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財經 Kinki

嘀嗒成立于2014年,崛起于2018年。2018年,滴滴順風車因出現“安全事件”而全面下架整改,嘀嗒抓住了滴滴出行在順風車空白的這段時間迅速崛起,填補了滴滴出行在順風車市場的空白,成為順風車市場的第一大品牌。
可以說,嘀嗒成功壯大的秘訣,一在于自身區別于網約車業務的“錯位競爭”,其二,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
抓住順風車機遇的嘀嗒,經營數據在2018年后大幅改善,2018年仍虧損10.67億元的嘀嗒,在2019、2020年分別盈利3.16億元和3.43億元。可以說,嘀嗒是網約車平臺中最早實現盈利的,而這也與其輕資產模式有關。
與滴滴出行等網約車平臺不一樣,一直深耕順風車和出租車兩大賽道的嘀嗒,更像是一個信息撮合平臺,因此,嘀嗒無須像其他網約車平臺那樣,需要在組建車隊、獲取營業執照等項目上投入成本,嘀嗒順風車每單收取的服務費,就是它的利潤。
2017~2020年,嘀嗒的平均服務費率持續增長,分別為3.7%、4.1%、6.3%及8.7%,而這也是嘀嗒營收猛漲然后扭虧為盈的原因。但也因為如此,嘀嗒對順風車業務收入的依賴逐漸加大,從營收結構來看,順風車服務費、出租車服務費、廣告及其他服務是嘀嗒營收的三大來源,順風車平臺收入在總營收中的占比最大,從2017年的56.6%,一直增加至去年的89.2%,最高達91.9%。
然而,過度依賴順風車業務也讓嘀嗒缺乏護城河,也帶來了一些隱憂。
首先,是追趕者,競爭敵手的加速導致順風車市場的空間被擠占。在網約車行業,嘀嗒不是沒有追趕者,哈啰出行、首汽約車、曹操出行等平臺均布局了順風車業務,而滴滴出行也在去年1月重啟了順風車業務。
其次,順風車業務的安全成本也在大幅增加。自2018年滴滴順風車的“安全事件”后,嘀嗒的安全成本也在逐年大幅攀升,從2018年的100萬元增加至去年的1 196萬元。
即便已是順風車行業的老大,安全和監管問題始終都是懸在嘀嗒頭上的一把劍。目前,順風車的監管仍有一定的模糊地帶,但隨著網約車市場監管的逐漸成熟,順風車行業的監管,也不會遠了。
而嘀嗒尋求上市,則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些焦慮。

一方面,面對如滴滴出行這樣強大的對手,“流血補貼”的惡戰將難以避免,特別是對于整個網約車行業來說,“補貼惡斗”一直都有先例。另外,不管是補貼成本、還是安全成本,背后都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而上市,正是嘀嗒引入大量現金的好途徑。
另一方面,尋求上市也有望增加嘀嗒目前的護城河。通過上市,嘀嗒有望引入新的合作伙伴,或借此機會向市場輸出新的故事,這些都能緩解嘀嗒過度依賴順風車業務的尷尬。同時,通過引入資金,嘀嗒也有機會像滴滴出行一樣,開發更多如代駕、同城快遞、金融等的業務模塊。
這么看來,嘀嗒著急上市,希望通過登陸資本市場尋求助力和加持,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嘀嗒自身也未必不明白目前所處這“前有狼后有虎”的市場環境,主營業務單一和行業監管風險,一直都是嘀嗒的弱點,“安全”和“賺錢”兩難,也一直是順風車行業的困境。
順風車行業的“安全”問題,根源在哪里?簡單來說,順風車業務本質是一門C2C生意,司機和乘客都是平等的,司機并非運營服務方,所以在控制司機準入門檻上,很難用統一的資質和服務標準來要求司機方。偏偏順風車業務的賺錢模式,便離不開司機這一核心。
先從收入端來看。順風車服務費是嘀嗒收入的主要來源,我們對比一下滴滴出行的抽成比例,根據相關媒體梳理,滴滴出行在2018~2020年的平均抽傭比例分別為26%、19.8%、17.2%,比嘀嗒的4.1%、6.3%及8.7%高出不少。
