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向東 黃晨華 孫志國



【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統計與分析法等方法,對高職院校教育類專業擴招生的管理與培養現狀進行研究,提出高質量人才培養的發展路徑:課程思政貫穿學習全過程,發揮教育教學管理聯動機制的作用;加速推進“三教”改革和金課建設,建構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優化擴招生學業評價方式,完善高質量人才培養機制;對接運動科技服務人才孵化項目和產業學院建設,提供多元化實踐途徑,全方位展現人才培養成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擴招 高質量人才培養 教育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3-0004-04
2020年6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擴招后高職教育教學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簡稱《管理細則》)的出臺,為高職院校實現高質量擴招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它是全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促進教育教學科學化管理的重要方向標。高職院校擴招生源與傳統生源相比,在學科素養、學習認知、自我管理方面呈現多元差異,對高職院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職院校教育類擴招生包括體育教育專業和學前教育專業,專業培養目標是面向基礎教育輸送合格的新時代“四有”教師。當前,如何實現高職院校教育類擴招生的提質培優,實現第一階段擴招生培養質量的提升,為后續階段擴招生培養提供可行的借鑒,已成為教育教學管理中不可忽視的難點。本文基于對教育類專業的調查與分析,對高職院校擴招背景下高質量人才培養進行思考。
一、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高職院校擴招的體育教育專業、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管理為研究對象。共選取46人(體育教育專業25人,學前教育專業21人)為調查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對與高職院校擴招、教育創新管理有關的文獻進行收集、梳理、整合。
2.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星”微信程序向調查對象發放問卷50份,回收問卷46份,回收率為92%。
3.訪談法。分別對教育類高職院校擴招生、任課教師、教育教學管理人員進行訪談,對訪談結果進行整理。
4.統計與分析法。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進行數理分析、邏輯分析,并與訪談結果進行比對。
二、高職院校擴招生現狀與特點
(一)生源構成復雜,學習目標較為明確與趨同
高職院校擴招至今,招生群體不斷擴大至農民工、退役軍人、高素質農民、基層農技人員、企業員工、下崗失業工人、靈活就業人員、幼兒園教師、基層衛生人員及應(往)屆畢業生等,高職院校擴招生分為“半工半讀”“走讀”等培養模式,它屬于全日制學歷教育,與傳統生源相比,擴招生在線下學習的態度較好,目標與在校生相同。
在對擴招生學成后是否選擇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崗位的意向調查(見表1)顯示,“想轉行去從事教師崗位工作”的占比最高,達43.48%;有9人表示“肯定會從事教師行業”,占比19.57%;7人選擇“十分可能會到學校任教”,占比15.22%;有6人選擇“不確定,能滿足生存即可”,占比13.04%;有4人選擇“不會,達不到教師崗位要求”,占比8.69%。由此可見,擴招生對未來能夠從事教育行業的期待較高。
(二)對教育教學管理文件的認知有待提高
《管理細則》是對擴招學生教育教學管理的指導性文件,多項細則明確規定了擴招生的學習路徑、畢業要求、學業管理等,是擴招生必須了解的文件。認真閱讀過此文件的學生有17人,占比36.96%,20人“聽說過有此文件,但未認真閱讀和學習過”,占比43.48%;9人“不知道”,占比19.56%。
在對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學習情況調查中發現,有17.4%(8人)的擴招生“十分了解并學習過人才培養方案的內容”,41.3%(19人)的學生向學校教師咨詢過人才培養方案,“僅聽說過有人才培養方案”和“不知道有人才培養方案”的比例分別為30.43%(14人)和10.87%(5人)。這表明擴招生往往追求最短時間畢業,忽視了自身的管理規約。可見傳統生源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全適合擴招生的管理,需要不斷補充和細化管理規定,更好地保證教學秩序的良好運行。
(三)學業認知與自我追求矛盾顯現
1.認知矛盾:學習基礎與專業認知不匹配
高職院校擴招面向具有高級中等教育學校(含普通高中、普通中專、職業中專、職業高中、成人中專、技工學校)畢業1年以上或同等學力的人員,他們在入學前對專業有一定的了解,對未來的學習也進行了評估。從調查總體看,教育類專業高職院校擴招生“能夠十分清晰地區分專業課與公共課”和“大概能判斷出專業課和公共課,但不準確”的比例相同,均為22人,占比47.83%;僅有4.34%的擴招生(2人)“不能區別專業課和公共課”。
不同專業擴招生對課程屬性的區分程度略有差別(見表2)。體育教育專業的擴招生,入學前對專業的選擇有一定的傾向,也能從自身的目標追求與自我評估出發,他們對專業設置、課程屬性有一定的了解;而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內容覆蓋面較大,擴招生對課程屬性的區分比較模糊。從對公共課和專業課的區分看,體育教育專業擴招生能十分準確地辨別出所學的課程屬于公共課還是專業課的比例為52%(13人),44%(11人)“大概能夠判斷出來”;學前教育專業擴招生能準確區別課程屬性的比例為42.86%(9人),52.38%(11人)的學生“大概能夠判斷出來”。
