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張修亮
摘 要: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各種新形式的藝術相繼出現,綜合材料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應運而生。在審美需求多元化的今天,舊的觀念在不斷更新,新的認識日益深化,因此藝術也越來越趨向于綜合和多元。作為一種新潮的藝術,綜合材料繪畫發展迅速,也出現了新形式的發展。實際上傳統繪畫藝術在中國還是占主流地位的,要想向現當代藝術轉變,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材料的改進。而在這期間,由于畫家們具有不同的理解和創作方式,藝術呈現出全新而又多樣的視覺形象。
關鍵詞:綜合材料;繪畫創新;藝術創作
綜合材料繪畫,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區別于傳統繪畫的、帶有多樣化材料的一種繪畫形式,深受廣大藝術群體與觀眾的喜愛。綜合材料繪畫所具有的趣味性是其他畫種無法替代的,它在視覺與觀念方面注重個性,強調美學內涵,追求材料及審美的共性,畫面視覺沖擊力強。綜合材料繪畫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因此可以為畫家提供很多靈感啟發。在現當代的文化語境中,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綜合材料繪畫的創作中,他們在藝術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對繪畫不斷探索與創新。
一、綜合材料藝術的起源及發展
綜合材料繪畫最早出現在西方,開始于20世紀初,隨后逐漸發展起來。大家所熟知的畢加索等一大批藝術家率先打開了綜合材料繪畫的大門。立體主義出現后,繪畫成為了一種表現的藝術。藝術家們突破了傳統的繪畫方式,對畫面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新的材料源源不斷被他們運用到作品當中,他們在畫面中加入報紙、麻繩、硬紙板、沙子等,將其拼貼、放置于畫面中,嘗試各類肌理效果,使畫面呈現出傳統繪畫所不具有的表現力。畫家們不拘泥于外界與常規,在畫面上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識自由進行排列組合,以表達自己的情感。此后很多西方藝術家都紛紛采用這種形式,使畫面效果突出,更加簡單明了,更有趣味。他們的探索和實踐也影響了國內藝術的發展。
綜合材料繪畫藝術真正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在20世紀80年代,在吸收了西方的一些經驗的情況下,國內的藝術家開始了綜合材料繪畫創作,東西文化藝術交流也日趨活躍起來。20世紀90年代,很多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優秀藝術家帶回了優秀的觀念和思想,他們在中國大力發揚綜合材料繪畫,開設系統的綜合材料類教學課程,大力拓展多種材料的綜合運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藝術家們不再單純模仿西方,而是在借鑒西方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融入了中國傳統符號,更加注意藝術形式的個人化和民族化,使畫面更加富有中國意味。在藝術家們不斷探索下,綜合材料繪畫在中國逐步發展壯大,成為了新潮的藝術形式。
二、當代綜合材料藝術的材質與觀念
(一)材質
綜合材料繪畫重點在材料。任何繪畫形式都離不開特定的材料,材料是一種繪畫語言,也是藝術交流的媒介。與傳統繪畫藝術相比較,綜合材料繪畫藝術更加注重的是使用非傳統材料進行藝術創作。隨著科技的進步,藝術家們的創作觀念和思維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藝術家從對“材料”的傳統思維認識轉而關注和思考材料藝術。
在現代藝術領域中,尤其在綜合材料繪畫中,材料的使用越來越不受限制,范疇更加廣泛。隨著藝術的多元化發展,人們的思想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放。他們不再拘泥于傳統的畫法,而是自覺地去發掘更加符合時代進步、更加多元化的材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砂土、塑料這樣的廢棄物都可以運用,纖維類、各種金屬以及各種復合材料也可以被運用到繪畫創作中。藝術家們可以直接使用與主題相關的現成材料,然后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合理利用不同材質對畫面進行處理,在這些材料的碰撞中,畫面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藝術美感,形成強烈的視覺沖突感,往往會達到出其不意、令人驚艷的視覺效果。
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材料加入進來,這些材料的加入極大地豐富了當代藝術的語言,使原本的作品變得更加有個性、更加吸人眼球。如德國藝術家基弗,其作品中的材料暗含著一種象征性并且具有特殊的精神含義。他的作品運用油彩、水泥、鉛、灰燼、感光乳劑、石頭、草等綜合材料,將這些材料直接放在畫面中,然后自主地進行破壞、重構。他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獨特的情感,觀眾也能在觀賞的過程中體會到畫家想要傳達的寓意,從而形成觀者與畫家情感上的共鳴。
(二)觀念
