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桂佳 喻媛



【摘 要】本文分析柳州市專業集群化布局調整研究背景,以及柳州市“產教融合城”產業學院和職教集團發展優勢,基于產業供給側改革模式提出柳州市“產教融合城”高端智慧專業集群化發展的對策與建議:職業院校錯位發展,優化專業結構,建設“城/園區—產業—專業”集群;立足當地高端智慧產業調整辦學定位,推動專業對接產業轉型升級;職業教育立足高端智慧產業需求,營造良好高端智慧就業環境。
【關鍵詞】產業供給側改革 產教融合城 高端智慧產業? 布局調整 專業結構 專業集群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3-0035-05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深入把握我國經濟發展大趨勢作出的戰略部署,也是“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主線,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柳州市響應黨中央決策,在布局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供給側結構質量和效率方面不斷創新,同時在職業院校與企業間開展產教融合高端智慧專業集群化發展方面也做了對應布局調整。本文就柳州市“產教融合城”高端智慧專業集群化發展進行探索。
一、柳州市專業集群化布局調整研究背景
(一)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超千億元,廣西高職謀求特色發展的意識增強
據微軟&安永、清科數據測算,202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700億元,人工智能企業加快落地應用探索,基礎層、技術層企業開始向應用層下游滲透,人工智能產業化前景向好,2022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元(見圖1、圖2)。廣西高職院校積極開設“人無我有”專業,在專業布局上謀求特色化、差異化。2016—2020年增設專業中,80%專業增設前控制布點數少于10個,17%專業填補布點空白。廣西高職新設專業如導航工程、船舶電子電氣工程、電子封裝技術、農業科學與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茶學、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城市管理、中藥制藥等,與廣西區域人工智能發展需求結合緊密,廣西高職面向服務地方經濟和應用情景,正謀求提供更全面綜合智能化謀求特色發展的解決方案。
(二)區內高職欠缺布局新興專業、跨學科專業
《普通高等學校專科專業目錄(2021年)》中共有89個二級專業類、744種專業,廣西高職已開設87個專業類、283種專業,專業類覆蓋率達到95%,專業覆蓋率達到56%。未覆蓋專業包括4類:一是如宗教等社會需求小的冷門專業;二是如核工程類廣西高職開設能力不足的專業;三是部分和廣西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不匹配專業;四是如海洋資源與環境、納米材料與技術、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智能電網信息工程、醫學信息工程等與新興產業相關專業,這類專業通常需要培養適應社會新需求的專門性、復合型人才,特別是第四類專業布點偏少,造成這方面高層次人才供給側不足,影響廣西新興產業發展。廣西高職院校應及時跟進學科和產業發展趨勢,順應需求布局新興專業、跨學科專業。
(三)區內仍存在盲目開設、迎合熱門等不合理現象
調查發現,2016—2020年廣西各高職院校在短時間內大量增設如物聯網工程、金融工程等專業,造成人才供給側短期內過于集中,而廣西產業需求側容量有限,就業前景不容樂觀,人才培養質量更堪憂。在財政投入不足情況下,部分高職辦學策略定位在增設與三產相關、辦學成本低、收費較高的經管、工學、文學和藝術類等熱門專業來維持運行成本,未體現學校的優勢特色所在。不合理增設專業的后果很快顯現,某些專業被停招甚至撤銷。
(四)廣西中高職生源質量下降,面臨高校擴招與高考生源萎縮矛盾
根據教育評估機構麥可思調查數據,高等教育市場待洗牌,一本院校面臨生源質量競爭,二本、三本院校和高職院校面臨更嚴酷的生源數量競爭。隨著高等教育擴大招生規模,各高職均面臨生源和高考生源萎縮與高等教育規模擴大之間的矛盾,招生市場逐漸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
(五)柳州市專業集群化布局調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瓶頸
柳州市專業集群化布局調整過程中存在不少的問題與瓶頸。第一,柳州市職業院校布局長期存在一校多牌、縣職校薄弱、散小校較多、職教資源布局結構缺乏科學規劃、集團化辦學優勢淡薄、職教辦學吸引力不強等問題。第二,職業院校專業結構與柳州市產業結構匹配度不高,產業定位及專業群設置未建立產業鏈、產業系、專業群間的邏輯關系。第三,國內職業院校未建立專業退出機制。由于專業退出機制涉及教務、人事、招就、資產等多方利益,加上部分高校將院系辦學規模與撥款等事項掛鉤,再加上專業退出涉及教師安置人員分流問題,高校很少主動撤銷專業。
二、柳州市“產教融合城”產業學院和職教集團發展優勢
(一)做好頂層設計,建立“產—教—城”融合區
頂層設計分階段建成3個“產—教—城”融合區并擴展到全城,實現柳州市職業教育從規模到質量的變革。2008年在柳東新區同步規劃建設汽車產業園與柳州職業教育園,分階段建設“產—教—城”融合發展的柳東新區、河西工業區和北部生態新區,緊密結合產業發展和崗位需求開展人才培養,不斷提升技術技能人才質量,同時將“產城互融、資源共享,園校互融、校企共建”的成功經驗擴展到全城建設產教融合型城市中。政府相繼出臺《關于全面實施職業教育攻堅的決定》《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實施意見》《柳州市深化產教融合實施方案》《柳州市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柳州市職業教育專業布局與結構調整規劃(2015—2020)》《柳州市中等職業學校布局調整和專業結構優化方案》等政策文件,累計投入上百億元資金,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二)深化高端智慧產業產教融合發展,形成協同育人平臺