2.“學”與“工”的矛盾:難以遵守學業管理要求
高職院校擴招生普遍存在的生計、家庭與學習矛盾,是阻礙他們按質按量實現知識獲取與能力達成的關鍵因素。《管理細則》規定:“集中教學學時不低于總學時的40%,即1000學時。”教育類專業高職院校擴招生認為回校學習安排“合理”的人數最多,占比34.78%;認為“十分合理”的占21.74%;認為“不太合理”“比較合理”“不合理”的占比分別為19.57%、17.39%、6.52%。
認為“不太合理”和“不合理”的擴招生,合計占比達到26.09%,他們更傾向于“完全進行線上教學,不用返校集中學習”或“每學年返校學習一次,不超過15天”,與管理規定的要求相差甚遠,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存在抵觸情緒。
除返校集中學習外,影響教育類擴招生“按時完成線上學習”的因素主要是受工作和生活所限,“沒有更多可以支配的時間進行學習”的占比達76.09%(35人);15.22%(7人)的擴招生選擇“其他”因素,主要是工作崗位的臨時性要求、個人對學習計劃的改變原因而導致不能按時完成學習;8.69%(4人)認為“沒有在校學習的紀律約束,沒有足夠的學習動力”。多數擴招生處于需求層次的較低層,這與他們現工作崗位高度相關。
對后續課程的安排,體育教育專業和學前教育專業的擴招生除具有強烈的按時在最短修業年限畢業的訴求外,43.48%(20人)表示服從學校安排;30.43%(14人)希望進行線上學習,但課程安排不要過于緊湊;26.09%(12人)希望進行線下授課,合理安排課程內容,多開展他們亟須的專業實踐與實訓內容,以便更好地掌握師范生技能。
3.課程學習與工作需求的差異:對課程實用性的認識
高職院校擴招生對技能的提升與崗位適應能力的匹配性要求更高,教育類專業擴招生認為對自己幫助最大的是“計算機實訓”課程,反映出他們雖然能夠靈活運用智能手機,但在信息化教育基礎能力上仍有欠缺;平時能夠得到教師指導的機會很少,故對計算機的實訓課程學習機會十分珍惜。
由于受教育背景及工作崗位的差異,體育教育專業擴招生認為能夠與工作崗位相接軌的專業課程有專項技能(氣排球、籃球、武術、田徑)、運動生理和保健,與學校體育要達到“教會學生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的要求相符合;他們認為芭蕾舞、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是有較大困難的課程,這與自身素質基礎不夠扎實有很大關系。
學前教育專業擴招生對“學前教育原理”“幼兒園班級管理”“環境創設”課程的實用性給予較高肯定,認為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進入專業角色;但認為保教知識、兒童心理等的學習有難度,感覺較難理解其中的原理,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聯系。
三、高質量人才培養的發展路徑
教育類高職院校擴招生呈現出學習目標趨同與工學矛盾并存、認知發展與管理規約有悖、個體差異與專業要求有明顯差距的特點,影響和制約著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精準把握高職院校擴招生的教育教學管理規律至關重要,一旦理解偏差,人才培養的實踐就會步入彎道。當前,迫切需要在實踐中沿著課程思政促“立德樹人”任務達成、“三教”改革促培養體系完善、評價改革促培養機制良性運行、多元實踐促人才培養成果全面展現的途徑發展,方能堅定地走好高質量人才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課程思政貫穿學習全過程,發揮教育教學管理聯動機制的作用
教育類高職院校擴招生的工作崗位呈現出多樣化,從屬于不同行業,而專業培養目標主要面向教育類及相近行業,不僅需要畢業生滿足師范類專業的要求,而且要求具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這對擴招生而言有一定難度。
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針對擴招生“立德樹人”素養不足的難點,一方面,在管理中要充分發揮“三全育人”和課程思政的聯動作用,在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教育理想、行為品格、意志品質培育,將每節課的課程思政目標分解到公共課和專業技能教學中,提供更多機會組織團隊建設及規則教育類教學活動,培育教育類擴招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等;另一方面,通過組織短期頂崗見習、增加產業學院觀摩實踐學時,激發學生對教育崗位的熱愛及思考,增強他們內在的專業認同感。重點關注思想波動較大的擴招生,積極尋求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的協助,專人指導,共同解決他們的心理與行為偏差問題;充分重視學業障礙的擴招生,及時啟動心理健康防控和學業預警機制,發揮學生工作與教學管理工作的協同配合作用,在“立德樹人”的培養中優化健全管理體系,做到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聯動育人。
(二)加速推進“三教”改革和金課建設,建構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高職院校擴招生的教學管理方式變革,對各類學校的“三教”改革起到助推和檢驗作用,師范類院校應乘勢而為,加快“三教”改革的步伐,教師要結合高職院校擴招生的學習特點,不斷完善知識體系和易懂化知識傳授方式,達到深度推進活頁式教材編寫與運用的目標。首先,加快打造“人類動作發展”“幼兒游戲與指導”系列金課建設,這既能適用于體育教育專業擴招生,也能服務學前教育專業擴招生的專業學習,扎實推進新式教材的改革。其次,通過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在提高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的同時,集中授課期間可聘請基礎教育一線教師和管理者一同授課,讓擴招生學習學前教育、體育教育發展前沿及實用的教學與管理技能。再次,實現線上線下教學內容的互補教學,將多數學生線上學習難以掌握和量化的內容在線下集中學習,以實踐操作的形式進行補充,滿足學生的需求,加大課程實踐的比重。最后,不斷將教育類專業學生的固有認知和專業技能同向發展,加入創新創業教育內容,著重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指導,在人才培養體系完善的提速增效中實現“三教”改革。
