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迪


從事幼兒教育工作20余年,我對家長工作的理解也不斷變化。入職初期,我認為家長工作就是跟家長交代孩子的情況,孩子不出問題開開心心地過一天就能讓家長滿意;工作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家長的希望是孩子們在幼兒園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同時要吃好喝好;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自身專業素養的逐漸提高,我對家長工作有了深刻的領會和思考,新時期的家長普遍學歷很高,也很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會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所需的育兒知識,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基本的生活照顧和單一的學習,對班級活動也能提出很多、很有意義的建議,也愿意作為志愿者參與班級活動……如何開展有效的家長工作,真正實現家園雙主體的目標呢?華東師范大學華愛華教授曾經說:“要做協商性育兒指導,形成家園合力,這就離不開家園之間的協商與合作。” 于是,從兩年前開始,我嘗試摸索一種家園工作新形式——家園學研小組,學家長之所需,研家長之所困,立足幼兒全面發展,通過座談、觀摩、體驗等形式,和家長共學共研,做協商性家園育兒指導工作,形成一個平等、和諧的家園學習共同體。
要開展有效的學與研活動,調查幼兒的發展需要與家長的育兒需求是關鍵。我們采取的調查方法有一對一訪談(面對面、電話或微信)、小組約談、問卷調查和家委會調研等。其中小組約談效率最高。小組并不是隨機的,而是有某些共性特征的,比如,幾名幼兒在生活自理能力發展上有共通性,或是社會交往方面有共同點,再或是這幾名幼兒是好朋友。這樣的小組交流會更深入。針對調研來的問題,我們再召開班會、家委會,結合幼兒年齡特點、發展現狀及發展目標,共同確定學習研討的主題和形式。下面介紹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學研活動。
學研主題: 幼兒自理能力影響游戲水平
學研形式: 視頻分析討論
在半日小班時,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家長普遍對幼兒的游戲水平比較關注,不太關注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他們不明白動手能力弱會阻礙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于是,我們就以“自理能力為幼兒游戲活動提供有力支持的相關案例研究”為主題開展了第一次家園學研活動,目標是通過對一些游戲活動案例的分析,探討幼兒需要加強鍛煉的內容,提高家長在日常生活、游戲中捕捉教育契機的敏感性。
首先分享了兩個本班幼兒的游戲視頻,從中能看出孩子的發展特點以及自理能力給與游戲的支持。如,嘟嘟小朋友想做機器人時會自己根據需要取放物品,安全使用工具,并保持游戲中的環境衛生等,這些生活的基本能力都是支持他完成自己設想的作品的基礎。
接下來請家長分享小朋友在家的游戲情景,共同尋找其中與自理能力相關的內容。一開始家長并不太清楚,但通過共同的探討,家長逐漸清晰了自理能力的內容,如,當幼兒想進行表演時,需要自己穿戴服飾;當幼兒想進行美術創作的時候,需要自己取放材料,并且會使用材料和工具等等。
有三位奶奶(姥姥)參加了研討,她們也積極參與交流。當馨文爸爸提出,父母日常生活中比較重視孩子自理能力方面的培養,但當老人在家看護的時候就避免不了包辦代替的行為時,三位老人也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們現在知道了指導孩子自理能力挺重要的,但有的時候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比如孩子吃少了些,我就心疼想讓他多吃點,怕影響了長身體,但也知道是應該讓他自己吃的?!绷硗庖晃焕先苏f:“生活當中的我們還知道些,游戲中我們就不知道該幫他練什么了。”針對這位老人的困惑,教師帶領大家一起總結梳理了各種類型的游戲中自理能力的相關目標,讓家長在日常陪伴時心中有目標。
