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以情境誘發思維動力、以教材為本培養思維流暢性、以評價促思維能力提升等,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關鍵詞】思維能力 思維 情境 評價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5-0107-02
思維是一種能力與品質,作為人的智力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體現。貝斯特說:“學校的存在總要教些什么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思維能力。”赫欽斯說:“教育不能復制學生畢業后所需的經驗,它應當致力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正確性,作為達到實際的智慧即理智的行為的一種手段。”可見,思維的培養應作為教育教學的核心內容。
一、以情境誘發思維動力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動態情境、問題引領、組織活動等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動力。發展學生思維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訓練內容,應避免對學生進行機械訓練,而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采取豐富的教學形式,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所學內容保持學習興趣。在具體教學中,筆者常常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創設教學情境,以達到誘發學生思維動力的目的。
(一)善用多媒體
多媒體技術所提供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快速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并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但是,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時,需要明確多媒體只是輔助工具,目的是創設符合學生認知心理需要的教學環境,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的服務。例如,教學統編語文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一文時,為了讓城市學生更好地了解和體會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鄉村生活的畫面,尤其是鄉間彎曲的小路、鄉下人家的房前屋后、鄉下人家種的瓜果蔬菜等,以此激發城市學生的好奇感和新鮮感,再及時把他們的思維引入課文中,讓學生說說作者寫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是什么;作者的感受與你的想法是否一致;你對課文中描寫的哪處景致最感興趣,為什么。這樣教學,可以讓學生迅速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之中,學習興趣大增,思維空前活躍。
(二)利用問題引領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依據文本內容提出具有思維含金量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探究,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如統編語文四年級上冊《西門豹治鄴》一文中描寫西門豹懲治巫婆與官紳的做法讓老百姓拍手稱快,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西門豹在這件事的處理上方法好在哪里呢?以問題引領學生回歸課本,邊讀邊畫邊思考。教師再針對西門豹對巫婆及官紳頭子說的“不行,這個姑娘不漂亮……過幾天就送去。”“巫婆怎么還不回來,麻煩你去催一催吧。”這兩句話提出問題:“西門豹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官紳抓起來,而是故意找個理由把巫婆和官紳頭子扔進河里?”由此,促使學生通過思考,明白西門豹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老百姓親眼看到巫婆、官紳騙人騙錢的把戲,通過將計就計既破除封建迷信,又使老百姓從中受到教育。通過問題引領,學生思維才真正進入課文內容的深處。
(三)組織豐富活動
對小學生而言,豐富多彩的活動有著強大的吸引力。特別是當學生有學習厭倦情緒、思維停滯不前或者找不到思考的方向與路徑時,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活動來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像《曹沖稱象》《狐假虎威》等故事性強的課文,適合開展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通過演繹故事或分角色朗讀課文等,發揮思維積極性;像《伯牙絕弦》《落花生》《唯一的聽眾》之類的課文,則適合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活動,如《伯牙絕弦》的結尾處寫道:“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就伯牙破琴絕弦這一做法展開辯論,通過正反兩方(正方意見為支持伯牙的做法,反方意見為不支持伯牙破琴絕弦),一掃課堂沉悶的氣氛,既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在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中發展求異思維、創新思維能力等。
二、以教材為本培養思維流暢性
思維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綜合力、比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論證力、判斷力等。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以教材為本,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補充閱讀材料,啟迪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補充一定的閱讀材料,通過擴充閱讀資源為學生提供思考與創造的空間,達到啟迪學生思維的目的。以統編語文三年級上冊《花的學校》一課為例,教學之前,筆者結合人文主題、語文要素和課后練習對課文進行了分析,確定本課的教學主題是“通過豐富的想象,表達孩子和母親之間自然深厚的感情”,對此,筆者著重讓學生感受課文豐富、奇特的想象,以及充滿著兒童情趣的雷云、東風、花朵擬人化行為。然后,補充泰戈爾著名的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金色花》,讓學生把握詩中活潑調皮的孩子及沉靜慈愛的母親形象,從金色花的圣潔和美麗中感受濃濃的母子之情。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泰戈爾,感受泰戈爾詩的風格,筆者還推薦學有余力的學生課后閱讀《新月集》《飛鳥集》《園丁集》等詩歌,以及搜集泰戈爾經典語錄。而與花有關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等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學習,關注具有新鮮感的詞語,使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原來,描述某一樣東西的時候,還可以有很多種表達方法。
(二)抓住關鍵語句,發散思維
