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秀
【摘要】本文論述分數、百分數的教學策略,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厘清解題思路,以數形結合畫出線段圖理解題意,巧用常用公式,強化分數、百分數概念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搭建比較量和對應分率之間的對應關系,從不同角度分析理解題意,真正掌握分數、百分數問題的解題方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分數 百分數 數形結合 公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5-0125-02
分數、百分數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材的重要內容,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不少年輕的特崗教師在教學這一知識內容時感到很困惑,不懂得如何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有關分數、百分數問題的題意。那么,如何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題意,掌握解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呢?下面,以分數、百分數問題的教學為例,探析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一、抓住關鍵,厘清思路
解決分數、百分數實際問題的核心在于正確地找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而數量關系大多隱藏在關鍵句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句進行分析。分數、百分數的關鍵句一般就是含有分率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先用橫線畫出含有分率的句子進行分析,利用課前3分鐘經常進行訓練。如:(1)一袋米,吃了[13];(2)白兔的只數比黑兔多[14];(3)水的體積是冰的體積的[910];(4)實際比原計劃節約了[15];(5)松鼠尾巴的長度占身體長度的[34]。學生讀題后思考:這些分數表示什么意義,單位“1”是哪個量?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了幾份,其中的幾份是哪個量,對應量是總數量的幾分之幾,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你能寫出它們之間的等量關系嗎?根據這些問題,學生很快發現:(1)[13]表示把一袋大米的重量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3份,吃了其中的1份,吃了的大米的重量就是這袋大米重量的[13],這袋大米的重量[×][13]=吃了的大米的重量。如果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還可以繼續追問,其他2份指的是什么,它和單位“1”之間又有什么關系,怎樣列出等量關系式?(2)把黑兔的只數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4份,白兔的只數比黑兔多1份,白兔的只數就是4+1=5份,白兔的只數是黑兔的[54],黑兔的[14]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數。這里可以列出兩個等量關系式:黑兔只數[×][54]=白兔的只數,黑兔只數[×][14]=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數。結合后面的三個句子,學生可以參照解題思路和方法獨立分析完成。由此得出,在解決分數的實際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題目中關鍵的分率句,并分析列出等量關系式,再根據題目中其他的信息和問題,采用方程或者算術方法來列式計算。
二、數形結合,理解題意
數形結合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思想方法,借助這種方法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從而幫助學生快速解題。線段圖是數形結合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畫線段圖,學生可以把晦澀難懂的問題變得清晰明了。因此,在解決分數問題時,教師把題中的信息用線段圖準確地畫出來,對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起到“撥云見日”的效果。那么,如何指導學生正確畫出線段圖,把分數問題里的“數”和線段圖里的“形”有效結合起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要讓學生理解分子和分母對應的量是從屬關系還是平行關系,也就是要用一條線段還是兩條線段來表示,要先引導學生找出單位“1”的量,把它用一條線段來表示,再平均分成對應的份數。其中的“幾份”就是單位“1”的一部分,可以在圖中直接表示出來。如上述“(1)一袋米,吃了[13]”“(5)松鼠尾巴的長度占身體長度的[34]”,就只需畫一條線段。從線段圖可以清楚地看出松鼠的身體長度被平均分成了4份,尾巴長度占其中的3份,即身體長度的[34]=尾巴長度。當其中的幾份不是單位“1”的一部分時,就要畫另外一條線段,用兩條線段來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每條線段的前面注明畫的是什么量。如“(2)白兔的只數比黑兔多[14]”“(3)水的體積是冰的體積的[910]”“(4)實際比原計劃節約了[15]”,就可以畫兩條線段。從“(4)實際比原計劃節約了[15]”線段圖可以看出,原計劃就是將標準量這條線段平均分成5份,實際上這條線段比原計劃的線段少了1份,因此實際是原計劃的[45]。
三、巧用公式,化繁為簡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常見的公式,利用這些公式有時可以快速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工程問題是一類常見的分數問題,主要解決了工作和行程問題。這類問題的主要特點是把工作總量和總行程看作“1”,但由于題型千變萬化,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分析。巧妙利用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路程、速度、時間三者之間的公式,可以化繁為簡,使解題思路清晰明了。
