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蕾

摘要:目的:對臨床進行胃大部分切除術的胃癌患者開展護理的過程中,選擇針對性的心理干預之后,是否會對患者疾病健康方面產生優化作用進行觀察,評價護理干預應用的效果和價值。方法:在本院所有所收治進行胃大部分切除術的胃癌患者群體中,抽取70例進行對比對照的護理研究,將其隨機進行分組,設定為觀察、對照兩組。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人數完全一樣的情況下,僅有護理干預方法方面的顯著差異之處,其中對照組使用胃大部分切除術后的常規護理和放化療等治療,觀察組則與此同時增加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對兩組分別開展干預之后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情況進行對比。同時,對照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程度,評價臨床護理干預之后的效果和成效等方面的綜合情況。結果:在分別開展護理干預之后的結果對比對照發現了一個明顯的成效與效果方面的差異之處,體現在于開展心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SAS評分和SDS評分都要更低(P<0.05),而且相比之下,患者的滿意率則明顯提高(P<0.05),產生了明顯的護理干預效果方面的不同之處。結論:臨床胃癌進行大部分切除術治療的患者開展疾病干預與治療的過程中,開展護理時,增加心理干預之后普遍患者的健康情況、滿意度情況得到了明顯的優化和提高,有助于改善患者現有疾病的問題,促進健康情況的轉歸與心理健康狀態的改善。
關鍵詞:心理干預;胃大部分切除術后;胃癌患者;臨床護理
以目前臨床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發生情況來看,胃癌的發生率較高,帶來的健康威脅也相對較大,此類患者主要的治療方法還是以胃大部分切除術為主,然后配合術后放化療,由于治療周期長、痛苦較大,患者普遍心理健康狀態會受到影響,出現負性心理[1]。通過心理干預的應用之后,普通胃癌患者現有健康情況可以得到明顯的優化和改善,從而提升最終的治療、護理依從性,改善其現有健康狀態,提升干預的配合程度,規避常見的護理風險等問題[2]。基于此,本次研究對相關護理方法的具體應用效果情況進行對比對照,評價臨床護理成效和應用價值等方面的綜合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70例進行胃大部分切除術的胃癌患者都是本院所收治相關群體中選取,隨機分為觀察組(n=35)和對照組(n=35)。患者39-71歲,均經過病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等確定為胃癌,并進行胃大部分切除術治療,既往健康狀況良好,無嚴重慢性病、其他器官或系統功能障礙,也不存在精神意識障礙、心境障礙等相關疾病病史,能夠正常地接受護理干預。在這樣的情況下,所有患者彼此之間高度接近(P>0.05),滿足了對照試驗的原則標準要求,可以進行對比對照評價最終的效果情況。
1.2 方法
對照組對患者開展常規護理干預。根據其手術治療等方面情況著重進行生命體征觀察,并按照后續治療方面的需求、要求開展針對性的護理,加強健康教育和康復護理,如患者存在消極情緒及時與醫師協商開展針對性護理,以預防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同時積極進行對癥治療、鎮痛治療,以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
觀察組患者在這些護理的基礎上積極加強心理干預。首先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增加社會方面的支持。患者對于自身疾病和手術治療難免會存在著消極、焦慮、抑郁和恐懼的心理,那么為了更好地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就需要先以同理心認同患者這樣的心理,然后通過日常交流的過程中開展認知干預,以此拉進一步提高患者的認知情況,增強對于患者認知與心理等方面的支持與干預[3]。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分別開展干預之后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及護理滿意率進行對比,其中SAS評分、SDS評分越高表示焦慮抑郁越嚴重,而滿意率方面,如滿意度評分超過70即記為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利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進行表示,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較為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SAS評分和SDS評分都要更低(P<0.05),而且患者的滿意率則明顯提高(P<0.05),臨床干預效果更加滿意。兩組患者分別開展干預之后的心理健康狀態及滿意度情況對比詳見表1。
3結論
3.1 心理護理干預概述
