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芳芳
2021年高考在即,你的作文還好嗎?
十年寒窗,一朝決勝,你是否有足夠的底氣?
現在的高考作文題,大至國家命運,小至日常生活,收放有度,舒卷自如;可高歌猛進,可沉吟詠哦,剛柔相濟,虛實相生;歷史、現實、未來;國家、他人、自我;演講詞、發言稿、慰問信、觀后感、漫畫作文、議論文、記敘文、材料作文……你能在百花齊放中發現出題者對“大我”和“小我”的兼顧,也當思考在這樣的價值引領之下,什么樣的作文才能勝人一籌。
先送你三“于”:長于聯系,精于對比,成于情思。
這三個方面往往難以截然分割,它們常常是彼此交融、互為表里的。
盧梭說:“凡是能夠按真正的關系形成觀念的心靈,便是健全的心靈;凡是滿足于表面關系的心靈,則是淺薄的心靈。在比較觀念和發現關系方面的能力是大還是小,就決定了人們的智力是高還是低。”“長于聯系”和“精于對比”是非常重要的思維品質。
我們所說的“聯系”和“對比”,包括事物之間、現象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現象與本質之間、觀點與材料之間、歷史與現實之間、中國與西方之間等。長于聯系,精于對比,才能以立體的視角去觀照事物或現象的整體,才能有更準確的思考和更深入的認知。
如果作文題目給了我們兩則或兩則以上的情境材料,我們首先要發現兩則材料之間的相似相關或相異之處,找到二者的“交集”或“差異”,然后提煉出觀點,再將觀點代入材料進行驗證,看觀點能否統管題目所給的多則材料。要審準題目再擬寫作提綱,不要貿然下筆,因為方向不對,速度越快便錯得越遠。
論點的確立和論據的選擇需要注意觀點與材料的關聯、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聯,論證的過程要注意歷史與現實的關聯,要對比分析,發現規律,要從個別到一般,由個性到共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不能只看一人一事一時,要站在歷史的制高點,縱橫聯系,鞭辟入里。
當然,考前必須有意識地分主題積累素材,有了廣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才能在寫作時信手拈來,言之有物。很多高中生讀書太少,考場寫作時難為無米之炊,故只能無病呻吟,強湊字數,寫出的文章讓人讀來味同嚼蠟。而那些有學識的高中生,他們的文章會有學者風范,他們的文字會散發出濃郁的書卷氣,他們旁征博引、如數家珍,所以他們的文章讓人讀來欲罷不能。
至于“成于情思”,則關乎情懷與思想。托馬斯·阿奎納說:“沒有任何智慧是可以不經由感覺而獲得的。”情懷與思想從來都是無法分割的。一個沒有感情的人,往往也不會有思想。寫作,技巧層面的東西永遠是次要的。一切真正有價值的,都必然是由心發出的。寫作,要從心靈出發,說真話,傳真情。情感真實的文章,才可能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不加雕飾,秀色天成。
常有學生問我:“為什么我的作文總拿不到高分呢?”
我笑著反問:“你的文章給了我什么,讓我樂意償付給你一個高分呢?”
考場作文評分,無異于一場交易。
就像女人買衣服,我舍得花大價錢買下的衣服,一定有讓我無比動心之處。
同樣的,能讓老師拍案叫絕“一擲千金”的文章,也一定有讓老師無比動心之處。
這里的動心,可作兩解:一,感動;二,觸動。
感動,就是以情感人;觸動,就是以理啟人。
如果你既沒有真情可以感人,又無思想可以啟人,那就怪不得老師將你的作文打入“第三世界”了。
深刻的思想哲理、獨到的發現、智慧的見識,是作品的靈魂。一篇作文,無論是敘事傳情還是達理悟道,最本質的需要始終是完成一種領悟——領悟人生,領悟自然,領悟真理。因此,好的作文,需要有哲理和智慧的光輝。沒有哲理之光的作文,就像是沒有靈魂的軀體一樣,庸俗乏味。作文以生活為土壤和源泉,但并不等同于現實的生活本身。許多文章你讀完之后不會有任何的遐想和反思,也不會讓你靜靜回味默默感念,它更像是一次性消費的話語垃圾或情緒泡沫。
情之涌動需要有思之沉淀,事之演繹需要有思之觀照,論之激揚需要有思之導航。思想閃光了,你的文字才會閃光。
有豐富生命和深刻思想的人,會從日常生活中看見大哲理,而這種大哲理,又會成為其作品的靈魂。但是,從生活到哲理,需要重新整合,需要轉換和提煉。
很多同學在寫作中喜歡堆砌素材,簡單推理,公式化地導出結論,讀者無法從中看見“我”的思想與性情。這樣的寫作,類同于拿一堆食材,直接往餐桌上一放,請客人們自己動手,涼拌生吃。要知道桑葉不等于蠶絲,青草不等于牛乳,只有經過作者個性化的思考,傳遞出個性化的思想與性情的作品才是有獨特價值的。
美國著名學者愛默生說:“古代的學者接觸他周圍的世界,并開始思考。他們用自己的心靈對世界進行重新安排,然后再把它表現出來。進去時是生活,出來時是真理;進去時是瞬息的行為,出來時是永恒的思想;進去時是日常的事務,出來時是詩。過去的、死去的事實變成了現在的、活生生的思想。這種思想能站立,能行走,有時穩定,有時高飛,有時給人啟示。”(《美國學者》)