截至2021年,“政校企聯盟”堅持協同發展理念,在行業參與下成立“廣西汽車產業職業教育集團”等十大職教集團、柳州現代學徒中心[廣西(柳州)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等12個現代學徒中心、柳州螺螄粉產業學院等9個特色產業學院及16個千萬元設備值實訓基地、17個技術應用及推廣中心和22個“大師工作室”,進行全方位共建、共育、共管、共享“政行企校”協同育人機制,深化和推動柳州市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具體見表1、表2。
(三)遵循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分布規律,梳理高端智慧產業和專業群邏輯關系
站在高端智慧產教融合視角,將產業轉型發展的戰略需求融入院校專業布局與結構優化,高職教育與高端智慧產業分屬技術技能人才的供給端和需求端,全要素的融合應圍繞培養和再造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展開。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轉型攻關期,以新能源、新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為代表的新產業不斷壯大。柳州市高職教育堅持開門辦學,把握高端智慧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和需求,不斷調整和優化專業布局,面向產業辦專業,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實現與產業同頻共振。具體見圖3。
國家級高水平專業:工程機械、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群。
國家行動計劃骨干專業:數控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軌道交通通信信號設備制造與維護。
發展型專業:健康大數據管理與服務、智慧旅游技術應用、裝配式建筑工程技術、無人機測繪技術、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制造與維護。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智能裝備技術(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高速鐵路列車運行自動化控制(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
形成以為高端智慧專業群為核心、緊密對接區域經濟發展的專業布局。
三、柳州市“產教融合城”高端智慧專業集群化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職業院校錯位發展,優化專業結構,建設“城/園區—產業—專業”集群
2017—2020年,柳州市職業教育對接產業鏈,不斷調整優化形成與經濟社會和產業升級相匹配的專業結構。截至2021年2月,已建成中高職一體的17個“產業—專業”集群,開辦涵蓋財經商貿、加工制造、信息技術、交通運輸、旅游服務、文化藝術、教育、土木水利、醫藥衛生、公共管理服務、輕紡食品、生活服務等12類220個專業招生,其中國家級重點專業27個,自治區級優質/特色/示范專業66個。同時按照“統、強、補、建、退”鏈的專業優化思路,對全市專業進行“統鏈”,圍繞優勢專業“強鏈”,缺失專業“補鏈”,戰略性新興專業進行“建鏈”,對不適應發展需求的文秘、鉗工、模具制造、園林技術、中華茶藝、市場營銷、焊接技術等40個專業“退鏈”,實現退出專業占原專業總數的1/4的目標;優化專業結構,增設工業機器人、農村醫學、無人機操控與維修、船舶駕駛、休閑體育服務與管理、幼兒保育、康復技術、大數據技術與應用、電梯安裝與維修保養等54個緊貼市場、產業和職業崗位的專業,超額兌現45個此類專業的任務數。建成60個產教深度融合、辦學特色鮮明、社會服務能力強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適應柳州市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具體見表3、表4。
(二)立足當地高端智慧產業調整辦學定位,推動專業對接產業轉型升級
實施布局調整和專業優化期間,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好辦學基礎、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和專業群。圍繞柳州市構建“5+5”產業發展格局,做強汽車、機械、信息、鐵道交通等主干專業集群,改造提升鋼鐵、日化、化工、食品加工等傳統專業集群,拓展互聯網金融、民俗運營、健康養老、觀光農業、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柳州市3所高職均開設有工業機器人技術、云計算技術與應用、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和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均開設有數字媒體藝術設計、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和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均開設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市場營銷、網絡營銷專業,在社區康復、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布局上尚屬空白。對照“產—教—城”融合目標,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重點布局工程機械、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群國家級高水平專業,大力發展智能控制技術、智能產品開發、嵌入式技術與應用國家行動計劃骨干專業實訓基地,專業布局調整撤銷建筑智能化工程技術;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側重發展工業機器人技術、無人機應用技術、動漫制作技術、建筑消防技術、電梯工程技術等社會服務能力強的高端智慧專業集群;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重點建設鐵道信號自動控制、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技術、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產教深度融合辦學特色鮮明的國家行動計劃骨干專業實訓基地,形成適應柳州市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布局合理、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特色鮮明的“大職教”格局。具體見表5。