現當代藝術是思維的,也是觀念的,我們熟知的那些傳統單一的表現形式,已經無法更好地表達藝術家的觀念,綜合材料的出現正好成為一種最佳的表現形式。綜合材料的運用給藝術創作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能夠更好地傳達藝術家的思想觀念。它并不是一個全新的畫種,而是利用各種畫種、各種現成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表達一種新的藝術觀念。綜合材料繪畫一般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征和指向性,既客觀又主觀,是傳統繪畫藝術向現當代藝術的過渡。在現當代社會中,藝術的語境非常特殊,我們無法用固有的形式去理解作品中的藝術語言,因為具有很多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綜合材料繪畫應中國時代藝術發展的需求而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當代美術的發展。
我們對繪畫的主題要有著強烈的感情訴求和精神依托,在綜合材料繪畫的實踐過程中用繪畫語言記錄從各種角度觀察的感悟。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可以強調對日常生活符號的選取,并通過與日常媒材的銜接展現出具體的創作觀念,以此呈現作品的審美經驗和意義內涵。一幅好的作品必定是畫者自身哲學和美學素養積淀的升華,也是一種時代的書寫形式。材料增強了藝術作品的表現力、感染力,其表現方式也更加主觀、自由。
加深對綜合材料繪畫創作觀念的認知,善于發現材料物性的審美元素,突出對材料的理解和感受,強化對不同材料的肌理、質感、色彩等諸方面的感受,從中挖掘材料的物性美感與文化內涵,并尋找其與個人內心感悟的契合點。綜合材料介入藝術創作,是客觀認知拓展到藝術表現領域的過程。肌理、質感、構成形式、語言表達甚至是畫面偶然性痕跡的研究都成為藝術家表達觀念和傳達認知的手段,這大大拓展了傳統架上繪畫材料語言的廣度和深度,在形式和組合上具備極大的發展性和可能性。
三、綜合多元藝術創作觀念下的新發展
綜合材料繪畫在現當代語境下有了新發展,不論是在材料方面還是觀點方面都有了極大進展。面對世界藝術多元化,受當代藝術文化影響產生了很多新藝術,這種再現方式真實地影響著中國當代綜合材料繪畫創作。近些年來,當代藝術在中國逐漸升溫,而綜合材料繪畫已經不再拘泥于傳統,它打破了畫種間的界線,也打通了東西方藝術形式的界限。
對于綜合材料藝術來說,創新性的發展構建了中國的當代文化,然而也面臨著一些挑戰。這種挑戰不僅來自于國際新思想的學習和融通,也來自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深刻的理解。現當代綜合材料繪畫的實踐和創作已經出現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碰撞,這使得現代繪畫中包含了多種風格。中國畫家徐冰創作“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干枯的樹葉、松枝和麻繩湊在一起竟然就成了《富春山居圖》。他沒有使用傳統畫法,而是自主進行重構,利用各種廢料物在半透明的玻璃燈箱背后進行構造,在光的投射下,“廢棄物”就被拼成了極具神韻的中國山水。正面傳統山水景色的形象與背后雜亂無章的場景形成了一種極為強烈的反差,反映了藝術在“全球化”語境下的本土化呈現。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留下了很多優秀的藝術元素,藝術家學習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目的并不是積累知識,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特有的意蘊與美感,從而鑄造藝術創作的靈魂,在創作過程中讓新思想、新作品、新形勢不斷涌現。綜合材料藝術既融合了中國的當代藝術,同時又借鑒西方,讓東西方文化進行交流,體現文化的碰撞與思想的火花,凸顯文化藝術的豐富性和多元性。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作品中劉冠儒的《融》讓我們感受到了藝術的多元與開放、文化的傳統與創新。他把石刻造像和古希臘雕塑并置、融合形成一個新的形象,以石刻造像指代中國經典文化,以古希臘雕塑指代西方文化,深化不同文明相互尊重、融合、新生的當代意義。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
現當代不少藝術家都從傳統的、唯美的藝術風格轉型為注重觀念表達的當代藝術,這種創造性的轉變拓寬了藝術的表現形式,其藝術語言也更加多元。將這多元化的內容融合到一起,拓展綜合材料創作的方法和思維,創作出符合現當代審美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地域民族文化的藝術以及滿足現當代文化需求的作品。在現當代語境下,綜合材料繪畫藝術必定有創造性的新發展。
四、結語
綜合材料繪畫藝術不僅為中國當代藝術提供了創造性的表現形式,還給人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野去認知世界。我們要以客觀的態度看待綜合材料藝術創作,在創作中既不緊隨西方藝術的創作思維,也不拘泥于傳統藝術創作方式,而是走一條中正的創作之路。當代青年藝術創作者應當更新原有的對藝術的認識,加入自己的藝術認知,創作出符合時代發展和人們審美的藝術作品。同時,我們需要全面研究多元觀念下的綜合材料藝術實踐,把傳統藝術與現當代藝術結合起來,研究創作與當今社會息息相關的繪畫題材,使作品既能表達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使藝術呈現全新的視覺形象。
參考文獻:
[1]劉婷.論綜合材料藝術中材質語言的應用與變化[J].美與時代(上),2016(7):17-18.
[2]張坤.以藝術思維的方式發展綜合材料繪畫[J].藝海,2020(8):73-74.
[3]李衛綱.綜合材料在藝術中的表現及拓展[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2):181.
[4]楊陽.綜合材料藝術中材料藝術化現象的研究[J].漢字文化,2019(19):183-184.
作者單位:
佳木斯大學
通訊作者:
張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