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理
農歷秋分,我們迎來了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對一個農耕文明古國而言,對豐收的追求是流淌在血脈中的基因,是民族共同記憶的一部分。豐收節的每個參與者,也在創造歷史。相較于數千年傳承的慶豐收文化,現在的豐收節是一個新的事物。走過四年,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做了很多創新性工作。踏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怎樣做才能更好地辦好豐收節?
尊重鄉土實際。水稻開鐮儀式、優質農產品展、果農網紅直播帶貨、農業文化遺產展演、農民豐收歌會、鄉村書畫攝影作品展、趣味村民運動會……基于各地的農業生產實際和歷史傳承,豐收節呈現出豐富多彩、形態各異的樣貌。在推動節慶活動開展的時候,要在充分尊重當地實際的基礎上,把過去優秀的豐收節慶傳統保留繼承下來,結合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豐富節慶內容,增加節慶看點,進一步從挖掘歷史文化習俗入手,契合當地農耕文化傳統,展現當代農民風貌。
讓農民群眾唱主角。豐收節是各地三農事業發展的一張名片。近年來我們看到,有些地方為展現三農發展成績,同時為達到“節慶搭臺,經貿唱戲”的效果,投入大量資源舉辦豐收節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要注意的是,有的地方節慶活動由政府包辦,雖然場面上“如火如荼”,但組織行政化、活動形式化,使得活動“官氣十足”,而農民群眾參與度不高。豐收節的組織舉辦要堅持讓農民群眾唱主角,讓他們在參與中找到愉悅、找到幸福、找到收獲。
豐富豐收節的文化內涵。豐收節傳承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農耕文化,承載著當今中國三農最集中的情感爆發,我們不要把豐收節過“小”了。幾次農產品展銷、幾場文藝匯演不能夠完整表達我們的豐收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才會使豐收節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活力。要組織專家學者,深入研究歷史、經濟、文化資源,通過系統組織、科學論證、長期投入、廣泛宣傳推廣,鏈接起農業產業發展與歷史文化資源,塑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三農文化景觀,既提升豐收節的影響力,又提升農業產業的競爭力。通過豐富豐收節的文化內涵,規劃性、創新性地使用節慶文化因素,讓豐收節始終保持節日魅力,成為社會的習俗。
愿豐收節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