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孝先,葉 立,陳 浩,嚴 霜,董廷旭
(1. 綿陽師范學院國土資源研究中心,四川綿陽 621006;2.綿陽師范學院資源環境工程學院,四川綿陽 621006;3.綿陽中學實驗學校,四川綿陽 621000)
近二十年來,我國在校本課程、校本資源等研究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基于學校”[1]的校本理念已深入人心,校本研究也在各個層面持續開展[2-5].但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①缺乏體系建設:學校多沒有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的體系設計[6],常靠教師依據課程或愛好自由探索,局限性較強;②校本資源挖掘有待加強:以前多注重校本課程、校本教材的開發,而對校本資源挖掘不夠,更未形成規模的、數字化的校本資源庫[7-8];③研究深度不夠:多停留于描述層面,缺乏實踐,缺乏反饋,示范性、借鑒性不強,無法推廣[8-9];④校本內涵教育有待加強:校本不僅限于校本課程的專業知識傳授,更要體現學校文化、特色與定位[10],關注學生需求,注重學生的情感、價值觀教育;⑤教師潛力挖掘不夠:教師未發揮主動性,為完成校本任務多流于形式,無校本教研的意識與決心[11].
在這種背景下,校本與地理相結合,多偏向于地理校本課程[12]、教材案例[13]、鄉土地理資源[14]等相關研究,而對自然地理課程校本實踐資源整合、開發、體系建設等系統性研究相對較少[15],實踐性不夠,深度、內涵挖掘不足.基于此,本文以綿陽師范學院(高新校區)的自然地理實踐資源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資源調查、整合與開發,嘗試搭建自然地理課程校本實踐體系,并依此進行課程開發與實踐,以期為自然地理相關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研究區位于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綿陽師范學院(高新校區)內部及周邊,學校內部為河流地貌,學校周邊為中丘地貌,海拔485~585 m(圖1).研究區內自然地理資源豐富,為相關課程的校本實踐資源整合、開發及教學改革提供了的理想場所.
圖1 研究區位置及實踐點分布圖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ractice points(注:圖中實踐點名稱詳見表1)
研究區開設的自然地理相關課程主要有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水文學、氣象學與氣候學、土壤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地球概論與自然地理學等專業必修課,主要針對地理科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遙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的大一、大二學生.
針對上述校本課程、校本資源等研究領域存在的問題,選擇以實用主義為核心,以認知教學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與情感教學理論等為基礎,構建自然地理課程校本實踐體系建設的理論依據.以實用主義為核心,強調了實用型人才培養、“從做中學”的實踐內核.認知教學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與情感教學理論[16]等保證了學生學習興趣、專業知識的同化與順應以及情感價值觀教育.
(1)對研究區實驗室內相關的硬件、軟件資源進行調查,篩選出適合各類自然地理課程的實踐資源.
(2)對研究區教室外、實驗室外的各種自然、人為事物進行調查,篩選出適合各類自然地理課程的實踐資源.
(3)將篩選出的校本實踐資源,對照各類自然地理課程的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與實驗大綱,整合出適合課程實驗、現場教學等各類實踐活動的資源,組建出統一的校本實踐資源庫,然后依據各類課程實際,從資源庫中挑選實踐點,設計出詳細的實踐實施方案,重點細化實踐路線的設計及實踐點實踐內容、意義的挖掘.
在上述研究區自然地理課程校本實踐資源詳細調查、整合基礎上,依據實踐資源與課程特點,構建了自然地理課程校本資源實踐體系,并將研究區校本實踐資源劃分為7類學科門類,15項實踐內容,33種實踐點類型,以及66個實踐點(表1).
表1 研究區自然地理課程校本實踐資源分類體系Tab.1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school-based practical resourc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courses in study area
2.4.1 地質學基礎實踐資源 地質學基礎實踐資源是研究區最為豐富的校本實踐資源,共整合、劃分出5項實踐內容、35個實踐點.
①礦物(圖2-a、圖2-b):主要為純凈的石英,常作為景觀石分布于草溪河畔;其次為大理巖中的方解石、花崗巖中的長石,其顆粒較大、肉眼可見.
②巖石(圖2-a~圖2-h):三大巖類齊全,類型豐富,實踐點18個,常以景觀石、雕刻(雕像)、板面飾材、石墩等方式分散在整個研究區中.
③構造(圖2-h):有1個非常典型的斷裂(斷層)實踐點,其發育于灰巖中,并錯斷紋層,另外,其中還可見節理發育.
④地質剖面(圖2-c):其為地層剖面,可見泥巖、粉砂巖互層,因發育于草溪河畔,可見陡立谷坡及因其而發育的崩塌危巖體、節理等.
⑤地質樣品展柜:由師生共同整理完成,其內放置有豐富、典型的礦物、巖石、化石、構造等手標本樣品為公眾開放.
2.4.2 地貌學實踐資源 地貌學實踐資源也是研究區十分豐富的校本實踐資源,共整合、劃分出3項實踐內容、19個實踐點.
①河流(河谷)地貌(圖2-i、圖2-j):草溪河呈蛇曲狀貫穿研究區,形成豐富的邊灘、心灘、河漫灘、凹岸侵蝕凸岸沉積等地貌與現象,另外,在河流兩側還可識別出陡立的谷坡及河流階地發育,其中河流階地至少發育二級,在龍潭坡頂可見河流相礫巖發育.
