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門市五邑中醫院,廣東529030
據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達3億例,而心力衰竭病人即將突破500萬例,該病已構成全球主要的健康問題[1-2],就我國而言,由于巨大的心血管患病例數,加之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發展,該健康問題日趨嚴重。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臟病發展到終末階段而引發的一系列綜合征,主要的臨床表現有呼吸困難、全身性水腫等,病人的心臟泵不能充分維持血流供應,進而無法滿足身體對氧氣和血液的需求,因此常危及病人生命健康[3-4]。不僅如此,慢性心力衰竭常導致病人反復入院,對病人的生活質量與心功能健康帶來嚴重負面影響[5]。早期心臟康復護理是一種綜合多學科知識的護理手段,包括有危險因素控制的健康教育、合理的運動、心理健康促進、營養手段等多方面[6],多項研究指出,該護理手段對于心血管疾病病人存在多方面優勢,可從生活質量、心功能改善等層次維護病人健康[7-9]。因此,就該護理方法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理想結果。現報道如下。
2019年1月—2020年1月,100例經臨床診斷標準《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10]確診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被納入研究,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對病人進行隨機分組,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36~72(52.84±7.35)歲;依據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11]劃分,心功能Ⅱ級29例,Ⅲ級21例。研究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38~75(54.25±6.49)歲;心功能Ⅱ級27例;Ⅲ級23例。兩組病人年齡、性別、心功能分級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心功能分級為Ⅱ級或Ⅲ級;②年齡30~80歲;③對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④精神正常,能夠配合研究進行。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系統、感染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者;②精神障礙或存在心理疾病者[12]。
對照組病人,采取常規護理[13]。研究組病人,予以早期心臟康復護理,具體步驟如下:①依托科室現有條件,成立早期心臟護理干預小組。對小組各成員展開包括慢病管理、心理健康促進、運動護理、膳食調配等方面的培訓,制定翔實和不同層次的護理計劃和手段,保障早期心臟護理的順利實施。②早期心臟康復健康教育。對病人及其家屬發放慢性心力衰竭疾病宣傳冊,并為其講述該病的相關知識,如臨床癥狀、致病原因、注意事項、預防控制方法等,消除其由疾病帶來的疑慮或恐慌,以提高其治療依從性。③早期心理健康促進。慢性心力衰竭往往給病人帶來巨大的痛苦和困擾,不良的心理狀況影響其治療效果,因此對于入院病人,護理人員針對其展開心理健康促進,對其進行不良心理疏導,輔助其進行壓力釋放,避免其精神緊張或亢奮,并通過成功治療的案例對病人進行鼓勵,使其獲得直面疾病的信心。④早期運動護理。針對不同狀態的病人,評估其危險并進行分層,注意個體化,予制定相應的早期運動訓練方案,心功能Ⅱ級病人病情相對較好,可指導其進行600 m左右的室內步行活動、爬梯活動,早晚各1次,步行上樓梯,早晚各鍛煉1次;對于心功能Ⅲ級病人,由于病情較重,護理人員首先應輔助其慢慢下床,適時對其展開輪椅上鍛煉,初始每次30 min起,每日2次,根據病人情況延長時間,而后指導病人進行站立訓練,依托病床進行,時機成熟可指導室內步行鍛煉,每次80~100 m,每天2次,并做好對病人的保護,杜絕不良情況的發生;同時為病人制定與之相匹配的休息方案,使其擁有充足的睡眠或休息時間。⑤飲食護理。對病人進行飲食指導,制定相應膳食指南,多選擇有益于心血管系統并適宜病人的食物,應控制液體、總熱量的攝入,食鹽用量每日<5 g,注意營養保障,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不得低于推薦值。
1.3.1 生活質量
本研究根據病人負面情緒和舒適狀況在入院后(護理前)、出院前(護理后)對其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其中,負面情緒的測評使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4],得分越低即表示負面情緒越輕;舒適狀況的測評采用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GCQ)[15],可全面檢測病人生理、心理、社會三維舒適情況,病人得分越高,即表示其舒適狀況越好。
1.3.2 滿意度
采用NSNS紐卡斯爾服務滿意度量表對所有病人在出院前進行滿意度測評[16],評分越高則表示病人護理滿意度越高,該量表根據得分劃分了4個層次,非常滿意(>90分)、一般滿意(60~89分)、不滿意(30~59分)、極不滿意(<30分)。滿意度計算方法為:(非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3.3 心功能
以病人的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收縮期末容量(LVESV)、左心室舒張期末容量(LVEDV)指標作為心功能評價指標[17],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儀為上述指標檢測的儀器。于入院后、出院前進行檢測。


表1 兩組病人護理前后HAMA、HAMD、GCQ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滿意度測評情況比較 單位:例(%)

表3 兩組病人LVEF、LVESV、LVEDV水平比較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由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引起,限制病人生命,使病人表現為逐漸的功能下降,導致復雜的并發癥發生,且常反復發作而使病人不得不反復入院,使病人承受巨大的身心痛楚以及難以承受的經濟負擔[18-20]。而對慢性心力衰老采取全面的心臟康復護理方法,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減少再次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病人護理后與護理前比較,其HAMA、HAMD評分均有降低,且研究組降低更明顯,提示早期心臟康復護理模式可減輕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負面情緒,原因可能為早期心臟康復護理模式在護理中注意個體化,綜合全面考慮了病人的心理狀況,并針對性地予以調節,如健康教育、鼓勵失落病人等,有效降低了其焦慮心理,減少其抑郁發生風險。在舒適度方面,研究組和對照組病人護理前GCQ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后,研究組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早期心臟康復護理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舒適度,該護理模式從多層次多角度出發,以病人為中心,使病人在接受入院診療過程中獲得良好就醫體驗。兩組病人護理后的NSNS紐卡斯爾服務滿意度量表測評結果顯示,研究組滿意度(96.00%),高于對照組(78.00%),這表明早期心臟護理在護理過程中更能獲得病人的認可。從心功能方面看,研究組與對照組病人護理前LVEF、LVESV、LVEDV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后,研究組上述三項指標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這提示早期心臟護理模式對于改善病人的心功能更有效果。可能為以下原因:其一,該護理模式使病人負面情緒改善,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促進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改善,提升心臟功能[21];其二,該護理模式為病人制定了個體化的有氧運動方案,積極的有氧運動可顯著改善病人的循環功能,改善其心功能,還能夠增強體質從而促進病人康復[22];其三,該護理模式還注意病人的膳食調配,為病人制定了符合其需要的營養方案,這是促進其心臟康復的重要有益因素[23]。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冠肺炎(COVID-19)的流行,針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理護理應引起額外重視。有研究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群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發生率上升,而在慢性病人群群體中,負面情緒增加尤為顯著,這無疑為病人的順利康復帶來嚴峻挑戰[24-25]。作為護士,應關注這一現象,在臨床處理中更加注意針對病人的心理健康促進。
綜上所述,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護理中,應采取適宜的護理方法,早期心臟康復護理值得借鑒,其在改善病人生活質量、提升就醫滿意度以及改善心功能方面有重要價值,是減少病人再入院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