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彤 李顏汝
摘要:互聯網賦能的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新聞平臺已成為大眾接收國內外新聞資訊與對外宣傳的重要途徑之一。關于新聞翻譯策略的研究已成為翻譯實踐研究領域的熱點,但關于中韓網絡新聞語篇翻譯策略方面的研究仍有欠缺。因此,文章從分析中韓網絡新聞語篇的特點著手,探討中韓網絡新聞語篇翻譯的常規策略,旨在提高中韓網絡新聞語篇的翻譯水平、提升中韓網絡新聞傳播內容的質量的同時,充分發揮中韓網絡新聞的信息傳播功能。
關鍵詞:中韓網絡新聞;新聞語篇;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4-0058-03
一、引言
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的傳播范圍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進而對新聞傳播內容的質量以及新聞語言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新聞語言作為新聞傳播過程中的載體,承載著向大眾傳遞信息、闡述新聞事實的社會責任。文章通過分析中韓網絡新聞語篇的特點,探究其翻譯策略,使中韓網絡新聞翻譯更有章可循。
二、中韓網絡新聞的特點
(一)準確性
網絡新聞傳播的信息內容主要是發生于國內外的各種事件。在中韓網絡新聞中,準確是最基本的一項要求,是新聞可信的保證。新聞語言是為闡述新聞事實服務的,同樣要求準確地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結果等。新聞翻譯亦是如此,要求目標語讀者與源語讀者獲取的信息是對等的,如果目標語的信息傳遞不準確,即便辭藻華麗、語句優美,也會導致新聞內容失真、可信度下降[1]。
(二)簡練性
網絡新聞在向大眾傳遞信息時,受到篇幅、體裁等因素的制約,內容通常以交代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結果為主。新媒體時代,一些移動設備也成為大眾獲得相關新聞的媒介,但移動設備受到容量的限制,網絡新聞的整體篇幅比較小,并且簡單明了[2]。
(三)時效性
網絡新聞主要報道的是世界范圍內發生的事件,并且事件是新近發生的,所以要在最短的時間里傳播才具有時效性。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的傳播不再受傳統傳播途徑的制約,網絡新聞的時效越來越短,剛發布的“全網首發”“全網頭條”等“熱搜”新聞,瞬間就會被其他新聞代替。
(四)大眾性
由于年齡、文化層次等內在因素的差異,讀者對網絡新聞內容的理解參差不齊,因此網絡新聞語言須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大眾性。除科普類新聞外,一般社會新聞要盡量避免使用生僻晦澀的詞,根據不同國家的文化采用不同的播報方式。
(五)趣味性
網絡新聞報道的相關事件都必須是真實的,是新近發生的事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關聯。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使用生動的詞和表達方式,可以為讀者營造一種立體、身臨其境的氛圍,進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恰當使用時下的流行語,可以增加新聞的趣味性,提升讀者對新聞的關注度。
三、中韓網絡新聞語篇的特點
(一)新聞結構
網絡新聞的正文部分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內容,因此在撰寫過程中會結合讀者的關注點先寫出重要的內容,其他部分的內容按照重要程度依次闡述。同時根據時間線的前后順序表述事件。韓語網絡新聞的結構與漢語網絡新聞的結構大體相似,需要注意的是,韓語網絡新聞在標題與導語之間會有一個或多個小標題作為新聞的梗概,使讀者可以快速了解新聞的大概內容。特別是在當今互聯網賦能的新媒體時代,讀者通過移動客戶端瀏覽網絡新聞,由于新聞種類繁多,讀者也習慣通過小標題判斷新聞的大概內容,進行選擇性的閱讀。
(二)句式結構
中韓兩國語言在句式、語序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漢語的語序為主—謂—賓,不能隨意更改。韓語的語序為主—賓—謂,與漢語相比,韓語在詞匯、形態變化方面更加豐富,語序也相對自由。漢語的語法關系由語序、虛詞來體現,韓語的語法關系借助助詞來體現[3]。
翻譯中韓網絡新聞時,要注意避免語序錯誤而導致出現病句、劣譯等現象。韓語網絡新聞語言雖然在整體篇幅上符合常規的新聞語言要求,但韓語新聞報道的句式并不簡潔,韓語新聞報道的句子平均字數可達到60字以上,甚至70字以上的長句子也經常出現(樸甲沫,1971),這種長句子可讀性差,不利于讀者快速理解新聞內容。有時新聞記者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不得不通過把多個單句合并的方式,將多個事實寫入一個句子里,將原本多句話才能表達的事實壓縮在一個句子中。漢語網絡新聞通常由多個10字左右的短句子構成排比,內容一目了然[4]。
