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萬柏林區醫療集團中心醫院,山西030024
靜脈輸液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護理操作,是有創性的,操作中任何環節不規范都有可能引起病人發生護理安全事件,甚至引起醫患糾紛[1],由于靜脈輸液治療全程都在病人或家屬視線范圍內,所以靜脈輸液也是發生護患糾紛最多的治療環節[2]。即便在如今,醫療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靜脈輸液仍占據了臨床治療的很大比重。據統計,我國現如今90%以上的住院病人需要在醫院接受輸液治療[3],與靜脈輸液相關的醫療糾紛高達1/3。在我院,輸液工具以靜脈留置針占主導地位,使用率高達85%以上,由于靜脈治療知識缺乏、培訓不到位和使用不規范等原因,隨之而來的輸液并發癥也不容忽視。本研究就我院靜脈輸液管理中運用信息化平臺靜脈治療閉環管理模式,實施干預措施,促進靜脈治療專業化、規范化可持續化發展。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實施靜脈治療管理前(2018年2月—2018年10月)和實施靜脈治療管理后(2019年2月—2019年10月)在我院11個護理單元接受靜脈治療的1 922例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入院時間超過24 h;正在接受靜脈治療;靜脈治療前皮膚外觀正常。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者;躁動不配合的病人;輸注血管活性藥物,外周靜脈營養藥物的病人;伴有精神疾病者。實施靜脈治療管理前(2018年2月—2018年10月)的986例病人為對照組,男497例,女489例;年齡(45.3±11.5)歲;其靜脈治療工具為一次性輸液鋼針118例,靜脈留置針838例,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25例,中心靜脈導管(CVC)5例;呼吸系統疾病358例,心腦血管疾病236例,外傷183例,消化系統疾病98例,其他111例。
實施靜脈治療管理后(2019年2月—2019年10月)的936例病人作為干預組,男451例,女485例;年齡(44.8±10.9)歲;其靜脈治療工具為一次性靜脈鋼針107例,靜脈留置針795例,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26例,中心靜脈導管(CVC)8例;呼吸系統疾病369例,心腦血管疾病175例,外傷176例,消化系統疾病102例,其他114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靜脈治療小組成員情況
2019年由護理部牽頭成立我院靜脈治療專科護理小組。靜脈治療小組成員來自醫院臨床科室的12名護理人員,年齡(39.0±7.5)歲;其中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8名,護師2名;碩士生1名,其余11人均為本科學歷;工作年限(25.0±9.2)年。由護理部副主任擔任組長,經過統一培訓,進行靜脈治療質控活動。
1.2.2 利用信息平臺實現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方式提高護理人員靜脈治療水平
我院在2017年建立了全院護士微信群——萬醫護理微課堂,全院260余名護士均在此群內。靜脈治療專科護理小組利用微信的特點將日常質控中存在的問題以圖片、視頻的方式發送到群中,便于每位護士實時接受消息,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小組成員還根據質控中發現的問題,把操作規范的圖片、視頻發送到群中,便于大家學習和掌握;將微信的視頻、PPT和圖像資料合理地運用于培訓過程中,可以提高培訓的可視性,使得培訓效率大大提升。護士可以通過微信平臺進行實時交流,不受時間、地點的束縛和限制,交流更加及時、便捷;線上的學習減少了護士的奔波,使得護士得到充分的休息,提高了學習的熱情;由于影像資料的可重復性播放,使得關鍵操作步驟的學習更加便捷,提高了護理操作的教學效果,增加了護士學習的信心。
1.2.3 利用醫院內網OA系統對靜脈治療質控結果進行資料管理
