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丁元,鄒衛強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粵西地區東臨粵港澳大灣區,北聯大西南,南拓東南亞,西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是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我國與東盟國家合作的重要門戶和橋頭堡、廣東省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但相較于廣東省其他地區,其鐵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速度較慢,且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嚴重影響其經濟發展[1]。因此,有必要對粵西地區鐵路網規劃布局進行優化,以適應該地區經濟發展的要求,實現其鐵路的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粵西地區現已形成由高速鐵路(以下簡稱“高鐵”)、普速鐵路、支線鐵路組成的鐵路網絡系統。其中,高鐵包括江湛高鐵、在建廣湛高鐵;普速鐵路包括廣茂、河茂、益湛、黎湛、湛海鐵路;支線鐵路包括陽陽、羅春、湛江東海島鐵路,以及在建的茂名博賀疏港鐵路。粵西地區通過江湛高鐵、廣茂鐵路溝通粵港澳大灣區、華東等地區,通過黎湛鐵路聯系西南、西北地區,通過益湛鐵路實現與中南、華北地區的聯系,通過湛海鐵路聯系海南省。截止2019年12月31日,該地區的鐵路運營里程共計948 km,占廣東省鐵路總運營里程的19.64%;鐵路網密度為290 km/萬km2,與廣東省平均水平相當,其中高鐵路網密度為70 km/萬km2,僅為廣東省平均水平的3/5。
此外,粵西地區的高鐵速度不能滿足當地的客運需求,與周邊城市群的通達時間較長(表1),與《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制定的相關發展目標仍有較大差距[2]。

