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鵬
小學數學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重在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小學數學教師的重要關注點。而在日常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很難把握課堂提問的要領,提出的問題往往缺乏有效性,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不高。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現(xiàn)狀
目前,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都能夠意識到課堂有效提問的重要性,只是在具體實施時不知該如何設計有效的問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每堂課的提問次數多達30—40次,提問頻率過高,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還有一些教師偏向于提識記性和判斷性問題。這些問題答案單一,缺少對知識的拓展,難以讓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考,無法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缺乏有效性的原因
1.教學方式過于傳統(tǒng)
新課改實施以來,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實現(xiàn)“生本位課堂”。然而,部分教師還是習慣使用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模式,諸如“會不會?”“懂了嗎?”等類型的問題常常出現(xiàn)在課堂中,為了提問而提問,這樣的教學僅是浮于表面。
2.教師的專業(yè)基礎不牢固
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往往影響著課堂質量。在課堂中,一些教師提出的問題缺乏深度,不能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這主要是由于專業(yè)基礎的差異,專業(yè)基礎薄弱的教師在課堂上容易不自覺地提出一些無關問題。
3.教師忽視了小學生的認知水平
部分教師在備課時,只是簡單地從自身角度出發(fā)設計問題,沒能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認識圖形”的教學內容在一年級和四年級的課本中都出現(xiàn)過,教師若不考慮教學的重難點,不考慮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用相同的問題進行提問,就無法達到教學目標。
三、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策略
1.提問要具有啟發(fā)性
有效的課堂提問是能引發(fā)學生思考的“酵母”,同時還能激發(fā)學生探索的熱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設計一些能夠啟發(fā)學生的問題,減少簡單的判斷性問題。
2.提問要具有時效性
時效性是指有的問題在這個時間點有效,而在另一個時間點卻無效。只有把握好提問的時間點,才能提出有效的問題。教師可以精簡問題數量,在重點處、疑難處及需要追根溯源處進行提問。
3.提問要具有層次性
提問要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都可以采用層次性提問,尤其是對一些有難度的內容,層層遞進地提問,能夠幫助學生將難點拆分,一點點地深入學習,效果會更好。
例如,在教學“植樹問題”時,教師可以由易到難地進行提問:“請同學們先看看我們的手有幾個手指,幾個間隔?”再由具體的手抽象到一條公路,如:“公路長5米,每隔1米種一棵樹,兩端都種,可以種幾棵樹?”這種情況和手的情況類似,學生也更容易理解。隨著難度遞增,可以引導學生一步步進行思考,理解植樹問題的精髓。
4.提問要具有針對性
課堂教學既要注重學生的整體發(fā)展,也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地提出問題。教師提問時,先讓全班學生一起思考,再單獨請學生回答問題。一般情況下,先讓中等水平的學生進行回答,若回答不完整,再讓基礎好的學生進行補充,偶爾也要讓后進生回答問題,給予表現(xiàn)機會,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教師要提出不同的問題,既不能讓優(yōu)生感到過于簡單,也不能讓后進生感到難以回答。
例如,在教學“乘法口訣”時,有的學生能較快地記憶乘法口訣表,而有的學生常常集中不了注意力,導致學習效率低,長此以往兩者就產生了差距。對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指名學生回答問題。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從頭到尾背誦一遍,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地提醒,或者降低問題難度,在學生回答過后,再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讓他們克服畏難心理。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調節(jié)課堂氛圍、活躍學生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師們應當在課堂提問方面多下功夫,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讓課堂教學更有效率、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