②重力地貌(圖2-k):其主要為草溪河陡立谷坡導致的滑坡與崩塌危巖體,每年雨季都有或多或少的崩滑現象,如ZH1實踐點為2018年雨季長生的滑坡及其治理工程.
③地貌模型:主要為各類地貌的實物模型,放置于實驗室中供師生實驗與公眾開放使用.
注:自然地理學未納入上表,因其可由表中各學科門類實踐內容組合而成.
2.4.3 水文學實踐資源 水文學實踐資源主要沿草溪河分布,只有2個實踐點,主要進行河流水位、流速、流量等水文要素的實驗測量.
2.4.4 氣象學與氣候學實踐資源 氣象學與氣候學實踐資源主要整合于氣象園1個實踐點中,其內可進行溫度、濕度、降雨量、風向、氣壓、云等專業監測與實驗.
2.4.5 土壤地理學實踐資源 土壤地理學實踐資源有3個實踐點,主要是對土壤類型、結構、質地、剖面等的觀測.
2.4.6 植物地理學實踐資源 植物地理學實踐資源整合、劃分出2項實踐內容、4個實踐點.
①校園植物:主要對校園內的景觀植物的類型、器官等進行觀測.
②植物群落:主要對河流、丘陵等不同地理環境的植物群落類型、特征、分布等進行觀測.
2.4.7 地球概論實踐資源 地球概論實踐資源整合、劃分出2項實踐內容、2個實踐點.
①天體:主要對月相、月面、星象等進行觀測,以及對當地經緯度進行測量等,觀測儀器為折射式、折反射式小型天文望遠鏡,觀測地位于DG1點,該點光污染最小、且面向東方,方便上半夜進行觀測.
②天象館(圖2-l):主要進行天球坐標、天體運動、星象的觀測與模擬等,供師生實驗、天文社團活動、公眾科普開放使用.
圖2 研究區典型實踐點照片Fig.2 The photographs of typical practice locations in study area
傳統的自然地理課程實踐活動多為室內的課程實驗觀察.在系統進行自然地理課程校本實踐資源調查、整合基礎上,若有條件,可嘗試進行多種實踐資源開發與實踐教學改革活動.
3.1.1 課程室外實驗 將實驗場所搬到校園室外,利用校本實踐資源進行實驗.
3.1.2 現場教學 可將理論課內容也搬到室外,用校本實踐資源作為實際材料進行現場的理論案例或樣本或實物講解,使講解內容更形象、深刻.
3.1.3 翻轉課堂或翻轉實驗 事先將課堂或實驗內容通過視頻或文稿講解給學生,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收集相關的校本實踐資源作為素材,最后在課堂或實驗中進行相關內容的分組討論、試講、實驗或檢查.
3.1.4 其它實踐活動 利用相關校本實踐資源作為開放實驗、學生社團活動、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微格課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等的實驗或活動素材.
目前,在研究區利用校本實踐資源(庫)開展了實踐活動的自然地理課程主要有地質學基礎(圖2-e、圖3-a)、地貌學(圖2-k、圖3-b)、自然地理學(圖3-c)、水文學(圖3-d)、地球概論(圖3-e)、植物地理學與土壤地理學等,實踐活動形式以室外課程實驗和現場教學為主.
以地質學基礎實踐活動為例,在前期礦物、巖石室內觀察與鑒定基礎上,設計了“礦物、巖石室外觀察及鑒定”的室外課程實踐活動(圖3-a、圖3-c),在實踐過程中,主要是學生負責對每個實踐點的(衛星地圖APP)定位,實踐點實踐內容的識別、特征觀察、鑒定、照相與記錄,以及最后的路線總結與實驗報告撰寫,而教師只負責簡單的路線引領與常見問題現場指導;在課程最后,還設計了一次“地質學野外綜合實習”,重點對學校周邊的龍潭坡進行沉積巖石學、地質災害、古地理、古環境與地史演化等的綜合考察,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提高專業素養與實踐動手能力;這兩次利用校本資源庫進行的實踐教學活動,不僅強調了專業知識的應用與實踐,與學校應用型定位一致,還提高了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吃苦耐勞、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地質學專業精神.
此外,開展較好的其它實踐活動主要是學生社團活動,在學校與教師引領下,學生組織成立了瀚宇天文社,每學期都會組織進行月球、星象、特殊天文現象的觀測活動,也會定期開展中小學生科普培訓與研學旅行活動(圖2-l、圖3-f).
圖3 研究區基于校本實踐資源開展的實踐活動Fig.3 The completed practical activities based on school-based practical resources in study area
(1)本文展示了各類自然地理課程校本實踐資源調查、整合,資源庫組建,以及開發應用的完整過程,搭建了自然地理課程校本實踐體系,將研究區校本實踐資源劃分為7類學科門類,15項實踐內容,33種實踐點類型,以及66個實踐點,并在地質學基礎、地貌學、自然地理學、地球概論與學生社團活動等實踐教學改革與開發活動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實踐效果.
(2)本文依據課程團隊積累,以學校應用型定位為指導,以弘揚校園文化與學生情感價值觀教育為方向,對自然地理課程校本實踐資源進行了整合與開發,初步形成了特色的自然地理課程校本資源庫與校本實踐體系,具有一定的示范與推廣價值.但是,值得提出的是,自然地理課程校本資源庫與校本實踐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長期工作,需要不斷更新資源、實踐反饋與完善體系,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