表1 粵西地區與周邊主要城市群的通達時間 h
“十三五”時期,粵西地區鐵路取得了較快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路網規模偏小、路網結構有待優化、服務質量亟需提升等問題,地區鐵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3]。
(1)路網規模偏小、覆蓋不足,難以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規劃綱要》,城市人口在20萬人以上的地區應實現鐵路覆蓋,城市人口在50萬人以上的地區應實現高鐵通達[4]。粵西地區人口密集,但目前有多個人口較多的城市(如廉江市、化州市、高州市、信宜市等)無高鐵通達,鐵路網對粵西地區的覆蓋仍有不足。此外,相對于近年規劃發展較好的粵東地區,粵西地區鐵路的規劃發展相對滯后。
(2)東西通道較為完善,北上的便捷客運通道較為缺乏,路網結構有待優化。鐵路是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先行領域和基礎支撐,是優化國土開發、構筑區域發展新格局的關鍵因素[5]。目前,粵西地區整體路網呈現“東西密,南北疏”的格局,其東西通道有廣茂、河茂鐵路,以及江湛、廣湛高鐵(在建)等線路,形成了普速和高鐵分工協作的通道格局,鐵路設施較為完善;但北上客運通道較為缺乏,僅有益湛和黎湛2條普速鐵路,缺少與廣西、中南及西南等地區交流的快速客運通道,難以滿足北上快速出區的需求。此外,河茂鐵路未能與廣西沿海鐵路直通,羅春鐵路為盡頭式支線,路網結構有待優化。
(3)現有鐵路速度不能滿足當地的運輸需求,鐵路服務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高速鐵路快速發展讓鐵路先行的角色更加凸顯、特征更加鮮明[6]。目前,粵西地區的高鐵只有江湛和在建的廣湛2條線路,而且江湛高鐵的設計最高運行速度僅為200 km/h,較周邊路網速度偏低,導致與周邊城市群的通達時間較長,客運服務質量有待提高[4]。
國際國內的新形勢、“兩個大局”的總體戰略部署、國家戰略和廣東省發展規劃的實施均對粵西地區鐵路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1)“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兩步走”戰略的實現要求鐵路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兩步走”戰略對鐵路提出了不斷增強基礎保障和服務能力、優化完善基礎網絡和產品供給、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要求[7]。隨著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粵西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將大幅提高,消費性支出顯著增加,鐵路出行需求快速增長,對鐵路客運服務質量也將提出更高要求[8]。因此,粵西地區應繼續加快高鐵網絡的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舒適、方便、快捷、多層次、多樣化的鐵路客運服務,為粵西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規劃的實施要求鐵路提供強大運力保障。隨著《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規劃綱要(2020 — 2050年)》的深入實施,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加快落地,粵西鐵路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9]。一系列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舉措,如推進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發展北部灣城市群,打造廣東沿海經濟帶等,均要求實現區域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補齊發展中的要素短板,加快形成內外聯動的開放格局,從而為作為“一帶一路”陸海結合部、廣東省重要經濟增長極、北部灣城市群重要組成部分的粵西地區大力發展鐵路帶來了契機。
(3)高質量綜合交通體系的構建要求粵西地區打造人民滿意、保障有力的鐵路網絡。粵西地區區位優勢明顯,但現階段交通運輸體系仍存在短板,鐵路網絡發展速度較慢,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十分突出[10]。2021年 — 2035年是粵西地區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要以提供高品質、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的運輸服務為目標導向,構建高效、覆蓋廣泛、快捷融合、銜接順暢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以提高人民滿意度,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保障。
(4)“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貫徹落實要求粵西地區鐵路高質量發展。目前,粵西地區鐵路網絡進一步完善,黎湛鐵路全線電氣化改造完成,深茂鐵路江茂段開通運營,廣湛高鐵開工建設,路網質量明顯改善,服務水平穩步提升,未來一段時期是粵西地區深入貫徹落實“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關鍵階段,要以提質增效、均衡發展為出發點,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加快構建對外高效連通、內部各城市間快速通達、縣一級高鐵基本覆蓋、樞紐銜接順暢的現代化鐵路網絡[11]。
(5)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要求提升粵西地區鐵路運輸服務質量。當前,中國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就要求進一步發揮交通運輸的支撐作用,改善鐵路基礎設施水平,暢通鐵路“微循環”系統[12]。而粵西地區高鐵網絡通達性不足,既有鐵路速度偏低,集疏運系統建設滯后,運輸服務質量不高,點線配套有待完善。為解決上述問題,應立足內循環,著力加強鐵路網絡建設,全面提升鐵路運輸服務質量,發揮粵西地區的區位優勢,再實現外循環的暢通,支撐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6)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鐵路發揮綠色骨干優勢。北部灣城市群致力將自己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藍色海灣城市群,粵西地區是北部灣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濱海旅游資源豐富,綠色環保發展要求高。“十四五”時期是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時期,粵西地區應樹立綠色交通理念,充分發揮鐵路運輸的綠色骨干優勢,即一方面優化鐵路運輸結構,加快構建以高鐵為主體的大容量快速客運系統,進一步提高鐵路客貨運市場份額[13];另一方面對既有鐵路進行擴能改造,提高其電氣化率、能效水平及運輸效率,努力實現鐵路的綠色低碳發展[14]。
在區域鐵路客運量方面,根據歷史統計數據,結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預測未來粵西地區的區域鐵路客運量將有顯著增長,2035年和2050年的區域鐵路客運量將分別達到3 318萬人次和4 508萬人次,增速高于全國同期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①隨著湛海、玉湛、合湛、茂名經梧州至賀州、茂名至山口、河唇至山口等高鐵線路的建設,區域高鐵網絡進一步完善,鐵路服務質量不斷提高;②北部灣城市群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帶動區域客流量增長;③沿鑒江地區的城鎮化進程加快帶動城際客流增長;④沿鐵路線地區旅游業的開發。
在區域鐵路旅客起訖點(OD)分布方面,2019年粵西地區向粵港澳大灣區、粵東、粵北等地區發送旅客量占該地區旅客發送總量的80.55%,省外交流的主要地區為廣西、西南、中南地區,所占比例分別為8.61%、3.45%、1.80%。隨著湛海高鐵、玉湛高鐵、茂名經梧州至賀州高鐵等項目的建成,粵西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粵東和粵北地區、廣西和中南地區之間的旅客交流量會有較快增長。
在區域鐵路貨運量方面,2019年粵西地區完成全社會貨運量5.14億t,其中鐵路為0.62億t,占比12.16%,貨物發送量為4 202萬t,貨物到達量為2 053萬t。由于粵西地區的鐵路網絡在未來將趨于完善,貨物發送和到達量將呈穩定增長,預測2035年和2050年其區域貨物發送總量分別為5 225萬t和6 269 萬t,到達總量分別為3 570萬t和4 930萬t。
在區域貨運量分布方面,2019年粵西地區至廣東省內其他地區的鐵路貨物發送量占粵西地區鐵路貨物發送總量的24.3%,至廣西、西南及中南地區的分別占比41.36%、23.68%、9.57%。廣東省內其他地區至粵西地區的鐵路貨物到達量占粵西地區鐵路貨物到達總量的40.09%,廣西、西南及中南地區分別占比32.48%、14.03%、8.57%。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至西南地區,粵西地區與川渝云貴地區之間的貨運交流量將逐步增長。
粵西地區規劃線路客貨運分工情況如表2所示。
粵西地區鐵路網絡規劃為高鐵、普速鐵路和支線鐵路3個層次[15],如圖1所示。其中,高鐵承擔對外區際長途客流和粵西地區各城市間的中短途城際客流;普速鐵路以貨運為主,兼顧中長途普速客運;支線鐵路為專用鐵路,承擔海島、港口、重大工礦企業的客貨運輸任務。
根據粵西地區的區位及規劃空間結構,結合鐵路發展要求、規劃思路及目標,在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廣東省鐵路發展規劃、廣西地區鐵路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為粵西地區規劃“一軸三帶多支”的鐵路通道總體格局,如表3和圖2所示。

