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杰
(淮南聯合大學,安徽淮南 232001)
體育話語權作為“話語主體在體育事務中身份和權益的象征”[1],是一個國家及其體育綜合實力的表現之一.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習慣性霸權下,無論是作為發展中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體育話語權都受到西方的排擠、打壓,導致中國運動員、中國專業體育人才、中國體育媒體與中國體育文化等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一些專業的工作得不到支持、正當的訴求被忽視甚至被嘲笑等.在打造體育強國的戰略下,提升中國體育話語權是助力中國體育發展與民族體育走向世界的有效舉措之一.當前打造體育強國戰略的是中國體育事業發展實施內容之一,就是要在提升中國競技體育成績的同時,以同等的體育話語權為世界體育發展做出中國特色的貢獻.中國體育實力的國際前茅與中國體育話語權的國際低微的尷尬現實,在委屈中國競技體育的同時,也制約著民族傳統體育的國際化.舉辦國際賽事、培養國際體育機構專業人才、培養國家體育行政機構體育發言人與提高專業體育媒體人的國際體育話語技巧和能力等,是中國體育走向世界與中國體育話語權提高的有效舉措.
由于體育話語權是“國家內部體育支撐力”的內在權力與體育自身各要素話語權的外在權力的統一[2],其內容自然包括體育內驅發展的體育專業話語權與體育外驅發展的體育氛圍話語權.
能參與更多體育項目規則的制定并在某種智能崗位執行相關的法律法規或規則,是一個國家體育話語權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一個國家的體育實力突出表現之一[3].包括體育項目的國際賽事級別與類型、體育項目的技能范圍、體育項目的競技規則、體育項目的場地與器材要求、項目競技中運動員資格要求、賽事頒獎、項目新聞發布與賽事中各種違規違紀的處罰細則等.盡管在相關規則的制定中,需要參與人員具有國際視野,但每個參與者必定首先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響,即先立足本國該項目發展的實際開展工作,并作出有利于本國項目發展及其成績判定的各種影響等[4].
在既定的規則下,參與組織與裁判各種項目的賽事,是體育話語權的集中、高調與權威的體現.對于承辦地的組織者及其參賽者有“地主之儀”的東道主體育話語優勢,對于參與賽事組織與裁判者的國家或參賽方具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在賽事組織中一個國家參與的人數越多、項目越多、裁判人員越多,其體育話語權從賽事組織開始一直到賽事結束的全程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5].其他的如各種賽事規則及其項目技能、器材與場地等要求的因地制宜,在本國運動員與工作人員出現違規違紀情況下的利己處罰,以及本國體育媒體采訪的優先權等.
國內體育機構包括國家體育行政機構、專業體育學校、專業項目競技的國家隊、省隊、俱樂部,以及某專業競技項目隊所屬的組織(如八一隊所屬的部隊)等;體育媒體包括專業體育媒體、綜合媒體的體育欄目、國內體育機構官方網站的媒體工作者等.其話語權包括:在國際賽事官方平臺官宣權、對國際賽事中的運動員、工作人員與其他相關事項的采編權、對于賽事過程、參與人員與結果的質疑權、對賽事全程中可能疑點的調查權等,成為維護一個國家體育權益與宣傳民族體育文化的重要渠道.
在國際體育活動與賽事中,因為西方體育霸權與民族文化沖突等因素,會制造一些誤解、偏見、歧視甚至惡意違規的現象,如裁判執法、工作人員的工作與對運動員處理等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6].國內體育機構作為國內向各種國際賽事選派人員與競技運動員的組織,應該積極地代表組織與相關委員會或組織提出官方的交涉,運動員與其受委屈的相關人員等可以直接向相關組委會或官方機構提出申訴等.另外,也可以向組委會所隸屬的官方組織、體育仲裁機構與新聞媒體等提出申訴,以爭取更多機構、組織與個人的理解和支持.
造成中國體育話語權與中國國際地位不相匹配的原因是多樣性的,既有現代競技體育源發于西方的歷史性原因,也有中國自身不重視體育話語權的內在性原因.
盡管中國已經走在了邁向體育強國的大路上,但中國體育話語權并沒有與中國體育事業發展取得同步進展,甚至遠遠落后于中國競技體育,既不能成為競技體育發展的強大推力,也不能為民族體育文化走向世界保駕護航.其成因有:首先,在一定時期,中國把體育專業技能的發展與體育成績的追求作為中國體育發展的核心任務.在從體育興起到體育大國的發展歷程中,中國重視現代體育項目的引進、教育、競技專業運動員的培養與國際賽事的參加等工作,即使有專業的體育院校、綜合高校有專業體育院系、專業的中等體育學校與某種項目的專業培訓機構等,其教育教學與各種體育實踐也都以培養體育專技人才與取得優異體育成績為主.其次,缺乏話語權意識.從官方而言,各級體育行政機構(如國家體育總局、省市縣級的體育局)、各級各類學校等,在很長的時期內都缺乏對體育話語權的全面認知與重視.既缺乏防患于未然的話語權運籌,也缺乏保護運動員權益的主動出擊,導致國內運動員等受到“委屈”時,只能被動應對甚至“挨打”的局面.從群眾而言,只有在自己國家的運動員或其他工作人員受到不公正待遇后,才有強烈愛國情感與民族精神迸發的維權意識,但也只能是如個人建議、道義聲討等輿論支持,沒有日常的與體育發展動態一致的話語意識.