如有一批零件,張伯伯單獨做需要12天完成,李叔叔單獨做需要18天完成,問題:(1)兩人合做,幾天能完成?(2)李叔叔單獨做5天后,兩人合做,還要幾天能完成?(3)兩人合做3天后,由李叔叔單獨做,一共需要幾天能完成?(4)兩人合做,5天能修完這條路的[23]嗎?從表面上看,這4個問題一個比一個繁瑣,但只要引導得當,學生很快就能理解題意并解決問題。在教學時,教師要先讓學生自己觀察,發現這些這些問題的共性:都是求工作時間,那么必然都要用到“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這個公式;再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是兩人合作,還是單人完成?由此找出對應的工作效率,如第(1)(2)(4)問中最后是兩人合作,就要除以兩人的工作效率和,第(3)問是由李叔叔單獨做,其對應的是李叔叔的工作效率。要明確“工作量”是總量還是部分量,如(1)的工作量是單位“1”,(2)(3)(4)題只是部分量,(2)的工作量是:1-[118][×]5,(3)的工作量是:1-([112]+[118])[×]3,(4)的工作量是:[23]。只有將思路捋清,這些問題才能全部迎刃而解。這樣教學,教師注意讓學生理解、記憶和背誦常用的公式,以便運用起來得心應手。
四、算法多樣,融會貫通
分數、比、除法之間是互通的,可以相互轉換。在解決分數問題時,教師可以用比和比例等知識,引導學生通過多種算法,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解這類題目:學校圖書館故事書的本數是圖書總數的[25],已知故事書有300本,圖書館一共有多少本書?“故事書的本數是圖書總數的[25]”可以表示成“故事書的本數:圖書總數=2[∶]5”。這樣一來,這道題可以用分數知識解決,根據數量關系式:圖書總數×[25]=故事書本書,列式300÷[25];也可以用按比的知識解決,先求每份的量,再求總數量300÷2×5;還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得:300[∶]x=2[∶]5。
又如和(差)倍問題有:“一套衣服300元,褲子的價錢是上衣的[23]。上衣和褲子的價錢分別是多少?”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根據等量關系式列方程來解答,但這種方法對中下水平的學生來說,不管是對題意的分析理解,還是列式計算的過程,難度都比較大。如果把分數[23]轉換成褲子來理解,即“上衣=2[∶]3”,學生豁然開朗:褲子2份,上衣3份,這套衣服一共有2+3=5份,求出每份數300÷5=60元,褲子2份:2×60=120元,上衣3份:3×60=180元。這樣教學,學生學會運用多種算法解題,有效提高了數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強化概念,提升能力
概念是數學知識的分子,是進行數學邏輯思維的基本要素,運用已有的數學概念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過程,就是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了數學概念,才能準確、有效、分析解決問題。如根據“百分數表示一個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百分數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這個概念,可以輕松解決百分數的有關問題。在解決求各種百分率,如命中率、發芽率、達標率、出勤率、出油率等和“增產百分之幾”“節約百分之幾”等典型百分數問題時,如果教師生硬地出示公式讓學生背誦,然后根據公式直接列式計算,那么,學生是很難理解和接受的,也不利于學生發展思維能力,提升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要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達標率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提問學生:根據百分數的意義,達標率的意義應怎樣表示?(達標學生人數是總人數的百分之幾)發芽率、命中率呢?這些百分率的概念有什么共同特點?(都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因此要用除法來計算。)再如“求增產百分之幾”,也可根據百分數的概念理解成:求增產的部分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即用增產的部分÷原計劃×100%。學生在充分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后,不用死記硬背公式,自然而然列式解答,進一步提升分析理解能力。
六、一一對應,搭建橋梁
在解決分數和百分數的問題中,至少要有兩個量,即單位“1”的量和比較量(部分量)。已知單位“1”的量,求比較量(部分量)用乘法列式,比較量=單位“1”的量×比較量(部分量)的對應分率;已知比較量(部分量),求單位“1”的量,用除法列式,單位“1”的量=比較量(部分量)÷比較量(部分量)的對應分率。因此,只要找出這些比較量的對應分率,在它們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就能有效地解決一般的分數乘除法應用題。
例如:學校里有楊樹180棵,柳樹的棵數比楊樹少[14],柳樹有多少棵?可以先讓學生理解題意,明確單位“1”是楊樹的棵數,比較量柳樹的棵數對應的分率是楊樹的(1-[14]),求柳樹的棵數列式為:180×(1-[14])。又如:班級圖書角有故事書40本,比科技書的本數多20%,科技書有多少本?這道題的標準量(單位“1”)即科技書的本數是未知的,比較量故事書的本數是40本,對應的分率是科技書本數的(1+20%),即求標準量科技書的本數就是40÷(1+20%)。
總之,在教學分數、百分數時,教師要深挖教材,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分析理解能力;通過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通過數形結合畫出線段圖,巧用常用公式;強化分數、百分數概念,將知識之間融會貫通;搭建比較量和對應分率之間的橋梁,并建立一一對應關系等。由此,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析理解題意,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解答問題,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