借助總院優勢,我院靜脈治療小組成員積極與總院靜脈治療專科護理小組老師對接,學習總院先進經驗,制定我院靜脈治療專科護理小組工作計劃、職責、實行每周1次的靜脈治療專科護理小組質控活動。質控范圍涵蓋全院11個護理單元,主要是督查住院病人的靜脈留置針的留置、固定和維護情況,存在問題實時拍照記錄,然后匯總數據進行分析。由于受到網絡限制以及工作性質的影響,工作時間護士不能頻繁使用手機,借助醫院內網的OA系統,發揮其強大的信息傳送功能,共享檢查的數據。通過醫院內網,將已有的數據和信息,包括統計生成的報表、各類關鍵字段等,在OA系統上同步推送,院內臨床科室與職能科室共享靜脈治療質控結果,實現了“一次操作,多部門共享的”便利[4]。
比較兩組病人的靜脈治療輸液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導管與敷料固定與維護存在的問題發生率。判斷的標準為2014年6月1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正式實施行業標準《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以及2016年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發布的《靜脈治療實踐標準》,靜脈治療輸液并發癥包括藥物外滲、滲出、靜脈炎以及穿刺點發紅。導管與敷料固定存在問題(指導管脫出、敷料脫落以及導管固定方式不規范等)。
應用SPSS 20.0進行數據分析,定性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靜脈治療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單位:例(%)

表2 兩組導管及敷料固定與維護存在問題情況比較 單位:例(%)
隨著治療技能及理念的不斷更新,靜脈輸液已從單純的護理操作技能發展為多學科、多層面知識技能相結合的臨床實踐,其專業性、技術風險性、技能含量等特征日趨凸顯,靜脈治療管理也日益精細化[5-6]。臨床上常見的靜脈治療相關并發癥主要有導管堵塞、靜脈炎、導管相關性感染、藥物滲出等[7]。靜脈治療并發癥的出現導致非計劃性拔管率上升,不但增加了病人的身心痛苦,同時也增加了病人的經濟負擔,加大了醫療資源的消耗[8-10]。我院臨床護士靜脈治療相關知識普遍匱乏,以群體授課為主的培訓方式單一,不能滿足臨床需求。微信能夠跨平臺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可以單人、多人及時交流、訊息發送接收時間短、內存低、功能多元以及及時性、廣泛性、互動性的特點[11],能被廣大普通人群所接受,尤其是青年人,我院護士智能手機的持有率達100%。微信是當下最流行的交流軟件之一[12],微信可以隨時傳遞無限的信息,不受地點和空間限制[13],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方式等帶來了充分自主的革命性改變[14]。微信內容推送的便捷性、高時效性和精準性等特點[15],已成為護士這個群體之間進行交流的主要手段。利用微信搭建的這種移動式學習平臺,將線上碎片式的學習和線下學習互補,延伸了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提高了護士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通過微信的及時信息互動功能,使得實時反饋靜脈治療質控結果成為可能,及時反饋臨床中存在的問題,護士印象深刻,隨查隨改;提供影像、圖片資料支持,統一標準認識,使靜脈治療的質控工作達成同質化管理。此外,運用問卷星等方式在群中進行考試摸底,對臨床中留置針使用存在的問題,用微信平臺反饋改正結果,通過這種閉環的方式,以查促學、學以致用。
各科護士通過微信及OA平臺進行實時交流,與質控小組成員互動,不受時間、地點的束縛和限制,交流更加及時、便捷。線上的學習減少了護士的奔波,使得護士得到充分的休息,提高了學習的熱情;由于影像資料的可重復性播放,使得關鍵操作步驟的學習更加便捷,提高了護理操作的教學效果,增加了護士學習的信心。此外,運用問卷星等方式在群中進行考試摸底,對臨床中留置針使用存在的問題,用微信及OA平臺反饋改正結果,不斷規范臨床操作,達到降低靜脈留置針并發癥發生率的目的。全院護士,尤其是靜脈治療小組的成員,通過信息化平臺的靜脈治療閉環管理模式,加深了對《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的認識,規范了臨床留置針的使用,保障了病人靜脈通路的安全,使得護患均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