中國體育媒體的體育話語能力弱與缺乏話語技巧是在中國體育發展歷程中較為突出的弱點甚至缺陷之一,導致面對各種不利于中國體育發展的問題[7],話語權被西方媒體與各種賽事的官方組織或仲裁組織所擠壓,總被西方媒體與各類國際賽事組織中的偏見者“牽著鼻子走”.其成因有:首先,體育話語權認知偏差.把各種體育新聞資訊的采編權與報道權直接作為體育話語權,是一些媒體人甚至專業體育媒體的偏差認知.這些新聞報道充其量也只是一種信息的搜集與傳播,對提升中國體育、中國運動員及在國際賽事組織中的中國工作人員的地位與權威并沒有起到助力作用.如在世錦賽的百米接力賽中蘇炳添被英國選手肘擊影響成績的現象,中國體育媒體也只能提出抗議性的發泄,并不能對最終結果做出影響,甚至都不能讓英國隊或英國選手受到處罰等.其次,體育話語權研究與實踐滯后.對體育話語權的內容、含義、內涵、外延、話語技術、話語藝術、話語結果類型、與話語權運用途徑及其效果等,缺乏系統的研究與長期成功積累的實踐經驗,能有效發揮話語權的體育媒體從業者更少,不能在國際上有效地達成話語權所追求的積極效果[8].
體育話語權霸權是現代體育項目在各種國際賽事占據主導地位的習慣性霸權體現之一,直接導致發展中國家與其他弱小國家的體育話語權被欺凌的現狀.即使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國際地位已經遠遠高于一般的發達國家,但在國際體育社會上中國專業運動員的話語權依然是弱小甚至直接被歧視.其成因有:首先,西方體育話語霸權壓制中國體育的崛起.由于現代體育項目及其國際賽事起源并興盛于西方發達國家,出于維護國家體育霸權地位、保護既得體育利益與爭取更多預期體育利益的目的,在各種國際體育組織與國際賽事的臨時機構中,西方發達國家的工作人員不僅霸占機構的核心位置,還占據絕對多數且絕對表決權的優勢,致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工作人員即使有著比較實權的職位,也處在被架空或被“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尷尬處境中[9].其次,西方運動員對中國運動員的惡意排擠.這在各種國際賽事中幾乎是常見現象,無論是在賽事的過程中,還是在領獎臺上,那些看似有意無意的干擾甚至破壞現象時有發生,如其他國家獲獎選手不與中國獲獎選手握手致意,在中國選手領獎時升其他國家的國旗等.尤其在一起接受媒體采訪中,盡管中國運動員的成績非常優異,仍然被強加更多能引發更多誤解的惡意猜測,如服用違規藥品、比賽技術犯規等.
由于國際體育機構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的主導下成立并運轉的,所謂的“西方民主”尤其是“表決”的民主,成為決策并執行相關法規與規則的主要形式,相關機構中一個國家及其同盟國參與人數越多,其體育話語權也就相對越大.造成各類國際體育機構人數少的成因有:首先,設置中國專業人才入職的各種障礙,減少中國體育人才對國際體育機構與國際賽事的影響[10].一直以來,在國際體育機構中,具有決策權的工作人員在提名、表決階段就隔離在外,一般工作人員則以障礙重重的招聘資格被剔除,中國體育專業人才在國際體育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已經相當有限了.其次,國內體育行政機構長于國內的“管理”工作,卻沒有真正應對國際體育事件的話語能力[11].這是國內體育行政機構的“弱項”之一.各級各類體育機構在國內體育工作中能做到與時俱進、突破創新,但在國際體育事務中卻缺乏自信,對西方國家亦步亦趨,表現為業務能力強、話語能力弱的瘸腿現象.如在出現中國運動員或相關工作人員受質疑的情況下,并不能及時地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為爭取與保護相關人員的權益做出積極地努力.
在中國取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的背景下,在總結以往與當前話語權教訓的基礎上,當前中國通過“擴大中國體育法治文化影響力、規則外向約束力、對外合作能力”等方式,去爭取與打造“內化型”與“外溢型”統一的話語權.
