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曦
摘 要:《屠呦呦的禮物》,是電視劇《功勛》中的一個組成單元。故事開篇從國際大環境出發,結合史實回歸到了國內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再到屠呦呦出場前的人物性格鋪墊,用較短的篇幅將一個宏觀的歷史性事件聚焦到主要人物的個性上。這也奠定了該單元的敘事基礎,用最平淡真實的視角,表達屠呦呦的獨特個性和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間的歷史必然性。
關鍵詞:主旋律題材;電視??;人物塑造
《屠呦呦的禮物》,是電視劇《功勛》中的組成單元之一。故事開篇從國際大環境出發,結合史實回歸到了國內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再到屠呦呦出場前的人物性格鋪墊,用較短的篇幅將一個宏觀的歷史性事件聚焦到主要人物的個性上。這也奠定了該單元的敘事基礎,用最平淡真實的視角,表現屠呦呦的獨特個性和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間的歷史必然性。
命題作文、真人真事、單元結構敘事,必定是創作中相對棘手的問題。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之間的創作空間被不斷擠壓,因此想要做到平淡而富有戲劇沖突,感人而不刻意煽情,忠于現實而不止于現實,并且每個獨立單元在人物不同的情況下如何達到獨特風格與主題立意的高度契合,呈現出一個多元化的、真實的“中國功勛”形象,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創作任務。
獨立單元6集的篇幅容量可長可短,講什么?怎么講?該劇主要是圍繞屠呦呦在“文革”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探索和實驗研發的線性敘事展開。工作和生活,是她生命的兩極。而在兩條敘事線中,本劇并沒有著重描寫所遇困難的緊急程度,而是突出了屠呦呦在面對它們時不同的反應,以此展現出其執著堅韌的工作態度,與其對家庭的“鈍感”忽視形成鮮明對比。
平凡的人做了不平凡的事,就是英雄。重現刻畫一個歷史人物是要反復斟酌考量的,更何況是一位健在的功勛人物。因此導演鄭曉龍特意邀請他的夫人王小平擔任這一單元的編劇。因為屠呦呦女士本人在生活中是一個非常獨特的人,她不喜歡交際,不喜歡太熱鬧的環境,她的關注點幾乎全是工作。這樣來看她并不是一個非常適合戲劇化表達的素材人物。據鄭曉龍導演介紹,王小平編劇從小就是在中國科學院長大的,她媽媽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創始人之一,該所也是當年青蒿素研究的協作單位,她的同學、鄰居都是做科研工作的。二是她對科研實驗室熟悉。實驗室里所用的一切她都了解。三是她對科學家的生活狀態、專注精神熟悉。這都在無形中使她成為本單元編劇的不二人選。
1969年,39歲的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實習研究員屠呦呦接到秘密任務,以課題組組長的身份研發抗瘧疾中草藥。這項任務被稱為“523任務”。經歷重重阻礙,在1971年時,青蒿終于走進了屠呦呦的視線,故事也由此展開。隨著歷史的腳步,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研究考量本劇是如何探尋“功勛”人物的高光時刻的。
一、回歸人性
以往在重大歷史題材影視劇中,正面人物的形象,尤其是真實歷史人物形象,不適宜也不方便表現人物自身的缺點與局限性,甚至往往會在人物身上添加其他的人物故事來塑造典型,無限放大其高光形象。如《甲午風云》中的鄧世昌、《平原游擊隊》中的李向陽、《英雄兒女》中的王成以及《雷鋒的故事》中的雷鋒。在人物原型中添加其他的人物經歷,或者刪減了人物原型的“負面”故事,其立意都是在著重刻畫一個完美無瑕的英雄形象,那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市場的需要。
那么當下,現實的人民英雄又該如何刻畫?《功勛》中的屠呦呦單元其實就是一次不錯的嘗試和表達。英雄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可這如果成為她不凡成就的要素,那么這些不足和缺點反而會使英雄的形象更加豐滿真實,更加栩栩如生。
(一)“目中無人”的屠呦呦
故事開篇,主角傳達給觀眾的第一個重要標簽,就是“各色”,這是北方一些地區方言里常用來形容某人性格脾氣古怪、不好相處等帶有貶義性的形容詞。由此可見,屠呦呦女士從不“混圈”,在人情往來上幾乎是鈍感至極的。從領導口中的她到走廊相遇的她可以看出,不愛理人、不通世故似乎是屠呦呦的重要缺點。然而這也恰恰是她的獨特魅力,甚至是可以成為項目組長的原因之一,也是她執拗單純的性格體現,才促成了她與青蒿素結緣。