只有經過了重新整合、轉換提煉的生活,才能變成思想和真理,成為藝術和美。有思想魅力的文章能夠瞬間征服讀者,在這場“評分交易”中迅速化被動為主動:由被動接受評卷老師的“評頭品足”,轉化為以自己文字的思想魅力對評卷老師形成審美的吸引與智慧的征服。所以,有思想的學生會對題目所給的材料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對比,提煉,整合,然后優美地表達。
再給你點實操提示——三“有”。
一 審題要有眼光
考場作文審題,要練就一雙慧眼,不僅對中心詞要仔細推敲,對字眼要仔細揣摩,就是對修飾和限制類的詞,也要特別注意,格外留神。而對比喻、雙關、引申類的詞語,更要小心揣摩。
1.要準確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內涵。
2.把握概念對象之間的有機聯系。以短語形式出現的題目,有多個概念,而多個概念之間往往有著修飾、限制、因果等關系,若只注意所謂的“中心詞”,而置其他概念于不顧,就容易偏離題意。
3.看清副詞隱藏的信息和要求。出現在題目中的副詞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體現著一定的要求,有時還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陷阱”。所以虛詞不“虛”,副詞不“副”,必須重視。
4.把握比喻意義,準確開掘本體。有的作文題是題中一個詞是喻體,有的則是整個短語是喻體。審讀的關鍵是仔細研讀并善于發現提示語中的關鍵語句,善于把形象性強、意義較“虛”的詞語與社會生活和自身經歷準確地對接,自然地而不是牽強地由“虛”而“實”,開掘出與喻體相匹配的本體。
5.把握關系,協調比例。關系型作文題關涉的對象之間,有時候是主從關系,有時候是并列關系,有時候是因果關系,關系不同,寫作的重點和比例也會有所不同。
二 立意要有深度
所謂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主題;所謂的“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主旨。常言“意猶帥也”,就很精辟地說明了“意”在寫作中的統領地位,也強調了立意在寫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個人的思想深度會在其作品的立意中呈現出來。
立意有深度,文章才大氣。
巴爾扎克說:“你要想成為一個小說家,先得成為一個哲學家。”
深刻的思想并非只能在經典名著中獲得,有時候一個笑話、一則寓言、一篇童話,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理解。作者深刻的思想不會受文體的局限,它總能以種種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
怎樣才能讓考場作文的立意成為亮點呢?
1.鞭辟入里顯深度
停留于生活的表象,文章的立意當然就顯得膚淺。認識生活越深刻,文章的價值就越高。那些思想有深度的作者,總能透過表象看本質。寫人,則會點明支配人物一切言行舉止的思想內驅力;敘事,則會表現事件最具啟發意義的價值;狀物,則會發現事物的審美價值,或寄托某種深刻的情感;議論,則會揭示矛盾的本質,捕捉內在的邏輯聯系。
2.觀照現實出深度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優秀的作品特別注重立意的現實針對性:或者提出對某類社會現象的獨到見解,或者引入與時俱進的嶄新理念。選取典型事例來對比說理,從而觀照現實,就會富于警策,極具深度。
3.求異思維拓深度
避開常見的思維模式,別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的立意往往能贏得好評。
三 選材要有新意
只有那些新鮮的素材,才能夠吸引讀者。
《孫子兵法》有云:“山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者勝也。”
寫作若步人后塵,不能創新,就很難擁有獨特的價值。
怎樣才能做到選材有新意呢?
可以考慮“兩最”原則:“最遠”和“最近”。
最遠——時間最遠,空間最遠。即發生在最久遠的時代的最古老的故事,或者發生在離我們本土最遠的異域的故事。
最近——時間最近,空間最近。即最新近發生的事件,或者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最切近的事件。
最遠的故事,最有吸引力,最有時空的深邃感;最近的故事,最有說服力,最具震撼效果和現實意義。
力避那些陳詞濫調,千萬不要動不動就把屈原、陶淵明、牛頓、愛迪生拿出來說事兒。
除了上述三個方面,還應加上三個方面:“擬題有智慧”“開頭有意境”“結尾有余味”。另外,必須熟悉每一種文體的特點(尤其是交際語境的應用文體,近幾年比較熱門)。鑒于篇幅,就不一一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