表2 粵西地區規劃線路客貨運分工情況

圖1 粵西地區鐵路網絡規劃層次圖
對于各層次鐵路網絡,本文具體規劃如下(圖3)。
(1)高鐵。規劃形成以湛江為主中心、茂名為次中心,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融入北部灣城市群,銜接海南自貿區,輻射西南、中南地區的“一橫三縱”的高鐵格局,以實現粵西各縣、市的高鐵全覆蓋,使鐵路布局更均衡、更充分。其中,“一橫”包括江湛、合湛及茂名至山口高鐵,“三縱”包括廣湛、玉湛、湛海及茂名經梧州至賀州高鐵。此外,由于粵西地區的城際客流主要呈現以沿海通道為主軸、以各市市區為節點的軸帶加放射形態,而其高鐵網絡布局與城鎮發展軸帶較為吻合,加之該地區城際鐵路客流需求量相對較小,因此高鐵能夠滿足該地區的城際客流需求。于是,本文規劃實現粵西地區“縣縣通高鐵”,利用高鐵解決粵西地區的城際客運交流問題。
(2)普速鐵路。為打通沿海普速鐵路通道,強化重點線路能力,本文規劃新建河唇至合浦鐵路,并完成廣茂鐵路的電氣化及湛海鐵路的擴能改造,從而實現以湛江港為核心,輻射粵港澳大灣區及中南、西南地區的“一橫三縱”普速鐵路格局。其中,“一橫”包括廣茂鐵路、河唇至合浦鐵路,“三縱”包括河茂、益湛、黎湛、湛海鐵路。

表3 粵西地區“一軸三帶多支”的鐵路通道規劃

圖2 粵西地區“一軸三帶多支”鐵路通道示意圖
(3)支線鐵路。目前,粵西地區的支線鐵路包括既有的湛江東海島鐵路、陽陽鐵路、羅春鐵路,以及在建的茂名博賀疏港鐵路。規劃根據粵西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及港口集疏運需求,對支線系統進行完善。
根據分期實施原則,粵西地區鐵路網絡規劃首先應滿足粵西地區與周邊地區的運輸需求,加強中心城區與周邊縣市的連接,適應城市發展需要。

圖3 粵西地區鐵路網規劃示意圖
(1)“十四五”時期實施項目。“十四五”時期,規劃新建合湛、湛海高鐵及湛海鐵路,線路全長764 km(其中,粵西地區內為506 km),重點打造粵西地區南北向客貨運通道,打通沿海經濟帶東西通道和海南自貿區的北上通道,形成粵西地區“十字型”的鐵路客貨運輸系統。
(2)遠期(2035年)實施項目。至2035年,規劃新建河唇至合浦鐵路、玉湛高鐵、茂名至山口高鐵、茂名經梧州至賀州高鐵,重點完善粵西地區與北部灣城市群的便捷客貨運通道,打通粵西地區、海南自貿區的北上新通道,形成分層次的客貨運通道大格局。
根據粵西地區鐵路網絡的規劃布局,“十四五”時期應重點打造粵西地區南北向客貨運通道,打通沿海經濟帶東西通道和海南自貿區的北上通道,形成粵西地區“十字型”的鐵路客貨運輸系統;遠期應重點完善粵西地區與北部灣城市群的便捷客貨運通道,打通粵西地區、海南自貿區的北上新通道,形成“一軸三帶多支”的鐵路通道大格局。至2035年,粵西地區的鐵路網絡規模將由948 km增加至1 747 km,并實現鐵路先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