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總有理

前段時間,“華智冰”彈唱的視頻全網爆紅。然而沒過多久,網友扒出華智冰的視頻與B站UP主魚子醬醬上傳的翻唱視頻一模一樣,只是臉部及聲音不同。小冰團隊急忙回應,“華智冰的肢體及動作確實有真人模板,可臉和聲音都是AI生成的啊”,這種說法顯然難以讓人信服,由此又被網友調侃為AI換臉。
姑且不論這場風波的源頭是否有創新自嗨誤導大眾的嫌疑,僅僅就整個事件的發展脈絡,不禁讓人懷疑,在研發過程之中,科技創新的底色是否已經改變。
這些年來,技術自主的理念越發深入人心,隨著外部環境的影響,大眾對于科技突破都抱有極高的熱情,在這種風潮之下,有時候困住技術創新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人心。
華智冰唱歌的視頻,雖然注明了來源,但相關的新聞傳播稿中,卻絲毫沒有提及華智冰的肢體表情訓練來自一位真人UP主,更沒有表明視頻來源也是她的視頻。甚至有的新聞稿言辭確切地寫道,“她的歌聲、人類生物學特征全部由人工智能完成,肢體則有團隊成員進行訓練完成”。
這種說法帶有極大的誤導性,讓人想當然地認為華智冰的人物特征都是由AI完成的,而不是只有一張臉,雖然初看新聞讓人極為振奮,但當諸多事實擺在面前之后,無異于大型打臉現場,足以傷透很多人對科創的期盼之心。
華智冰唱歌視頻爆火之時,其實很多人抱有一定懷疑態度,可有小冰團隊的技術實力背書,又讓他們覺得似乎可以相信,但結果,這還是變成了一場以技術之名調動大眾情緒來謀取名利的虛假營銷。
這次“翻車”,也許只是團隊夸大宣傳,其實并不能徹底否定相關人員苦心研究的AI虛擬人成果。但是在科技領域,刻意夸大宣傳和引導的騙局卻更為觸目驚心,應當引起警惕。
回顧近些年來的科研騙局,大多數造假項目都巧合似的“翻車”在大肆營銷上,而非項目推進中。
2018年8月15日,紅芯時代科技歡天喜地地慶祝公司完成新一輪融資,為了把故事講得更好聽一些,紅芯在新聞稿中毫不臉紅地將自己的瀏覽器吹噓為“唯一一顆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瀏覽器內核—紅芯Redcore”。而僅一天,瀏覽器就被網友“扒皮”,露出了谷歌的內核。
又比如,新能源領域“水變油”的主角—青年汽車,早在2017年就曾因為騙取補貼被相關部門處罰,此后更是一直以“水氫車”為噱頭騙取補貼。
從“水變油”到華智冰,很多技術項目其實一眼就可以看出不符合科學常識或現階段的技術水平,可為什么這種荒謬的研發還能獲得資金、順利推進并公之于眾呢?這點令不少人匪夷所思。
2014年,特斯拉Model S正式進入中國,點燃了國內創業者的造車熱情,賈躍亭、李斌、李想……大張旗鼓地啟動了自己的造車計劃。而當造車新勢力都跟隨特斯拉朝著電能的方向發展時,龐青年突發奇想,新能源的電池續航能力不足,氫電卻沒人嘗試,如果氫電能成功,就能直接越過特斯拉,引領新能源汽車潮流。
“滿嘴跑火車”的龐青年(青年汽車董事長),醞釀了三年,終于在2017年放出了大招,祭出了全球第一個“水氫車”。在發布會上面對質疑,他還言之鑿鑿“一切技術、成本都保密”。
技術具有壟斷屬性,先入者一旦形成優勢,建立起技術壁壘,有很大的可能形成長期的壟斷,在這種無奈的現實下,一個彎道超車的故事在國內市場上天然具有吸引力。青年汽車想要繞過電能,研究氫能,一旦實現,國產新能源汽車將真正站在行業潮流之上,這些愚蠢卻大膽的騙局恰恰迎合和滿足了迫切想改變產業落后現狀而不懂技術的一群人。

彎道超車,其實也是國內技術自主的國民情緒下對芯片、對汽車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希冀,一句自主創新的公關話術,輕而易舉地就能掀起一次輿論高潮。
然而,在芯片、汽車、操作系統、屏幕等技術差距無法短時間縮短的產業,彎道超車的思維或許本身就是不切實際。
十多年前,方舟處理器被推上神壇,這一中國科研團隊第一次為通用市場設計生產的通用處理器,原本承載了國內最有技術實力的一批人對國產芯片的厚望。可是方舟團隊急劇擴張,從一個只負責CPU設計的團隊,擴充到硬件設計、操作系統適配、關鍵軟件移植等組成的龐大軟硬件生態,不得不說在那個時間段,彎道超車過于沉重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2019年10月,水氫汽車鬧劇發生后不到半年,根據公布的《關于2017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審核情況的公示》顯示,龐青年旗下的金華青年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獲專家組核定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為549輛,應清算補助資金1.18億元。而當時,青年汽車集團已經25次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浙江青年乘用車集團21次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

水氫汽車鬧劇過后,隨著國內技術自主的需求越發迫切和輿論的關注越來越多,我們可以發現,國內的技術創新依舊困在造假怪圈中。不過,接連不斷的行業丑聞,也在挫傷技術人員的熱情,加劇行業人才流失。
而且一個更危險的現象是,資本涌入芯片產業,新公司以高價不斷挖角老公司的技術人員,一是導致業內人心浮躁,二是直接影響了老公司的業務。據悉,某人才流失嚴重的老公司業務部門接到訂單,但因為工廠沒有足夠的工藝集成工程師,竟然無法開工。
長此以往,大批技術人員如果轉移到新的芯片項目或公司,會破壞原有的技術團隊,老公司不得不重新花時間培養人才,而新項目一旦出現爛尾風險,跳槽的技術人員將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這或許是芯片人才缺口過大的必然結果,人才流動密度太高,員工跳槽頻繁,根本無法形成新老公司的良性循環。
對于技術造假,抱有技術自主夢想的大眾的記憶總是短暫的,當一個高喊著自主創新的偽技術成果出現,他們依舊會歡喜雀躍,振臂高呼,但是它們帶給行業的損傷卻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想要獲得這場技術持久戰的勝利,或許我們是時候從杜絕再出現這些造假丑聞開始了。因為科技創新的底色從來都應該是實事求是與精益求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