那嘀嗒能否按滴滴出行的標準來提高服務費率?答案是很難。因為兩者的商業模式不同,在順風車業務的輕資產模式之下,車輛維護費用由私家車主自行承擔,自然抽成也會低一點。
再者,服務費抽成比例越大,司機便賺得越少,而司機的服務水平往往跟收入水平成一定比例。可見,嘀嗒再往上提高服務費率的空間并不大。
再從成本端來看。作為信息撮合平臺,嘀嗒的成本投入主要以銷售費用為主,其中用戶獎勵(司機與乘客補貼)、客服外包開支、營銷推廣開支三者是支出大頭。但隨著2018年銷售費用的下降,特別是用戶補貼這一塊的下降,嘀嗒的順風車用戶活躍度也有所下降了。司機的應答率從2018年的67.7%下降到了2020年的43.5%,活躍用戶的體量在去年也明顯降低。
可見,銷售費用始終不能降得太低,而是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否則,隨著司機規模的減少,則會更不利于司機素質的保持。
所以說,“安全”限制了嘀嗒的收入,也指向了更高的補貼支出和安全支出。那么,嘀嗒要怎么“創收”?
在嘀嗒最新的招股書中,其給出了五條策略,一是鞏固順風車在行業的市場領導地位;二是繼續推動出租車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三是提升變現能力并豐富變現渠道;四是提升技術能力;五是尋求戰略聯盟、投資及收購。
我們可以這么來理解,首先,短期內網約車行業的抽成會有下行的趨勢,因此,嘀嗒可以通過持續擴大規模來提高收入的規模效應,也就是要進一步占據市場的空白空間,另外,持續增加出租車業務的增收能力,也是未來的關鍵。
數據顯示,2015~2018年國內順風車市場交易額接近翻倍,預計2025年順風車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5229億元人民幣,年復合年增長率為41.8%。可見,未來順風車市場的滲透率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其次,通過提高技術能力來壓縮成本是嘀嗒未來的“降本”方向,比如通過算法的優化來提高司機與乘客的訂單匹配效率,是減低成本并通過提高客單量來提高服務費率的一個方法。
假如嘀嗒能順利實現“增利”,那么,它的上市夢,或還可以緩一緩,不過,能否上市的關鍵,始終還得看嘀嗒能拿出怎樣的新故事來。
從目前嘀嗒頻繁的媒體發聲中,筆者認為這兩點較為值得關注。
其一,是關于“碳中和”的故事。在2021年中國汽車新消費論壇上,嘀嗒創始人宋中杰發表了演講,其認為過去幾年,移動出行取得了極大的發展,但網約車的出現,一方面解決了出行的便利性,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道路擁擠的問題,“一增一減”之下,其實并沒有明顯提升出行系統整體的效率。但相比較之下,嘀嗒“順風車+出租車”的組合,可以更為有效地滿足出行的“彈性”+“固定”供給,充分發揮交通的增效潛,推進“零碳交通”。
事實上,“節能減排”需要調動的行業極多,順風車或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部分,但這正是資本市場所偏愛的。
而嘀嗒的另一個故事點,是其近來低調上線了京東白條的付款功能,而此次合作,一方面是京東金融在出行場景中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嘀嗒在“導流”業務上的一次試探。
雖然,現在談嘀嗒要像滴滴一樣發力金融布局仍言之尚早,但假如未來的嘀嗒能通過金融服務的布局來提升營收能力,似乎是一個不錯的擴展自身實力的路徑。
總的來說,嘀嗒的上市夢何時能實現,這與行業的大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在此之前,誰也難交出一個時間表,對嘀嗒來說,現在能做的,就是努力增加營收,構建故事,將來才有機會在資本市場上交出漂亮的成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