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思憬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智能家居已經浸入日常生活,而智能門鎖作為居家防衛的第一道“關口”,承載著作為堡壘的功能,也正在經受著越來越多的矚目。
國際咨詢機構Mordor Intelligence調研顯示,2020年全球智能門鎖市場規模達到31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這一市場規模將達到80億美元左右,年復合增長率或達15.4%;此外,從增速上來看,亞太市場的增速最快,預計2021~2028年亞太區域智能門鎖年復合增長率可達24%。
將視線聚焦到國內,目前對于國內智能門鎖的市場規模尚未有官方統計,筆者通過查證比對多方數據后,得知2019年國內智能門鎖的市場規模約為280億元人民幣;另據據洛圖科技(RUNTO)調研數據,2020年中國智能門鎖銷量為1640萬套,同比增長幅度為17%。
從體量上來看,與智能家居的其他細分板塊相比,智能門鎖還處于較為初級的發展階段,或者說智能門鎖在智能家居整體業務中還是一個較小的版塊。以智能冰箱為例,早在2018年其零售額就已達到930億元人民幣,這還是在換購需求減緩的背景下。那么為什么智能門鎖的市場規模和行業體量相對較小呢?筆者認為背后的原因或許在于三個方面。
其一是用戶習慣尚未形成。國內用戶目前大部分還是習慣使用鑰匙鎖,對于智能門鎖沒有概念。特別是中老年人群傳統觀念非常深,一是對于新鮮事物興趣缺乏,二是對于“財產安全”問題格外重視。
艾瑞曾發布相關數據顯示,有將近65%的受訪者表示,在需要更換防盜門或門鎖時,會考慮智能門鎖,但不會因為單純的換鎖而換鎖。這背后反映出普通消費者對于智能門鎖還存在顧慮,對其了解也較為欠缺。
其二是智能門鎖的智能化程度是有限的,又或者說現階段智能門鎖的技術尚未滿足普通消費者的心理期待。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智能門鎖的開鎖方式為指紋識別、密碼識別以及刷卡識別,實際上這些開鎖方式在其他智能設備上很常見了,已經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智能門鎖在新穎度上其實沒有多大改進,或許也不足以構成吸引普通消費者購買的理由。
其三是目前國內的智能門鎖主要的銷售市場還是在B端。數據顯示目前B端市場對智能鎖的需求相對較高,可占到行業的80%,高端樓盤小區、酒店、寫字樓、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等對安防需求較高的客戶目前構成了智能門鎖行業的主要客戶群。
由此可見,國內智能門鎖的C端市場貢獻的產值還是較少的,而智能家居其他板塊,諸如智能冰箱、智能影音娛樂等都是以C端為主要市場。與其他國家對比,截至2019年國內智能門鎖在家庭端的滲透率不到3%,而歐美約為40%,日韓約為70%。毫無疑問C端顯然是一個更加長尾的市場,考慮到國內龐大的人口基數,C端市場的可挖掘空間還是較大的。
可以看出,智能門鎖的市場規模在發展的同時,于普通消費者端的滲入程度還不夠深,還未在消費者心智中留下較深印象,這其中既有發展時間較短所致,又與智能門鎖行業當下存在的問題有關。
部分業內人士曾言:智能門鎖有望成為繼智能音箱之后的下一個風口。除了現階段規模雖不大但仍保持較大漲幅的產值,不斷新增的企業數量也證實了這一點。
據全國制鎖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智能門鎖企業為600家左右,2016年為800家左右,2017年為1200家左右,2018年已超過2 000家,較上一年增長了67%。2019年隨著行業洗牌的加速,企業數量增長速度有所下降,但是也有一些新的入局者,截至2019年中國智能門鎖企業數量大致在2 200家。

在智能門鎖戰局上,主要的品牌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傳統門鎖企業,包括德施耐、海貝斯、匯泰龍等;二是跨界家電企業,飛利浦、海爾智家、TCL均在此列;第三類是以小米、歐瑞博、鹿客為代表的互聯網品牌。
諸多“非專業”品牌的入局,多方勢力的對壘,智能門鎖市場的競爭也日漸白熱化。2019年三類品牌尚處于勢均力敵的局面,而到了2020年三足鼎立的局面漸漸被打破,互聯網品牌依托流量入口和用戶體量逐漸占據了上位。在智能門鎖市場粗獷式發展的幾年時間里,一些行業問題也開始顯露。
第一,行業準入門檻低,導致同質化問題嚴重。在五金結構上,智能門鎖基本延續了傳統鎖的風格,也正如上文提及的智能門鎖在外觀上創新其實是有限的。目前智能門鎖的配件包括指紋模塊、線路板、主控芯片等,這些相關配件在多年的發展中已經成熟,無須再進行大的改動。
智能門鎖與傳統門鎖的最大差別在于加入了通信協議,消費者最直觀地體驗就是可以通過藍牙、Wi-Fi開鎖,而當下智能門鎖用到的Wi-Fi、zigbee、NB-IoT三種通信協議尚屬于較為基礎的技術,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因而容易模仿。
可以說,由于該行業的準入和技術門檻較低,行業目前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當下不斷推陳出新的各品牌、各品類智能門鎖,當中很大一部分實際上并無太多技術層面的差異。再加之智能門鎖發展時間并不長,且日常接觸頻次遠沒有手機這類智能硬件高,普通消費者在挑選、購買時也無從辨識。

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玩家的加入在造成競爭加劇的同時,也會加速行業內的洗牌,而實際上這種洗牌也早已在進行中。隨著小米、華為等互聯網品牌逐漸占據市場高位,產品的標準也將會加速統一。
第二,價格戰之下引發安全問題。行業準入門檻低與打價格戰其實是“一體兩面”,因為準入門檻低導致部分缺乏技術優勢的中小企業壓低產品售價以謀求生存空間,而壓低售價又會進一步降低產品質量,導致質量問題頻現。
2019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相關部門委托第三方機構對網售28個品牌的38款智能門鎖進行測試,結果竟沒有一款“完全合格”,主要問題包含活體指紋門鎖利用假指紋可輕易解鎖,IC卡門鎖超九成可輕易破解等。
新興賽道在發展的前幾年,必然是處于野蠻擴張的狀態。從十年前的智能手機,到現在火熱的造車,無不遵循這一規律。位列競技場的智能門鎖企業,或許應該風物長宜放眼量,應當注意到智能門鎖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安防能力,只有解決用戶最切實的需求,才能走得長遠。
在筆者查閱資料時,有不少報告提及未來國內的智能門鎖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元人民幣級別,結合我國的人口基數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推測,這個說法大抵是正確的。
而千億元人民幣級別的市場競爭,注定是激烈的。筆者認為,未來的智能門鎖行業將由單品競爭轉向平臺乃至生態競爭,能夠提供全屋智能方案的品牌將會獲得更高的關注,而僅停留在單品層面的企業或將在大浪淘沙中被削弱競爭力。
歸根結底,這或許又是一場“規模之戰”,對于傳統鎖業品牌而言,如何在戰爭中保持核心競爭力,又如何更好地生存并拓展空間,會是一次不小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