關鍵語句往往是文章中十分重要的句子,它體現了文章的主旨、思路、結構等。從內容看,中心句是關鍵句,它是集中揭示說明對象特征或點明主要事理的語句;從結構看,總提句、總結句和重要的過渡句是關鍵句,總提句、過渡句能顯示文章內容的推進,總結句能概括文章的基本內容;從出現頻率看,反復出現的句子是關鍵句,它能表示需要強調的內容。教師如果能夠抓住文章的關鍵語句引導學生學習,就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如統編語文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閱讀課文,找出每段話中的關鍵語句,體會關鍵語句與其他句子之間的關系。然后,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習作的時候試著圍繞著一個意思來寫。”,讓學生從課后小練筆中任選一幅插圖,寫一段話。這樣對學生進行訓練,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遷移運用所學知識。
(三)教材內容與生活融合,捕捉思維火花
語文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為了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學會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教學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時,應該依據學習內容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利用生活資源來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利用教材中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欄目推薦了中國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這些“老故事”在新時代中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老故事”習得“新道理”,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來思考,同時善于抓住學生閃現的思維火花,促使學生的思考由淺入深。比如,在引導學生閱讀克雷洛夫的《狼和小羊》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體會“壞人做壞事,總是找借口,對付狼一樣的壞人,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必須要用智慧”的道理。就在大家都在談論狼的借口多么荒誕時,執教教師聽到有一名學生跟他的同桌小聲說道:“規則永遠是強者制訂的,歷史永遠是勝者抒寫的。”該教師及時鼓勵該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該生膽怯地站了起來,低下頭,不敢說。該教師進一步鼓勵道:“老師認為你的觀點很新穎很有價值,你能說出來供大家借鑒嗎?”聽到這話,該生說:“老師,我認為在弱肉強食的環境下,講道理講正義是不夠的,有實力才能生存。所謂‘弱國無外交也是這個道理。從長遠來講,正義必將戰勝邪惡,但從局部來講,實力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所以在戰略上,我們堅持正義,堅信真理;在戰術上,我們堅持策略,堅信實力。”該生的話被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可見,學生已然從“老故事”中獲得了新認識。
三、以評價促思維能力提升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及時、中肯的評價是學生進步的階梯。在培養學生思維方面也是如此,需要教師善于利用評價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一)合理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回答問題的狀況,教師需在認真傾聽后及時給予合理評價,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在完善自己的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發散思維。
例如,統編語文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在學生借助注釋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學生對“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這句話有自己的理解,認為王戎可能已經知道這是苦的李果。對此,教師可以這樣評價:“你說的沒錯,的確是苦李,可王戎為什么能夠判斷出這是苦李呢?說說你的見解。”教師先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又從側面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可以使學生對王戎善于觀察發現、聰明、智慧等特點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二)分層評價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基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進行分層次的評價,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整體提升。
例如,在學生閱讀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我變成了一棵樹》一文之后,教師提出問題:“如果你也會變,你想變成什么?變了以后會發生什么奇妙的事?”由于學生個性差異以及學習經驗基礎不同,想象出來的內容也是不同的。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要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對于想象力一般的學生,當學生回答出“自己想變成什么,發生了什么事”之后,教師就要予以充分的肯定:“想象的內容比較完整,能不能把這件事情的發展起因、經過說得更清楚一些呢?”對于愛天馬行空想象的學生,教師可以這樣評價:“你的想象力真豐富,能再想想怎樣才使自己想象中的內容更神奇一些嗎?”這樣依據不同學生的想象特點進行分層評價,可以讓每個學生的想象力都能夠得到極大提升。
(三)互相評價
傳統的課堂評價形式單一,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而采取生生互評的形式,引導學生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思考、評價,既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促進學生思維得到均衡發展。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麻雀》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突然,一只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它挓挲著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反復品讀句子,并說說自己從中感受到了什么。有學生說自己從中感受到了老麻雀對小麻雀的擔心。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使學生在互評中認識到這段話更重要的是表現出了老麻雀保護小麻雀的堅定決心。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為本,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并通過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感受到閱讀思考給自己帶來的快樂,認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作者簡介】梁基蓮(1976— ),女,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玉州區長望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