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慶400038
隨著我國醫療體系的不斷改革和發展,對醫院管理核心之一的護理質量管理的要求也隨之增高,為滿足發展之趨勢,護理工作需要在傳統單一執行醫囑的基礎上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心理、生理、社會等多方面的綜合性護理服務[1-3],護理管理者需要對護士綜合素養和專業技術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有研究表明,護理質量與護士配置水平相關[4-7],而護士配置改變可以從護士數量、專業知識技能水平兩個方面入手以適應護理工作核心的發展[3]。但是目前國內醫護比較其他發達國家而言仍偏低,護理人員數量尚不足且不能完全滿足大眾不斷升高的健康需求[8],且在同一研究時段內護士人力數量不會有太大變化。因此,本研究從神經內科護士專業知識技能水平入手來探討護士配置的改變對護理質量相關指標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以2017年6月—2018年5月某院神經內科住院的396例病人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98例,參與家屬198名,護理人員21名。病人納入標準:病人或其家屬有固定聯系方式(以便后期隨訪)、無其他合并惡性疾病、無中途轉院或轉科室的病人。兩組病人年齡、性別、病況及兩組護理人員年齡、學歷、職稱、護齡、人數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本院相關科室許可。
兩組住院病人均進行神經內科常規護理,包括密切關注病人生命體征、評估病人病情、自理能力、心理狀況等并依此進行相應護理,進行疾病相關健康指導、指導病人家屬做好基礎護理,舒適病房營造、遵醫囑用藥及飲食護理等。從專業知識技能方面對觀察組進行相應護士配置改變,具體操作流程如下:①對觀察組的21名護士進行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培訓時間2017年4月起為期9周(理論知識傳授每周1次,每次1.5 h);②以本院神經內科常見病例為主確定培訓內容(見表1),由護士長和教學組長擔任培訓負責人;③每周進行實踐技能操作考核,對結果進行月度匯總分析,并將考核結果作為月度績效考核參考;④培訓結束后進行綜合考核(涉及理論知識、實踐操作水平、心理素養等),若考核不合格則繼續接受針對性培訓直至考核合格為止(本研究接受培訓的21名護士在培訓結束后,均一次性考核合格)。對照組護理人員(21名)按常規配置。

表1 專業知識技能培訓主題
①研究結束后統計兩組病人平均住院天數、出院后半年內再次入院人數(不重復記錄)、留置針相關并發癥發生例數。②出院前通過自制滿意度問卷從護士基礎護理質量、專業技能、服務態度、心理護理4項來評估病人家屬對護士溝通方式/態度、護理操作熟練程度、專業水平等方面的滿意度,各項分值25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家屬對護理滿意度越高。③在Dean等[9]交互進度質量量表(Quality of Interactions Schedule,QuIS)的基礎上自制“護患交互質量問卷”,病人出院前通過該問卷評估其對住院過程中護士同病人互動質量的滿意度,問卷包含“積極照護——在給予常規護理基礎上提供有建設性意義、有利于康復/康復后社交等的溝通或陪伴;消極照護——在提供常規護理過程中涉及不尊重性行為、或無合理解釋僅以限制性方式保護病人安全、或忽視病人感受限制病人某種行為等情形;一般照護”3個選項。④研究前后分別使用護護關系量表[10]對兩組護理人員進行護士與護士間溝通、協調等關系進行評估,該量表共21個條目,包含矛盾與沖突(4個條目)、溝通與交流(7個條目)、合作過程(5個條目)、協調與管理(5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5分為完全同意,1分為完全不同意。

①觀察組病人平均住院天數、出院后半年內再入院人數、留置針相關皮下血腫人數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兩組病人留置針導管相關性感染(CR-BSI)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相關護理指標比較
共對396名病人家屬進行評估,結果發現觀察組病人家屬對護士基礎護理質量、專業技能、服務態度、心理護理4個方面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家屬對護理滿意度比較 單位:分
觀察組有183例(92.42%)病人對住院過程中護患互動質量持積極態度,對照組有169例(85.3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236,P<0.05)。

表4 研究前后兩組護士護護關系得分比較 單位:分
神經內科諸多疾病病情非常復雜,涉及各種功能性障礙、并發癥等,臨床上護理工作往往需要操作多種儀器,這就凸顯了神經內科護理專業性非常強的特點,因而也決定了在臨床護理質量管理中要求神經內科護士具備扎實理論知識、豐富臨床經驗、高水準的操作技能[11-12]。目前,對于護理質量管理的研究多是以主觀護理模式或干預來實現護理質量的提高[13-16],而關于護士配置這一客觀因素對護理質量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護理人力配置主要包括護理人力人數和結構[職稱、學歷、年齡、護齡(工作經驗)結構、專業知識技能水平等][3],鑒于目前護士隊伍雖在不斷擴大,但是在數量上仍然存在一定缺口,并且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護理人員流失相當嚴重[17-18],同時對于本次固定時段對照研究而言,護士數量、職稱、護齡、學歷、年齡方面改變的可能性不大,故而本研究從護士配置之專業知識技能入手,探討這一改變對護理質量的影響。
本研究對護士學歷和護理經驗進行篩選,對觀察組21名護士進行系統性、針對性專業知識技能培訓(神經內科涉及疾病類型復雜、實際操作要求高、病情突變頻發、護理風險大等特點,對護理人員技能、心理素養等要求非常高)。對兩組病人住院相關指標比較分析發現,觀察組出院后半年內再次入院例數、病人平均住院天數、靜脈留置針相關并發癥例數均少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病人家屬對護理滿意度、病人對護患互動滿意度、護護關系改善情況均高于對照組。
本研究評估病人住院天數等相關護理質量指標,其中通過改變護士團隊素養來提高工作質量,與此同時護護間溝通、協調、合作更為順暢,且有效地溝通交流、協作有利于合作關系的增進、矛盾或沖突的處理;并且良好的護護關系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關鍵[19-20],另一方面從專業知識技能方面改變護士結構,對于病人及其家屬而言便是更為高效的護理服務,自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更高。此外,這種集理論知識、情景模擬、專科實操、考核等內涵于一體的綜合性、多元化培訓契合臨床護理工作核心[21],貼近專科護士培訓;但是存在一定距離,這也是本研究的局限所在——對護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局限于神經內科幾種常見疾病,以及未能對護理質量指標之再入院率、住院天數、并發癥之外如出院后不良事件、出院后心理狀況、再就業率等指標進行評估;也未能對護士進行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后可能增加的工作壓力等影響進行評估,故而將來應進行進一步研究,以盡可能最大限度滿足廣大病人的需求,提高護理質量。
總之,通過專業知識技能培訓改變護士配置可以有效提高病人家屬對護理滿意度,減少住院天數和再入院病例數,對護理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