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大學法學院外專研究課題組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
地區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作用。2020年7月28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印發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外國高端人才工作許可互認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一體化示范區實行外國高端人才統一互認,在要素流動領域一體化制度創新上取得新進展,在全球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復雜國際形勢中為我國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全世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在這個注重全球人才流動與交流合作的時代,如此大規模的傳染病顯然對人才流動和引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例如,2020年3月新冠病毒在全球開始蔓延時,我國禁止所有外國公民入境。到了9月,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控制,我國逐漸放寬限制,允許持目前有效中國簽證及工作類、私人事務類和團聚類居留許可入境中國。顯然,疫情導致了人才流動的困難。
因此,此次疫情之后,我國應該進一步積極推進引進外國優秀人才的進程。2021年第6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文章指出:“我國應當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疫情當前,我國更加需要優秀的科技人才,幫助我國企業實現產業升級轉型、恢復生產經營、全面渡過難關。
可以看到,美國在面對危機時并沒有展現出其應有的領導力,中國則展現了當代大國的能力與態度。我國應當把握時機,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追求國際交流與合作、資源共享與技術幫扶,積極引進外籍優秀專家人才。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目前國家對于長三角城市群的定義涵蓋了滬蘇浙皖四個省份,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及了四個省份的絕大多數城市。長三角一體化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價值,現在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在“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主題活動中,上海、杭州、蘇州、南京、合肥等長三角地區城市連續多年入選十強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長三角有極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等重要戰略發展部署。
2020年,我國的外國人才引進工作面臨極大的困難。雖然建立了一些來華入境制度,但依然面臨著專家流失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們不僅需要加大“引進來”的力度,更需要注重國內現有外國人才的流動,需要注意的是,各地之間的外國人才流動并非地方政府間的“零和博弈”,而是積極促進人才創新與能動性的重要舉措。外國人才在各地之間的流動,不僅可以實現個人價值,還可以釋放我國的經濟活力。
鑒于此,從長三角地區開始試點我國的外國高端人才工作許可互認制度,能夠利用長三角地區的優勢,《方案》的實施已經給了我們很好的參考案例,示范區的一體化推動了外國人才的便捷流動,這能夠進一步發揮其在外國人才引進工作中的排頭兵作用,也能夠為互認制度日后推廣到全國提供先行試點。
近年來,我國通過實施一系列優惠政策加大了引進外國人才的力度,但外國人才來我國工作卻長期遭遇“辦證難”的窘境。雖然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代表的“單一窗口”的建立與“放管服”改革正在不斷深入,外國人才“留下來”依然有許多阻礙因素。工作變動是其中一大重要困難。事實上,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已經提出要“讓有志于來華發展的外國人才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動”。但事實上,“流得動”這一問題遲遲無法得到解決。
《方案》主要有三大亮點:按照三地最優、統一標準的要求,在符合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的前提下,在一體化示范區給予外國高端人才最長工作許可期限,最長5年;一地認定,三地互認,一體化示范區實行外國高端人才統一互認措施;一體化示范區三地全部設立外國人工作、居留單一窗口,為用人單位提供辦事便利。
在此方案的實施中,外國人才經一體化示范區任一屬地管理部門認定為“外國高端人才(A類)”的,該人員與上一工作單位終止合同關系后未出境,且工作居留未注銷或已注銷換成其他停留簽證1個月內的,在一體化示范區跨行政區域工作轉聘,在新辦《外國人工作許可證》時可免于提交工作資歷證明(從事崗位、職業不同的除外)、最高學位(學歷)證書及認證、無犯罪記錄證明、體檢證明及外國高端人才相關證明等材料,直接認定為“外國高端人才(A類)”。
總而言之,在《方案》實施的大背景下,外國人才在長三角地區的流動變得更加暢通。就在不久前的2月26日,蘇州華德電子馬來西亞籍總經理翁文星獲頒上海市外籍人才居住證,這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首次跨省(市)頒發外籍人才居住證,對促進長三角國際人才流動、釋放發展動能具有開創性意義。上海市居住證的辦理讓他在醫療保障、購房政策、子女教育、職業資質、物流服務、金融服務、市政服務等方面都能享受國民待遇,翁先生也表示這給他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可見人才互認的機制不僅僅能為證件的辦理帶來便利,更能帶來生活、文化、醫療等多方面的便利。

一位外國專家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吳江片區“單一窗口”辦理工作許可證和居留證件
不過,雖然長三角地區一體化對外國人才引進和流動有著顯著作用,考慮到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不同經濟狀況與文化背景,完全實行統一行政審批程序與制度顯然不合理,短時間內也不可能發生。在求同存異基礎上,應建立經濟區外國人才協同發展機制。經濟區城市群堅持利益共享原則,以經濟區整體發展帶動各省市局部發展。為此,長三角地區可以建立外國人才工作跨域協作機制,制定經濟人才發展規劃,制定外籍人才管理合作政策,共享人才信息。首先,實現人才政策銜接。一方面,在遵循各省市差異的基礎上,研究經濟區范圍內外籍人才協同發展政策,破除行政壁壘和制度性障礙;另一方面,積極探討經濟區外籍人才合作開發政策,形成統一的人才引進等政策,為市場建設提供統一標準,提高長三角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其次,探索人才共享共贏模式。打破信息壁壘,建立統一完善的人才供求信息資源平臺,經濟區城市群資源、信息共享,破除“一家所有”的局面。最后,便利外國人才落戶,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試點下逐步推廣人才互認模式,達到“三地最優,統一標準”要求。
未來,全球疫情常態化防控與復雜嚴峻的國際外部環境都將給世界人才流動和外國人才來華工作帶來新的阻力,但我國也必將探尋新的出路。在此情形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要論述,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構建經濟發展新格局,完善外籍人才引進機制,推動行政審批高效發展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