運輸五要素集成、一體化管控的高效經濟物流體系,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綠色、經濟、高效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支撐,持續帶動京杭大運河與小清河沿線腹地經濟和社會繁榮發展。
可以預見,手握全省最核心內河優質資源的山東海洋集團,正沿著打造橫貫東西、縱通南北、通江達海內河航運大通道的光輝未來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