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淑云
與“躺平”相關的詞這幾年頻頻出現,如“咸魚”“隱形人”“人間不值得”等。其實,與“喪”“放棄”等有一些不同,“躺平”更多的是針對內卷,即在低水平的、缺乏創造的環境中展開過度投入和惡性競爭,從而造成沒有生產性和創造性的內耗,因此“躺平”青年選擇降低開支以退出內卷去“節流”,而不是用拿命工作參與內卷去“開源”。也就是說,“躺平族”不是不努力、不工作、不競爭,而是反對沒有價值的無效內耗,反感一套關于成功的說辭。但是,他們又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身處的環境,或者暫時沒有找到新的模式,所以選擇以“躺平”的方式讓自己在競爭中不被耗盡。可以說,這是一種“弱者的反抗”。
而對選擇“躺平”的年輕人來說,首先要警惕的是“躺平”的地方可能不會一直是平的,因為“躺平”的舒適圈是需要前期的努力創造和“躺平”過程中的低欲望去維持的。在當下高速運轉的社會中,“躺平”的舒適圈很難一直保持舒適,而且還可能需要強大的心理支撐去保持“咸魚”心態。其次,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要保持好心態:一方面,不能剛剛站起來還沒走多遠就選擇躺下,而應該有良好的心態、充盈的內心去對待生活和工作,畢竟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另一方面,年輕人不能因為在一個領域、一個行業或者一件事上受挫,就感覺自己“看破紅塵”了。當前社會中還有很多機遇和潛力,年輕人要多思考,畢竟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最后,需要認清的一件事是,內卷是社會或者某一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產物,甚至有些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年輕人在加入內卷和“躺平”的選擇之外,還應該思考是否有新的空間。這是一條比較艱難的路,但可以讓人自主地站起來,走下去。
總之,對于年輕人選擇“躺平”,我們要理解,同時也希望年輕人不要只盯著天花板看,而是能夠站起來,走下去,看到更多風景。
(資源支持:《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