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道道

2010年,網約車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一些出行的原始弊端,隨后持續風生水起。根據《網約車寶典》APP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的網約車專快市場交易規模將近2 518億元,從2016年到2019年三年之內累計增長了3倍左右。
除了滴滴出行等互聯網巨頭在其中攪動風云之外,散落市場各個角落的小玩家也不計其數。根據天眼查數據,目前我國有超過3萬家網約車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在1 000萬元以上的企業也有238家。
曹操出行、美團打車、哈啰出行以及高德等后來者在市場上留下的印象也極為深刻。特別是滴滴出行出現問題后,對于網約車市場而言,現有的格局被猝不及防地沖擊,無數新鮮血液一擁而上,躍躍欲試地等著取而代之。
7月5日,包括T3出行、如祺出行、萬順叫車、享道出行在內的多家網約車平臺,先后在微博上發布了用戶拉新相關的新活動。但現實的邏輯真的這么簡單嗎?答案似乎并不那么明朗。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網約車市場看似生長迅速,但實際在國內出行領域的滲透率只有3%。特別是一樁樁安全事故曝光在輿論與法律的紅線上,網約車一度被釘在恥辱柱上。
而且盈利也似乎一直是出行行業的一個難題,哪怕體量如滴滴出行,在2018~2020年,也常年處于百億元級別的虧損狀態,雖然在今年第一季度,滴滴出行宣布首次取得季度盈利,凈盈利54.83億元,但主要歸功于投資收益的大幅增加,該部分收入與主營業務無關,并不可持續,倘若剔除該部分收入,滴滴出行依舊處于虧損狀態。
連市場第一的滴滴出行尚且如此,其他網約車平臺的境遇可想而知。
與此同時,網約車出行看似用戶穩固,實際也不是堅不可摧。數據服務平臺TalkingData的數據顯示,從2019年第三季度開始,國內網約車APP的日總活躍使用量同比下降6.3%,這是連續第五個季度出現下滑。
就算是2019年日活躍用戶占所有網約車活躍用戶93%的滴滴出行,乘客與司機端的APP使用量也分別下滑5%與23%。值得一提的是,滴滴出行3.77億年度用戶累計創造了1 900億元原始交易總額。

換句話說,滴滴出行如此大體量的平臺平均每位用戶一年在滴滴出行支出不到600元,每月不足50元,而2021年第一季度中出行市場客單價在24元左右,何況是其他小平臺。領域優勢削弱、市場格局重塑、頭部玩家走下神壇……這對整個行業究竟意味著什么,是好是壞,還有待時間考量。
更為重要的一點,由于出行行業的特殊性,網約車監管政策,會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一直懸在所有人的頭上。
最開始,網約車以便利經濟、快速實惠等多重優勢力壓出租車等出行方式,尤其是“燒錢”補貼階段,有時候滴滴出行的費用便宜到與公交車齊肩,網約車司機動輒月薪過萬元,也使這項自由職業成為中年人逃離職場壓力的不錯選擇。
不得不承認,2015年到2016年那波網約車大亂斗,時至今日還是用戶與司機共同懷念的一段時光。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如果司機師傅在想起當初每天幾個小時就能月入過萬元的經歷時,這句狄更斯在《雙城記》的經典語錄似乎最為合適。
如今,最好的時代悄然過去,留下的局面似乎不太好看。2019年2月,打車成功率平均下降了7%,31個省會與直轄市出行數據顯示,超過50%的城市在2019年打車成功率明顯下降,節假日的情況更甚。相反地,出租車在一線城市對市場的把控更強。
2020年國慶節前夕,網約車打車成功的概率不超過60%,以滴滴出行為代表,當日“滴滴崩了”“滴滴回應系統崩潰”等多個熱門話題沖上微博熱搜,累計閱讀量高達8 000多萬。
有媒體曾經做過測試,高峰時段從北京國貿到8公里之外的朝陽大悅城,滴滴出行快車的價格是30元,同時同路出租車的價格是25元。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現在網約車平臺派車等待時間越來越久,某些小平臺高峰期的等待時間超過30分鐘更是家常便飯。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我國網約車司機人數達到3809萬,可平臺之間的司機流動率也常年在60%以上。第一批網約車司機有人月入3萬元到4萬元,補貼逐步停了以后,現在全國司機月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
漲價和打車難成了影響用戶體驗的最大問題的同時,網約車司機的收入不升反降,出行平臺們卻也沒有盈利。
為什么會造成這種不符合商業邏輯的局面呢?數據往往最有說服力。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從2019年到2025年,由出租車、網約車、順風車構成的中國四輪出行市場復合年增長率為7.5%,整體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過萬億元,預計到2025年,出租車市場將繼續占領54%的市場份額,依然為其中最大的細分市場。
我國相關部門的數據也顯示,傳統出租車的客戶量占整體出租車客運量的70%以上,全國出租車日訂單量在5000萬上下,一年客運量達348億人次。與之相比,2019年滴滴出行國內網約車日單量在2400萬單左右,網約車日訂單量不足出租車日訂單量一半。
潮水退去,新興的網約車,似乎并沒有打敗傳統出租車,卻開始面臨“內卷”了。這與我們想象的劇本不一樣,實在令人遺憾。
其實,早在2018年,網約車市場就沒有了往日的榮光,以往年平均增長率都在70%以上,但2018年突然下降至25%。有媒體統計過,頂峰時期,資本有高達近千億元流向到出行領域,到2018年的數額卻寥寥無幾。但競爭卻一年比一年殘酷。
2018年寶馬注冊寶馬出行,2019年1月,騰訊連續申請了多個與出行相關的商標,比如騰訊出行、騰訊打車等,吉利汽車推曹操專車,長城汽車推出歐拉出行,上汽集團推出享道出行,寶馬推出即行出行,江淮汽車背后站的是和行約車……
高端網約車一度被行業視為一個突破點, 2018年12月,寶馬在成都正式開啟了寶馬即時出行高端網約車服務,奔馳和吉利則提前兩個月聯手推出了耀出行,同樣主打高端專車出行服務。
時至今日,也未掀起什么浪花。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7月,中國網約車用戶就已經達到了3.08億人,到2019年6月,這個數字達到4.04億人,但是此后一年多時間,用戶規模開始出現下滑趨勢,2020年6月,用戶規模下降到3.4億人,并且還有持續下降的可能性。
在疲憊的市場背景下,依舊激戰不停,如何尋找下一步的增長點十分重要。
當年曾經被滴滴出行打敗的Uber,卻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績。Uber將業務重心正在從出行轉移到外賣上,2020年,其移動業務收入從上年的107.07億元降至60.89億元,外賣業務收入則從14.01億元增至39.04億元。到2021年第一季度,外賣業務收入占比已達到60%。
滴滴出行也曾經試圖進入外賣領域,但效果令人失望,畢竟美團和餓了么一直牢牢把控著這一市場,其他網約車玩家想要做得比滴滴出行更好,難度頗大。
如今,《滴滴出行》下架后,競爭對手們覺得超越的機會來了,資本覺得投資的機會來了,似乎整個行業的機會來了。但出行行業,真的有這么多的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