但是,所謂的目中無人,并不是刻板呆滯的。她看似很難與他人共情,但在其后的劇情中,無論是與丈夫在陽臺仰望星空,還是在海南給重病的小女孩手中放花,又或是在實驗室失火后,刻意包庇無心之過的同事,都說明屠呦呦是個有情有愛有溫度的科學工作者。因此,鈍感與敏感也是她性格的兩極。
而這個“目中無人”,恰恰又是她選擇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不站隊不分派,拒絕趨炎附勢,執著于內心單純信念的外在表達。這也是她敢于和領導叫板,排除一切干擾,堅持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克服重重困難發現青蒿素的原因之一。
(二)“丟三落四”的屠呦呦
如果說“目中無人”是屠呦呦在工作中的標簽和缺點,那么劇中她生活上的標簽和缺點,應該就是“丟三落四”了。她會經常忘記帶鑰匙,忘記吃飯,也會遺漏父母前來探望的告知信件,還會搞不清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丈夫在下放到五七干校前,不得不給她把詳細的清單寫明。
一個本該嚴謹的科學工作者,為什么要描述她這么不嚴肅的生活習慣呢?因為她的全部心思,都在抗瘧藥物身上,采用這樣的方式,處理不好可能會被理解成人物過于自我的表現。但是劇中通過細節的準確刻畫和描寫,充分展現出了主角及其周圍主要關系人的付出和犧牲。

比如父母前來探望的撲空,是在她焦急趕赴車站,前往四川調研青蒿藥方之際發生的。她忘記接孩子,是在做攻關實驗時,太過專注忘卻了時間。記得有一場戲很是動人,女兒趴在她的背上講述和同學爭執的瑣事,起因是同學們說屠呦呦不是一個好媽媽,而女兒極力維護她甚至不惜與同學發生沖突,此時的屠呦呦內心五味雜陳,她告訴女兒,媽媽確實不是一個好媽媽,女兒哭鬧著說,你就是好媽媽,否則我和人打架就是我錯了,屠呦呦沉默不語。誠然女性在實現自身價值的道路上需要背負的情感與道德枷鎖會更多一些,而這種種的疏忽,恰恰可以很好地表達圍繞在屠呦呦周圍的親人、朋友、領導、同事,為了她的事業,為了這項造福蒼生的事業付出了多少不為人知的隱忍和代價。
(三)“不會說話”的屠呦呦
在領導和同事面前,屠呦呦是一個心直口快、說話不計后果的人。尤其是在“文革”時期,她的快言快語經常語驚四座,也會惹得領導勃然大怒,抑或啞口無言。她的這一特點,在當時其實是極度危險和可怕的,但是口無遮攔的屠呦呦,為什么還能一直堅持到最后呢?
自“文革”開始,很多科研單位的工作都被叫停,例如心理學,被扣上“偽科學”的帽子,當時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被撤銷。據數據統計,中科院經費由1965年的3.55億元削減至1975年的1.6億元;1965年我國工程技術人員占職工人數比為2.8%,到1973年下降至2.1%。其中,中國衛生部直屬十四個高等醫學院校674名教授、副教授中,受誣陷、迫害的就有500多人。
了解了當時的研發歷史背景,就能理解丈夫李廷釗的擔心和他苦口婆心對屠呦呦說的那些話了:“幸好軍代表是個正派人,多次包容、理解并支持屠呦呦研發青蒿素的工作。”
劇中有幾個片段特別好,三個科研的小伙伴一起吃飯嘮嗑,軍代表一坐下,他們話也不講就全走了。軍代表啥也沒說,還自己反思起來了:“屠呦呦說要救人的命,我贊成,那我說的就錯了嗎?”
屠呦呦因為忘記時間,而被食堂師傅數落。軍代表幫她打來了晚飯,不忘囑咐她按時就餐。雖然在劇中,他一直以來的舉動,似乎都是屠呦呦工作的一顆“定時炸彈”,但是在關鍵時刻,人性的善意也在他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綜上,劇中透過對英雄人物缺點的刻畫描寫,實際上很好地給觀眾傳達屠呦呦以及圍繞在她身邊與她共同經歷發現青蒿素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眾多人物形象。他們共同構建起了這一影響人類命運故事的骨骼和脈絡,有血有肉。
英雄的誕生,往往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二、“孤立”的英雄
談及英雄時,無論是真實的人物,還是虛構的形象,往往都是能力超群、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功勛》中的屠呦呦,乍看起來似乎也因為她的特立獨行有一絲類型化英雄的味道,然而看完整個單元后,我們會發現劇中展現出來的,實際上是一個完整的英雄集體的形象。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發現了青蒿素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發現,不是一個人的成績,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參與這項研究,都做出了貢獻。這也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p>
而《功勛》中的屠呦呦單元,也非常忠實地表達了這一結果。除了屠呦呦所在的科研小組,所長、軍代表、配合單位以及屠呦呦的家人,都是實際上的參與者、幫助者和見證者。表現的方式是多樣的,但正是他們所有人的行為,才會促成最后的結果——青蒿素的發現。