(三)優化擴招生學業評價方式,完善高質量人才培養機制
按照“標準不降、模式多元、學制靈活”的要求對教育類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估,形成學業評價與崗位、社會需求高度匹配及相關的評價方式。從擴招生的學業基礎、崗位經歷出發,幫助他們制訂個人發展規劃、學習計劃,研制形成結果性評價的量化評分表;在各門課程標準中明確“1+X”證書制度與學生評價的運算方式,體現與量化實踐成果和分數轉換的科學評價。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為指導,借鑒PIACC國際成人能力測評相關研究成果與啟示,運用扎根研究范式對教育類擴招生的動機、態度、行為進行質性分析,建立擴招生學業能力發展的初級模型;建構教育類高職院校擴招生的學業評價結構方程模型,確定發展模型各指標的權重。結合擴招生的實際表現,運用定性評價與學分績點、學分轉換、學分銀行等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對教育類擴招生的學業進行評價。
對因身體或年齡原因無法完成體育專業技能學習的擴招生,可以讓他們參照《廣西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非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證書目錄》中列舉的證書類別,參加社會體育指導員、裁判員培訓與考核,可將證書獲取與對應的技能課程進行學分互換;學前教育專業擴招生可以將保育員、育嬰員職業資格分級獲取的學分計入專業課程學分體系。構建與完善高職院校擴招生人才培養綜合評價體系,在人才培養機制的良性運行中優化教育類高職院校擴招生學業評價方式。
(四)對接運動科技服務人才孵化項目和產業學院建設,提供多元化實踐途徑
很多高職院校擴招生具有一定的創業經驗,亦對獲取創新創業知識指導實踐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運動科技“健康預警型”人才孵化項目既是當下教學管理單位的一項創新創業重點內容,也是第二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立項建設內容,深入推進兩個項目建設,不僅可以完善孵化人才的時空序列,而且可以不斷拓寬教師教育創新實踐領域,將校內學到的兒童適能活動與課程的開展、兒童體質健康測評與促進、兒童健康管理、托育服務與管理等技能實施于擴招學生的工作地,打造全過程全領域的運動科技健康預警人才培養體系,發揮高職院校擴招生的社會活動特長,借助創新團隊的力量在當地建立運動科技預警服務中心,形成校內外聯動、服務機制內外連通的循環,充分實現運動科技為國民健康和全民健身融合服務的功能。
學前教育專業擴招生的實踐教學環節,依托全國首個幼教產業學院的建設,發揮產教融合實踐育人功能,讓未接觸過幼兒教育的學生融入崗位教育角色,較好地激發已有幼教經歷的擴招生的創新意識;在實踐中啟發學前教育專業擴招生的創業思維,注重擴招生對“幼小銜接”“雙減”政策的理解和把握,為他們進行創業與發展提供明確且具體的指導,在崗位績效的評價工作中凸顯高職院校擴招生人才培養的社會效應。
總之,高職院校擴招體現了新時代教育發展要求,擴招生培養質量的提高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體現。對教育類專業擴招生的培養,需要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聯動、推進教學改革、優化評價方式,進而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2021年第二季度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狀況分析[EB/OL]. http://rst.gxzf.gov.cn/xwdt/xwdtzyxw/t9564821.shtml.
[2]姜大源.論高職院校擴招給職業教育帶來的大變局與新占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0).
[3]馬樹超,郭文富.高職院校百萬擴招的戰略意義與實現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9(5).
[4]劉陽,謝盈盈.高職院校百萬擴招的意義、挑戰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20(17).
[5]張筱茜,李興洲.規模擴大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改革實踐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0).
注:廣西幼兒體質健康管理與服務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項目;廣西幼師高層次人才引進科研項目(GXYZGCCRC2021KY05)
【作者簡介】焦向東(1966— ),男,河南南陽人,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運動與健康系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管理;黃晨華(1985— ),男,通訊作者,在讀博士,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運動與健康管理;孫志國(1985— ),男,碩士,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講師,研究方向為學前兒童音樂教育。
(責編 蘇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