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娟
作為全球主要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溶劑制造商之一,海科新源與同業公司相比,在競爭力上仍有一定不足。而近兩年,隨著下游客戶積極向上游拓展產業鏈,使得公司不僅要面臨客戶流失風險,且原擁有的市場份額也可能存在縮水的危機。
山東海科新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科新源”)在2018年結束了倫交所AIM市場上市生涯而回歸A股。2021年6月30日,海科新源創業板IPO申請獲受理,11月12日,首輪問詢回復出爐。
近年來,隨著下游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持續發展,鋰電池需求快速增長,從而帶動了電解液溶劑市場規模的持續增長。作為全球主要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溶劑制造商之一,海科新源雖然是全球為數不多的能生產5種溶劑產品的企業,但與主板上市的同業公司石大勝華相比,其競爭力仍有一定不足。與此同時,近兩年下游客戶也將自己的經營范圍向上游拓展,如此新變化不僅讓公司很可能失去更多的訂單,且自己占有的市場份額也可能會有所縮水。此外,本次募投項目的環評程序還存在一定瑕疵,或有違規的可能性。
招股書披露,海科新源報告期內只有一家全資子公司思派新能源,其也是本次惟一募投項目的實施主體。2019年至2020年,思派新能源分別虧損了746.91萬元和358.08萬元。2021年上半年,思派新能源業績爆發,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實現46610.76萬元、8489.38萬元,為海科新源貢獻了33.75%的收入。作為海科新源重要的子公司兼募投項目實施主體,《紅周刊》記者梳理相關資料時發現,思派新能源在進行環評審批時或存在一定的瑕疵。
招股書披露,思派新能源成立于2019年1月23日。2020年8月25日,海科控股(控股股東)將其持有的思派新能源100%股權以18015.06萬元的價格轉讓給海科新源進行增資。本次增資作價系依據思派新能源經評估的凈資產確定為18015.06萬元,但思派新能源賬面凈資產卻為17705.31萬元,評估增值為309.75萬元。對于增資對價與經審計的凈資產價值存在的差異,海科新源在回復問詢函時表示,主要系無形資產中土地增值所致。納入本次評估范圍的土地使用權為思派新能源的一宗土地,位于連云港市徐圩新區蘇海路南、石化九路西,土地面積合計為195827平方米,使用期限為2019年7月11日至2069年7月10日。
根據連云港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和礦業權網上交易系統,上述提到的一宗地為思派能源在2019年6月12日通過掛牌競拍獲得(LTC2019-G07#),競拍價格為4230萬元。此外,該地塊的掛牌信息時間為2019年5月31日。
招股書還披露,海科新源擬募資15.12億元用于思派新能源鋰電池電解液溶劑及配套項目(二期()以下簡稱“二期項目”),項目用地區塊具體位于“連云港市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石化三道以北、石化九路以西、石化十路以東、蘇海路以南”。
根據二期項目審批信息,《紅周刊》記者發現,連云港徐圩新區網站早在2019年2月13日就對該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事宜進行了公告。2019年5月28日,連云港徐圩新區環境保護局公示受理了該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2019年7月1日,環保局對該項目的審批決定進行了公示,并在2019年7月8日作出批復。官方公示信息均顯示該項目的建設地址為石化三道以北、石化九路以西、石化十路以東、蘇海路以南,面積為195827平方米,與競拍地塊的位置、面積一致。因此可以確定募投項目實施用地是在競拍得來的地塊上實施。
但令人奇怪的是,這塊地是在2019年5月31日才開始掛牌競拍的,且思派新能源也是在2019年6月12日競拍成交。可為何在此之前,該項目就已經公示要在上述地塊上實施,且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也在未取得上述地塊前就已經受理,而環評單位又是如何開展環評工作的?從時間節點來看,募投項目的環評程序是存在一定瑕疵的。
另外,招股書還披露,該項目的建設期為兩年。然而環境影響評價報告顯示該項目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二期項目計劃分別于2020年1月、2021年6月投入試運行。而公司卻是在2021年6月30日創業板上市申請才獲受理,這是否意味著在海科新源申報IPO的時候,該項目就已經投產試運行了。海科新源是否存在用已投產項目募資的嫌疑?