3.1 強化國內體育媒體與海外華人的國際體育活動能力
在“西方體育話語‘單一化’主導”的話語霸權背景下,“體育全球化所帶來的負和博弈風險”成為制約全球體育發展的重要障礙之一[12].為打破西方單一話語霸權的現狀,直接博弈的提升策略有:首先,國內體育媒體的專業輿論博弈策略.作為對體育發展、競技體育、體育規則與各類體育國際機構及其運用具有深入了解的體育媒體,在國外媒體、國際重大社交場合等平臺上,對各種國際賽事、各種國際體育事件與知名運動員等,做出輿論引導、規則完善建議、問題觀察與對策思考、機構改革探察與項目運動技能和對抗戰略戰術提升等專業與權威的話語,如開展關于運動員力量訓練與戰術訓練相結合的學術研究等,以期在各種情況下的體育話語博弈中能贏得更多的信任與支持[13].其次,海外華人及其社團支持華人媒體與國內媒體外文版的博弈策略.海外華人及其社團、與其所創辦的媒體等主體,由于其長期在海外生活、學習與工作,熟悉各種國際體育機構及其相關人員的思維方式、工作模式等,能根據各種情況與國內各種體育機構、體育媒體與運動員等主體一起,開展具有建設性、針對性與有效性的話語權博弈,如針對發達國家裁判的“黑哨”行為進行證據確實的揭露,對顛倒黑白的國際賽事的西方權威人士給予有力地輿論抨擊等,以切實提高中國體育話語在國際體育社會的影響力.
打鐵還要自身硬!“國際體育話語權”作為衡量“一個國家體育發展水平和國家體育地位”的重要標志[14],是國內強大的體育基礎教育與國內各類體育機構盡職盡責和無私奉獻的結晶.強化內在實力提升中國體育話語權的策略有:首先,在打造體育教育強國的基礎上培育民族的體育話語意識.即從基礎教育開始就要加強國民的體育話語權意識教育,讓每個中國人從小就樹立話語權的意識,成為其體育精神與終身體育意識的必要內容之一,讓其在體育學習、體育鍛煉、體育競賽與體育娛樂中,在體育文化自信的樹立與不斷提升中形成民族體育話語意識,能在任何時候為國家和民族的體育權益正當發聲,如法理、學術、輿論、專業技能創新與合理化建議等方式[15].其次,加強國內各類體育機構的專業體育話語意識的培養.由于國內各類體育機構及其各類人員是國際體育話語權戰線上的一線“戰士”,對其開展系統、規范與持續的專業技能、競技規則、體育法律法規、體育訴訟技術與體育輿論技術等方面的教育,使其能在國際體育社會上有理、有據、有節地運用與提升中國體育話語權,如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上受到不公正待遇時,能及時地固定證據、運用合法合規的方式進行申訴,避免過激方式造成不當維權的過猶不及等,既樹立中國運動員良好的國際形象,又為中國體育發展創設良好的國際話語環境.
以中國現在的綜合國力與體育實力,可以利用各種機會“打造話語平臺”以制造與搶奪“話語制高點”,進而構建中國的“體育外交話語體系”[16].強化中國體育文化輸出,提升體育話語權的策略有:首先,承辦各類國際體育賽事.作為各類國際賽事的東道主,是加強體育文化影響的最有力、影響最強的方式之一.在各種賽事的組織、策劃、工作人員選聘與組委會內部機構設置等工作中,中國會有先入為主與讓其他外國工作人員“入鄉隨俗”的體育話語權,如在體育競技項目中加入中國元素、賽事官方發言人聘用中方人員、賽場裁判提高中國人員的比例等,讓各類國際體育機構與西方國家習慣中國人員的存在,在給予與中國體育實力相當的尊重的同時,適應中國體育話語權的提升.其次,加強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的國際交流.盡管中國的綜合國力已經非常強大,但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能成為奧運會、亞運會與國際賽事項目的極少[17].創造各種機會與條件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向世界,以體育文化的輸出去逐漸銷抵西方現代體育項目強勢發展的“文化逆差”.如傳統武術到外國的表演、在國際體育賽事中場休息期間民族體育項目的表演、舉辦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國外創辦民族體育場館與組建海外華人民族傳統體育社團等,使民族體育文化成為中國體育話語權的代言人.
2022年冬奧會在中國的舉辦,充分證實了中國的體育實力已經全面上了一個新臺階,是中國體育強國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是中國體育話語權全面提升的一個時代性標志.中國需要海內外的人才全面行動起來,形成世界性的中華民族體育話語格局,既發揮中國人才的數量優勢,以打造有一定影響力的中國體育話語的世界語境,也需要發揮中國體育強勢發展的專業優勢,以前瞻的體育科技探索、科學的體育管理與訓練、優異的體育競技成績等,在國際體育社會樹立德高望重的體育話語權威,實現中國體育話語權高聲自遠,及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