(一)章主任、所長和軍代表
故事的開篇,是三個人坐在車上前往中醫研究院,寓意著他們與后來那輝煌成就的取得有密不可分的支撐關系。三個人在劇中所承擔的角色,分別對應著不同維度的重要含義。

章主任是決策者,工作的方向和框架是由他來拍板決定的,工作的人也是由他來定奪的。但是面對初見時屠呦呦的無禮,他并未在意深究,在“文革”年代,這樣一個角色是屠呦呦順利開展工作的重要保障。
所長是屠呦呦的老上級,對她有著深刻的了解,屠呦呦也是由他力薦,并在后來力保其開展工作的。在屠呦呦與軍代表老徐的爭執中,所長是居中的調和劑,也是實際情況的掌握者。他需要在運動和科研中間,為屠呦呦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軍代表老徐,任務前期是屠呦呦的支持者,但是因為認識的不同,有意無意間似乎成了項目不定時的隱患。他的職責是力主政治,而屠呦呦只在乎真理科學,好在他找到了重要的共識點,那就是人命關天。所以,他實際上也起到了重要的助推劑作用。
(二)科研小組成員
科研小組最初的兩位成員,來自理念不同的“造反派”。在那個時期,這本是勢如水火的敵視關系,這在兩人最初的配合中可見一斑,但是他們同樣保有著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和善意。他們會在屠呦呦的影響下專注于實驗工作,為了更高的理想而共同努力。
后期加入的成員也會不遺余力地為實驗的進行鞠躬盡瘁,這是中國科學工作者的寶貴精神。在后續的藥物毒性論證上,無論是堅持原則的老金,還是偷偷讓衛生部專家寫報告的小董,他們都是在探求科學的真理,為抗瘧藥物的研發嚴謹負責。
在劇中,每一次實驗、臨床測試,幾乎都是在集體的智慧下完成的,幾乎很少有屠呦呦單獨在工作場景下的鏡頭和描述,充分表達了在特殊歷史時期一個不凡科研團隊的群像。
(三)家庭成員
劇中多次出現屠呦呦靜靜地望著天空的畫面,有時是一個人,有時是和丈夫在一起。丈夫有著留蘇的背景,卻因“文革”而收斂鋒芒,默默承擔著照顧家庭的重任,甚至會為了屠呦呦的工資與所長計較。這不是他的小氣,而是表現一個科研工作者的不易,一個為屠呦呦撐起工作以外全部事務的男人,才能讓她全身心投入抗瘧藥物的研制中。
屠爸爸雖然嘴上說就當沒這個女兒,可還是關心女兒,替女兒收拾屋子,收拾書籍,還細心地把每本翻過的書都夾上書簽再收起來。屠媽媽也是位慈愛的母親,看到女兒家里亂、吃得又不好,很心疼,來到女兒家就替女兒擦洗一番。
屠爸屠媽怕影響女兒工作,給她添麻煩,所以不多住,但為了減輕孩子負擔,還是幫忙照看孩子。他們不善言辭,老了也想能為兒女多做些事。他們也是偉大的人,屠呦呦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青蒿素發現無法抹殺的一環。
還有屠呦呦的鄰居大媽、主治醫生、試藥團隊的同事等等,他們都是這一重大事件的歷史側寫,是他們的理解、包容、支持,共同為屠呦呦團隊發現青蒿素鋪平了一條堅實的道路。劇中所有的平凡,一起鑄就了屠呦呦難得的笑容,這笑容背后,是一段段看似平淡的對話和付出。
三、勇敢的英雄
當然,即便所有的天時、地利、人和匯聚為一人一身,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成就功勛的最后抉擇。經過上述的鋪排刻畫,我們今天回過頭來,才感受到屠呦呦那些看似理性平淡,實則無比艱難的果斷決定,是多么來之不易。
1.屠呦呦接手項目后,認為常山堿不符合新型抗瘧藥物的要求,毅然決然換了思路,但換藥就意味著要從頭開始,也等于對所有專家的否定。這份獨有的魄力和決斷,也注定了屠呦呦不會是一個普通的女性。
2.組織快要失去信心時,決定讓屠呦呦暫停項目去搞專案工作,當領導指派她去四川的時候,她果斷答應了,因為她知道,只要把握住這次機會,去四川研究青蒿還是很有價值的。對她來說,做項目不僅僅是科學研究,更重要的是一旦攻克難題就能造福人類。在團隊面臨解散時,她依然執著地堅守著自己的初心,這份勇氣必定是靠醫者仁心的信念在支撐的。
3.在那個年代,用新鮮的草藥做實驗屬于違反原則性的行為。屠呦呦不顧勸阻,再一次堅持了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敢于突破常理和打破規則,尊重科學、信奉真理是屠呦呦身上難能可貴的人物特征。
綜上,電視劇《功勛》中屠呦呦的單元,人物的兩極刻畫是相得益彰的,它不僅塑造了一個立體豐滿的共和國功勛獎章獲得者屠呦呦,也借此將在整個時代的大背景下取得發現青蒿素這一偉大的歷史成就的故事,通過6集的篇幅,鮮活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在偶然和必然之間,人物個性的兩極體現,是這個單元最突出的承載和橋梁,也是在文藝描寫和史實復原中,一個活靈活現的表達方式。
正如同劇中周迅飾演的屠呦呦,語氣語態始終保持著平和冷靜、不卑不亢的狀態,越是平淡如水,越能表達出水面之下的暗流涌動。就像屠呦呦難能可貴的一笑,她的兩極,也就此合二為一了。至此,本劇為主旋律“命題作文”能否打動觀眾、如何打動人心,做了一次非常不錯的嘗試。
(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