心理護理干預的包含領域較為廣泛,目前可大致分為五種。①心理教育干預。為患者提供心理疏導教育。通常情況下心理教育干預要在充分了解患者具體病情的基礎上開展,家屬在心理疏導教育中同樣擔負著重要作用。干預的目的是為了讓家屬與患者都能對疾病產生明確認知,最后達成一致目標,嘗試面對并戰勝疾病。②團體心理治療。顧名思義就是多個人組成一個團隊對患者(單個或多個)進行心理治療,治療形式不受限制,其內容大致有認知行為、人際關系以及心理動力等。團體心理治療相較于個體心理治療,其亮點就在于建立患者之間的聯系,患者彼此相互交流產生共鳴,在相似經歷中感悟不同人生,為腫瘤患者提供對應支持。正所謂人多力量大,結合團隊的力量能夠產生遠超出預期的心理治療效果。③個體心理治療。又可被稱為心理咨詢,通常情況下具有豐富經驗的心理治療師通過建立與患者之間的人際關系,達成心理治療的目的。該方式在日常醫療護理中較為常見,可由單個或多個醫護人員作為主體,以團體心理治療的補充形式進行干預。腫瘤患者除了忍受自身病痛的折磨外,還要忍受化療的痛苦或其他并發癥的煎熬,這種窘境一點點地在蠶食患者對未來的希望與信心,因此通過一對一進行個體心理輔導,可以在保護患者隱私的前提下有效開展心理治療工作。④認知行為療法。該方式主要通過融合行為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旨在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程度。該療法涵蓋范圍較廣,用各式治療方法與系統來實現情緒障礙的控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以最常見的認知行為療法如催眠療法、冥想療法、放松訓練等為例,其共同特點在于重塑患者的思想或行為、學習指定的技能,從而實現心理狀況的轉變。⑤社會支持治療。主要分為兩個層面,一方面是物質上的支持,如資金、藥物援助等,通常該類支持與社會關系密不可分,以患者單向接受援助為主;另一方面則是精神上的支持,給予支持的主體從大到小排序依次為家屬、醫護人員、病友,該方式本質上以人際關系為核心,通過支持治療實現與疾病相關負面情緒的緩解,實現生活質量的提升。
3.2 開展心理干預的作用
3.2.1 培養醫護人員人文關懷意識:隨著護理的發展和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對醫護人員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那么如何在當前形勢下做好患者的護理工作成了亟須研究的問題。腫瘤患者往往因疼痛而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極易因為情緒不穩定而影響治療進度,因此推行心理護理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必備需求。醫護人員在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服務的過程中需要揣摩患者乃至家屬的心態。以入院初期為例,患者初來乍到往往都抱有恐懼心理,此時通過親切的溝通方式做好患者的思想疏導工作,令其配合護理工作,加強護理依從性。通過實施一系列干預措施,醫護人員對于護理工作認識更加全面,為患者創造人性化的就醫環境。
3.2.2 提高醫護人員業務素質能力:心理護理貫穿腫瘤患者從住院接受治療到術后康復出院的全過程,涉及領域較為廣泛,包括言語基礎、康復醫學、臨床護理等多種護理領域。近年來臨床試驗也對醫護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限于實際情況復雜、護理內容抽象、溝通交流不足等因素,為護理工作增添不必要的壓力。心理護理服務能有效針對當前困境,一方面增強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聯系,既提升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又確保醫護人員自身價值的實現;另一方面則是提高醫護人員的護理積極性,對患者的身心狀況都有所掌握[4],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日常護理操作與言語溝通中延續對患者的關懷護理,進一步提升護理質量。
3.2.3 提升醫護人員綜合護理效果:心理護理的實施主體是醫護人員,其根本目的在于配合主治醫師更好地完成治療患者疾病的任務。因此,醫護人員實施心理護理需要明確以患者為主體的護理觀念,力求在日常護理中的各方面細節激發主觀能動性,讓醫護人員化被動為主動。醫護人員在執行心理護理干預措施的過程中,主動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疏導、化解其心理負擔,使患者更加尊重醫護人員。護理部門將患者合理分配落實到人,進一步掌握護理主動權,實現護理質量與效率的全面提升。
3.2.4 減少醫患糾紛形成良好氛圍:護患糾紛廣泛存在于各大醫院中且居高不下,嚴重阻礙護理工作質量的提升,因此實施心理護理勢在必行。一是醫護人員明確服務目標,強化職業道德教育,不斷增強醫護人員的護理意識與實施方法,從本源上確保護理質量;二是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患者在享受心理護理時能夠在潛意識提升對醫護人員的依賴,遭遇難題時能夠第一時間想到醫護人員,使護患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三是維護醫療秩序,醫院根據醫生、護士、患者三方的反饋對現有的護理措施進行不斷改進,提升醫療團隊整體水平,提升患者認可度,促進護患關系和諧。
3.3 研究結果分析
此次研究通過心理干預的應用之后,患者的健康情況、生活狀態也都可以得到改善。首先是從心理健康狀況來看,觀察組患者的負面情緒評分相對而言明顯下降(P<0.05),主要是通過增強心理支持、健康教育,有效改善患者負面情緒,促進對于疾病干預方面的配合。
3.4 結論
如上所述,對于胃癌要進行胃大部分切除術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之后的效果更滿意。
參考文獻
[1]潘春芳.探討心理干預在胃大部分切除的胃癌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6):84-84.
[2]祝為.心理干預在胃大部分切除的胃癌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連續性子期刊),2020,20(A1):311-312.
[3]王娜.心理干預在胃大部分切除的胃癌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及滿意度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32):294,297.
[4]吳佳.重癥急性胰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患者的病情觀察與護理措施研究[J].醫學新知,2018,28(A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