(三)詞匯特點
漢語網絡新聞中都會出現一些承載著民族特色、社會文化的新興詞,如: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聞在具體翻譯過程中的難度,稍有疏忽,就會導致讀者對源語的理解產生偏差。
四、中韓網絡新聞語篇的翻譯策略
紐馬克(1981)針對翻譯介紹了兩種方法,分別是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他還指出,在表達類型的翻譯中,側重點在語義的翻譯上,而在信息、互換類型的文本中,側重點是將讀者放在中心位置上的交際翻譯。
在新聞翻譯過程中,實際上須將讀者放在中心位置上,新聞翻譯應采取以讀者為中心的交際翻譯策略,使目標語讀者能夠獲取與源語讀者對等的信息,譯文在力求符合目標語語言習慣的同時,也須在原來新聞內容、風格的基礎上,依舊符合新聞語言具有的準確、簡練、生動、普適的特點。中韓網絡新聞語篇的翻譯策略可歸結如下。
(一)改譯、增譯策略
在中韓網絡新聞中,常會出現一些具有延展、引申含義的語篇,如一些新興詞、外來語、成語、諺語、詩句、歌詞等。這類語篇對目標語讀者理解新聞內容產生影響時,須適當進行改譯。改譯時可能造成部分語義與源語形式差距較大,但在不影響新聞主旨、保證內容不變的基礎上,適當的改譯反而會增強新聞的可讀性。
由于漢語與韓語在表達方式方面存在不同之處,因此在將漢語新聞翻譯成為韓語新聞的過程中,必須使用增譯方法。增譯不是為了增加源語中未涉及的內容,而是保障目標語與源語功能對等的實踐翻譯方法。源語中出現表意不清、指代不明等情況時,增譯可以使目標語讀者更好地理解源語的內涵,更有效地獲取與源語讀者同等的信息。
(二)選譯、刪譯策略
在翻譯中韓網絡新聞語篇的過程中,譯者介入源語時可以對源語段落中的部分信息或全部信息進行選譯或刪譯,將其反映到目標語中,形成相對簡潔凝練、易于讀者理解的目標語譯文。例如,對源語語篇中目標語讀者熟知的信息、非必知的文化差異信息、重復出現的信息等所進行的選譯或刪譯,是基于中韓網絡新聞報道講究簡明扼要、突出核心的寫作習慣而產生的,所以源語的段落結構與目標語的段落結構可能無法相互對應。
(三)分拆、重組策略
漢語在敘述時經常會使用短小精悍的長排比句式,韓語則普遍使用長定語句式敘述。由于句式結構不同,因此在漢譯韓時,須將漢語短句進行重組或整合、補充等,最終以符合韓國讀者閱讀習慣的長句形式呈現。韓譯漢時,則須將韓語的長定語句式進行分拆,進而在有效地傳達源語內涵的同時,增強中文讀者的可讀性。
(四)譯者注釋


翻譯是一種細致且艱苦的高級腦力勞動,工作過程繁雜、時間緊迫?;ヂ摼W賦能的新媒體時代對譯者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提高翻譯質量不僅需要翻譯理論的支撐和翻譯技巧的推助,更須不斷提高譯者自身的素質。廣泛地閱讀各類官方時政新聞,增強對新聞的解讀能力,對專有名詞、專業術語進行仔細考證,整合細碎的信息,在保證目標語譯文專業性的同時為目標語讀者提供舒適的閱讀感。
六、結語
網絡新聞翻譯過程中,不僅須將源語中的內容真正表達出來,還須保證翻譯出來的內容更符合讀者的習慣,這樣才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源語內容。基于此,文章在對中韓網絡新聞中的結構、句式以及詞匯特點進行分析的同時,歸結出改譯、增譯策略,選譯、刪譯策略,分拆、重組策略,譯者注釋策略這四種中韓網絡新聞語篇的翻譯策略。這也正是互聯網賦能的新媒體時代給新聞翻譯策略帶來的一種新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李婷.俄語電視新聞語言的特點分析:評《俄語電視新聞語言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0(2):13-16.
[2] 姜若涵.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語言的變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19):22-26.
[3] 鄭艷.論新聞語言的文化性[J].傳媒論壇,2019(8):10-16.
[4] 王茜.新聞報道的語言特征解讀及相關思考[J].新聞戰線,2019(8):54-59.
[5] 劉建磊.新聞語言應用的幾點思考[J].青年記者,2019(11):12-19.
[6] 金敏貞.中韓新聞翻譯常見誤譯現象分析[J].知識文庫,2017(3):231-232.
作者簡介 鮑彤,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韓語翻譯理論與實踐。李顏汝,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朝鮮語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