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起隱私泄露,恐怕我們都有許多話可說。中國消費者協會于2018年開展的“APP個人信息泄露情況”的調查就已經反映出了該問題的嚴重性。該調查的結果顯示,85.2%的受訪者遭遇過APP個人信息泄露發情況,67.2%的受訪者所使用的APP在其功能不必要的情況下獲取了手機中的隱私權限。
截至發稿前,中國的互聯網用戶量已超過9億,APP更是多達數百萬款,其中不少APP都熱衷于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所謂“過度索權”,我們在生活中其實都體驗過。例如菜譜APP要查看手機中圖片的權限,視頻APP要查看通話記錄的權限。今年4月,相關部門下架了60款過度索權的APP;7月5日,浙江省相關部門通報了57款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APP,包括購物類、游戲類以及新聞工具類等多種類別。
該問題的嚴重程度由此可見一斑。許多APP以前要查看隱私的時候還會多少遮掩一下,但近來卻愈發明目張膽,直接就要求用戶默認授權了,甚至是強制索要授權,否則就不讓用戶使用產品。
此外,大數據殺熟、強制使用人臉識別等問題也非常典型。關于大數據殺熟的問題已經有了許多討論,不必贅述。而人臉識別,包括指紋識別、虹膜識別,確實更安全也更方便,可如果是強制使用,不僅違背了用戶意愿,還會給用戶的信息安全乃至人身安全帶去更多風險和隱患。
隨著時代的發展,用戶對互聯網逐漸了解,對于某些互聯網平臺違規收集數據所造成的惡果也所知甚多,自然會對這類平臺在心里形成不太正面的印象。那么話說回來,這些熱衷“窺私”的平臺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作為所造成的后果:有損于平臺的口碑和形象,增加用戶流失的風險。更何況,不少平臺費盡心思獲得的數據其實它們自己根本就用不到。

如此來看,收集用戶的數據隱私根本就是一件違規、費力,還不一定能討到好的事情,那么這些平臺到底圖的是什么呢?
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此舉能夠帶來可觀的利潤。
以現有的大數據分析能力,不少平臺一旦掌握了用戶足夠多的數據信息,就能夠把用戶解讀透徹,現在很多APP可能比用戶自己還要了解用戶:興趣愛好、消費能力、購買習慣……都能夠通過分析精準得出。
這就猶如烹飪,當廚師完全掌握了用戶偏愛的食材和口味,做出的飯菜必然最合用戶心意,用戶也必然愿意為之買單,那么平臺和企業的收益自然會節節攀升。
當然也可能有些過度收集數據的平臺打的是賣用戶信息的主意。既然數據如此重要,多掌握一些總是沒有壞處的,就算是自己沒有分析能力與技術,也能夠賣給第三方換個好價錢,本質上還是受到了利益的誘惑。
此外,還有一些平臺可能是受到了行業輿論的引導。過度重視大數據,在其他平臺奮力積攢和爭奪大數據的趨勢下,很容易產生焦慮情緒,最終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跟風的舉動。
足夠誘惑的利潤,加之過度重視大數據的風氣,導致違規收集隱私行為泛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