(三)職業教育立足高端智慧產業需求,營造良好高端智慧就業環境
圍繞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做大做強職業教育的總體要求,推進中國—東盟信息港、中國—東盟智能制造產業園等園區建設,開展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科技研發和應用示范,推動建設一批人工智能相關的眾創空間、孵化器、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創業平臺。引進和扶持科技創新企業,推動計算機視覺、生物特征識別、人機交互等技術集成創新應用,培育智能工業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和智能家居等產業。設立人工智能產業創新中心,鼓勵建立人工智能企業與用戶合作的“產學研用”聯盟,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創造優越的創新創業環境,制定人工智能研發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和獎勵補助政策,引導人工智能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人工智能領域內企業的扶持,強化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超過60%的職業院校畢業生留在本地高端智慧產業工作,每年開展社會企業培訓服務不斷攀升,2019年達 290987人次,3個園區年產值超過2000多億元。學生就業創業和用人單位滿意度不斷提高,2017年至2020年,高職院校初次就業率均不低于85%,初次就業起薪平均為3658元,其中1所高職2020年畢業生平均月薪達4980.47元。到2020年各職業院校創業人數達280人,與2019年273人相比,增長2.56%。2021年柳州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廣西唯一的“國家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建成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和“雙高”建設單位1所(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國家改革發展示范中職學校6所(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柳州市交通學校、廣西商業學校、廣西機電技師學院、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1所院校獲全國職業院校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50強稱號(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1所院校獲“國際影響力五十強”稱號(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國家、自治區重點建設和示范專業50余個。
總之,為適應供給側產業結構性改革,柳州市通過創建產教融合試點城市,立足本地高端智慧產業發展人才需求,調整辦學定位、推動學科專業對接產業轉型升級,營造了良好的就業氛圍,探索性解決了職業院校在錯位發展、優化專業結構、“城/園區—產業—專業”集群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瓶頸與困惑,在職業院校高端智慧專業集群化布局調整方面取得一些成績和經驗。
【參考文獻】
[1]陳濤.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的檢視與反思[J].現代教育管理,2015(12).
[2]郭雷振.我國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的演變:兼論目錄對高校專業設置數量的調節[J].現代教育科學,2013(2).
[3]林蕙青.實施新本科專業目錄扎實提升高等教育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13(5).
[4]鄧澤民.《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6).
[5]劉小強.高等教育專業目錄修訂的回顧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3).
[6]柳州市職業教育發展中心.柳州市職業教育2020年度質量報告[Z].
[7]柳州市教育局.柳州市職業教育專業布局與結構調整規劃(2015—2020年)[Z].柳教職成〔2015〕1號.
[8]柳州市人民政府.柳州市中等職業學校布局調整和專業結構優化方案[Z].柳政規〔2018〕65號.
注:柳州市職業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上半年立項課題“柳州市校企共建產業學院的模式和路徑探析”(2021ZJ-A06)
【作者簡介】范桂佳(1983— ),女,廣西柳州人,柳州市教學設備供應站副站長,研究生學歷,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喻 媛(1980— ),女,湖南長沙人,工程碩士,柳州市交通學校物流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國際物流、跨境電商、港口物流。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