這次學研活動后家長們表示收獲滿滿,我也樹立了信心。但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家長雖然育兒態度積極,有一定的經驗,但理念并不系統;家長日常陪伴以“幫忙”為主,缺乏觀察、分析幼兒的能力;對于自理能力具體包括哪些方面不太清晰;日常生活中父母和祖父母在育兒方面存在“鴻溝”。
針對發現的問題,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1.每周將幼兒活動情況的照片及文字說明發送到班級群中共享,幫助家長學會觀察分析幼兒的發展情況,同時在家園配合欄中給家長提供一些具體觀察的方法。
2.創建班報(H5形式),將家園交流的內容進行直觀呈現,方便家長閱讀。其中包括教師的話、家長的話、班級趣事、班級動態等版塊(隨時調整)。
3.開展家長助教活動,請家長進班觀摩幼兒游戲,再通過現場觀摩的形式開展學研活動。
4.將老人納入學研小組,使教育更加一致。
學研主題: 利用低結構材料進行體育鍛煉
學研方式: 親身體驗探索
針對孩子們運動量不足、家長總說鍛煉沒有條件的問題,結合幼兒園的體育節活動,我們組織家長一起研究“如何利用低結構材料進行體育鍛煉”,并將身體情況允許的老人納入本次學研活動。在過程中對老人們的身體多加關照,整個活動開展得安全、順利、快樂。
首先,家長和孩子們在操場上探索沙包的“一物多玩”。每個家庭都找到了沙包的新玩法,收獲滿滿。
然后,我們請家長們到音樂教室討論一物多玩的教育價值。家長們的討論非常熱烈,我及時記錄、歸納要點,會后再結合孩子的發展目標進行總結梳理,做成PPT,在家長群分享,方便家長開展家庭體育游戲時參考。
接著,我們趁熱打鐵,分三組探索酸奶盒的玩法。家長們參與熱情高漲,每組都創新出十幾種玩法,分組展示時,都興奮得像個孩子。
這次活動不但引領家長從簡單單一的運動形式向積極思考各種鍛煉新形式的轉變,也激發了家長參與幼兒游戲的熱情,增強了家長陪伴學習的目標意識。
學研活動后,家長們意猶未盡,回到家里找來了一些低結構材料,和孩子們一起玩起了體育游戲,并拍了視頻進行反饋,有背著紙箱子做的蝸牛殼爬著玩的;有跳盒子玩的;還有拿瓶子當保齡球打著玩的,鏡頭里充滿了孩子和家長的歡聲笑語。
學研主題: 以兒童視角理解兒童
學研形式: 線上視頻分析
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我們的學研活動也搬到了線上。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目標和孩子年齡特點,以我園《我是生活小主人——幼兒居家活動指南》為核心目標,共同學習研究了關于幼兒居家生活中自理能力、衛生習慣、家務勞動三方面的內容。其中一次,是通過觀看向家長征集的視頻,引導家長站在兒童視角去分析。在宇倫小朋友的穿衣視頻中,孩子在認真地扣著扣子,他從下向上扣,將第一粒扣子扣到了第二個扣眼里面,家長馬上說道:“你應該從上往下扣,這樣就不容易扣錯了呀?!焙⒆诱f:“我就想這樣扣,我也能扣對的?!眿寢屨f:“那你試試吧?!庇顐愋χ又燮鹆丝圩印涍^三次嘗試,他成功了。
在對這段視頻進行分析時,我引導家長將自己想象成宇倫,通過這樣的換位思考,幫助家長理解什么是兒童視角。經過一番分析討論,最后宇倫媽媽也說:“如果我是宇倫,我也想自己嘗試著扣扣子,其實就是在玩,扣錯了也沒什么,還與眾不同呢。當發現其他人都整齊地扣著扣子的時候,自然就知道自己出現的問題在哪里,自己就會想辦法去調整好。”
通過家園學研小組活動的開展,家長轉變了視角,懂得尊重孩子的自主發展,同時增強了捕捉教育契機的意識,親子關系越來越好,親子陪伴質量越來越高。家長之間也更加熟悉和了解,形成了一個和諧的互助家長群,日常生活中還可以互相分享研討育兒過程中的問題和經驗。
對老師來說,通過這樣的工作形式,不僅取得了家長的完全信任,滿意率大大提高,更增進了家園關系,使家園工作開展起來更加順利,家長們有了大事小情都愿意和老師來分享或尋求幫助。
由此我深深體會到,只要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宗旨,我們就可以用心做好家長工作,探索出更有效的家長工作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