根據2020年3月30的連云港電視臺新聞,一期項目預計在2020年5月10日試車投產。從招股書披露的在建工程來看也確實如此,2018年末至2021年6月末,公司在建工程金額分別為270.44萬元、23007.27萬元、2749.61萬元、15804.38萬元。其中2019年因一期項目開工建設,并于2020年6月末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轉入固定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6月末,公司在建工程金額增加至15804.38萬元,主要由二期項目投入增加所致。招股書提到,待募集資金到位后,公司將抓緊項目建設進度,爭取早日完工達到可使用狀態。若按照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二期項目也已經運行投產,而按照完工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轉固依據,公司二期項目仍未轉固顯然是值得推敲的。
招股書披露,海科新源的核心產品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溶劑(碳酸酯系列溶劑)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電解液的重要成分之一,下游客戶包括了天賜材料、新宙邦等國內知名電解液生產企業。
在報告期內,新宙邦為公司2018年和2019年的前五大客戶之一,銷售額合計5985.50萬元。但從2020年開始,新宙邦便從公司前五大客戶之列消失。《紅周刊》記者從新宙邦披露的公告發現,近年來新宙邦電解液產業鏈向上游延伸,碳酸酯溶劑已經成為其新增業務,這一新變化對海科新源來說并不是好消息,不僅面臨客戶減少,且也面臨市場份額減少的囧境。
根據新宙邦2020年2月發布的《2018年創業板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六次修訂稿)》,為保障新宙邦對碳酸酯溶劑快速增長的需求,減少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以及采購價格波動對生產經營造成的不利影響,擬建設惠州宙邦三期項目,其中包括年產5.4萬噸碳酸酯溶劑的規劃產能。
新宙邦2020年年報顯示,惠州宙邦三期項目進度已完成了99%。而到了今年三季報,則顯示該項目已經建設完成。除此之外,新宙邦2021年8月公告顯示,其擬投資15億元以全資孫公司荷蘭新宙邦為實施主體在荷蘭投資建設荷蘭新宙邦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及材料項目,建設包括年產20萬噸碳酸酯溶劑等內容。其中一期項目建設3.5年,達產后的碳酸酯溶劑產能將達到每年10萬噸。
除此之外,海科新源第一大客戶天賜材料也開始向電解液產業鏈上游布局,根據其2019年12月13日發布的《關于投資建設年產15萬噸鋰電材料項目的公告》顯示,天賜材料擬投資建設包括年產7萬噸/年溶劑裝置等內容,涉及到DMC、EMC兩種碳酸酯類溶劑,建設周期為30個月。據其2021年11月進展公告顯示,該項目已進入試生產階段。
在主要客戶減少對公司采購的影響下,海科新源招股書披露,2020年末和2021年6月末,碳酸酯系列的產能利用率僅分別為82.58%、60.49%,產銷率分別為89.28%和91.96%,均未達到飽和。
根據招股書引用的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以下簡稱“GGII”)調研數據,國內前五大電解液廠商出貨量占據全球市場份額超過70%,其中天賜材料占比28.1%、新宙邦占比18.6%。隨著天賜材料、新宙邦等國內頭部電解液廠商對原材料碳酸酯溶劑自給率進一步提升,海科新源的市場份額必然會再度承壓。
除此之外,與同行對比之下,海科新源碳酸酯溶劑系列產品的競爭優勢也并不突出。公司核心產品碳酸酯系列電解液溶劑主要競爭對手為上市公司石大勝華,公司將碳酸酯系列和丙二醇產品合并與石大勝華碳酸二甲酯系列產品進行了對比。
報告期內,剔除2020年度運費和銷售傭金影響后,2018年至2020年公司碳酸酯系列產品和丙二醇產品的毛利率分別為24.84%、30.37%、25.79%,毛利率波動下滑;而石大勝華碳酸二甲酯系列產品毛利率分別為23.93%、31.03%、34.33%,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且高于海科新源毛利率。海科新源在回復中表示,石大勝華碳酸二甲酯系列產品所需要的原材料環氧丙烷主要通過自行生產,石大勝華2021年第三季度業績說明會顯示其生產碳酸二甲酯的環氧丙烷的自給率超過90%,而海科新源這部分原材料則全部外購,因此石大勝華更具成本優勢。
從該類產品的銷售單價來看,報告期內,海科新源碳酸酯系列和丙二醇產品的綜合平均單價分別為9096.76萬元、8630.84萬元、9434.29萬元、12841.01萬元,而同期石大勝華碳酸二甲酯系列產品的平均單價分別為8626.28萬元、8095.72萬元、8347.96萬元、12684.59萬元,分別低于海科新源該類產品均價的5.45%、6.61%、13.01%、1.23%。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書引用的GGII數據顯示,在2020年全球電解液溶劑市場,海科新源市場占比30%,石大勝華市場占比28%。然而石大勝華2019年度報告顯示其溶劑市場份額占全球市場份額40%,2020年顯示其碳酸二甲酯的市場占有率穩居行業首位。若按照海科新源披露的占比,石大勝華溶劑的全球市場份額則由2019年的40%下降到了2020年的28%,很顯然,這一大幅下滑速度是令人質疑的。
反過來讓人疑問的是,在成本優勢不明顯、單價比石大勝華高的情況下,海科新源的市占率又是如何做到如此優秀的,難道是因為其技術更為先進嗎?
截至2021年6月30日,海科新源擁有已授權專利46項,其中發明專利14項。截至2020年末,石大勝華共擁有有效專利147項,其中發明專利9項。根據石大勝華2021年第三季度業績說明會,其碳酸酯系列產品的生產工藝中有68項專利,與此同時其碳酸酯系列產品的生產工藝中還有一些尚未公開的技術訣竅,是目前惟一具有5種碳酸酯溶劑的上市公司,并且是惟一同時掌握EO路線、PO路線等三種主流工藝技術的生產企業。而海科新源采用的是EO與PO兩種工藝,并以PO工藝占主導。
截至2020年末,海科新源擁有研發人員68人,在員工總數中占比為13.44%,而同期石大勝華技術人員有296人,占員工總人數的18.90%,高于海科新源。報告期內,海科新源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3.97%、3.33%、3.69%和3.16%,呈現波動下滑的趨勢。同期石大勝華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0.70%、3.42%、3.67%和4.50%,占比逐年上升。
據悉,海科新源五種電池級碳酸酯系列電解液溶劑的純度為99.99%,而石大勝華生產的溶劑純度已經達到99.999%。綜上,在技術上,海科新源優勢也并不突出。
另外,石大勝華也開始向下游產業鏈延伸以加強自身競爭力。根據石大勝華2021年11月發布的《關于全資子公司投資建設30萬噸年電解液項目的公告》,其擬投入16億元建設30萬噸/年電解液裝置及配套設施,延伸產業鏈結構這一操作無疑進一步強化了其核心競爭優勢和盈利能力。
而從海科新源招股書來看,其2020年下半年由惟一的子公司思派新能源實施的鋰電池電解液溶劑產品新生產裝置才剛剛正式投產,本次募投的二期擴產項目建設期為兩年。從產業布局來看,海科新源也落后石大勝華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