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
“雙減”落地后的兩個月,一家家培訓機構關門歇業,不少同行因此失業,作為培訓機構教師的我及時轉崗至成人教育才能保住飯碗。這期間,我看到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有了許多變化,家長們微信朋友圈畫風也在改變。
往年的國慶假期,我們依舊有很多班在上課,今年,很多家長都給孩子安排了出游,這在以前幾乎是看不到的。有家長跟我開玩笑說:“孩子少上幾個培訓班后,我的腰包好像都鼓了。”
確實,對很多家庭而言,培訓機構的一些課程花費的確有些貴,有的價格連我看了都有些咋舌。尤其是每年9月剛開學的日子,是家長支出最多的一個月。有家長曾經跟我抱怨道:“老師啊,請您好好教我家小孩,我們家大半收入都給他報培訓班了。”
我也是個母親,家長們的糾結我感同身受。我有一個學生的家里條件一般,但她父母每年都會拿出3萬多元,給孩子報培訓班。后來我才了解到,這些錢有一部分還是借來的。我有些不解,問家長:“為什么要借錢上培訓班啊?”家長和我解釋道:“別的孩子都在上,我家也不能落下,不然孩子長大后會怨我。”面對這樣的理由,我不禁有些五味雜陳。我理解這種不甘讓孩子落后的心情,但培訓班也不是萬能的,學習成績還是要靠孩子平時在學校的上課基礎。押上全部家當,只為孩子上個好的培訓班,這樣真的值嗎?
如今,我發現家長們的理念也開始慢慢變化了。以往我的微信朋友圈里都是家長們帶著孩子上課、趕路時發出的抱怨,而現在的微信朋友圈里都是一張張孩子的笑臉。許多孩子報了興趣特長類課程,還有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去郊外游玩。有位家長更是直接喊出心聲:“支出大減,天天遛娃,幸福感倍增!”
有人歡喜有人憂,也有家長跟我吐槽:“孩子如今閑是閑下來了,可我們之間的矛盾卻不比之前少。”的確,之前很多父母與孩子缺少交流,僅有的交流也只是關于學習。“雙減”之后,愛與陪伴逐漸成為家庭教育的主旋律。一些親子問題之前被忙碌的培訓班生活“掩蓋”了,現在一一暴露出來。前段時間網絡上傳出的某知名培訓機構轉型培訓家長,乍一聽挺荒謬,其實背后另有深意:由家長主導的家庭教育,或許在將來才是拉開孩子差距的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