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是我國重要的木本油料樹種,種植面積和產量均穩居世界第一。自2017年起,產業“供大于求”的格局逐漸顯現,尤其是生產良種化率低、市場中品牌長尾效應較明顯、深加工領域薄弱等問題較為突出,建議推進核桃良種化加強災害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覆蓋生產、加工、消費和貿易的市場信息監測和預警體系等。
我國核桃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核桃產業總產量巨大,從2008年的82.96萬噸提升至2018年的326.87萬噸,總產量穩居世界第一。近7年的種植面積年均增長率為5%,2018年達1.1億畝,居世界第一。我國核桃品種繁多,但長尾產品與國際流行品種相比缺乏競爭力。生產呈現良種率低、品種繁多、缺乏專用品種和高檔品種的特點。
2017年,中國消費104.5萬噸核桃,約占全球的48%,是全球核桃消費量最高的國家。從1995年的0.17公斤到2016年的1.8公斤,增長了10.5倍,年均增長率達到24%,而同期世界核桃人均消費增長率只有5.8%。
我國核桃加工主要分為初加工與深加工,初加工如核桃的干制;深加工包括核桃油的壓榨、核桃蛋白粉的制備、以核桃仁為原料生產休閑食品、以核桃青皮、殼等為原料生產加工日化產品等。在貿易流通方面,以電商平臺為代表的新興渠道快速增長,為以核桃為首的堅果品類提供更廣泛的終端消費者觸達。2013年到2018年5年間,堅果行業的線上銷售份額從2%增長至12.5%。
進出貿易規模相對較小,但增速明顯。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統計,2008-2016年中國核桃仁出口量維持在1萬噸以下,不到總消費量的1%。近年來,受外貿利潤帶動,核桃仁進口貿易增長明顯,2017年核桃仁進口量約1.8萬噸,是2016年出口量的4.7倍;2018年3.2萬噸,比上年增加77.8%。貿易伙伴國總體穩定,進口量受雙邊貿易不確定性因素影響較大。國內核桃仁主要出口地為歐洲,日本和吉爾吉斯斯坦,帶殼核桃主要銷往巴基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主要進口國是美國,受貿易摩擦影響,2018/19年度進口量預計減少17%。
市場價格總體下跌,優質優價特征明顯。因產業整體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市場價格總體下跌,價格波動呈現明顯的區域性差異。2015—2019年期間,全國核桃堅果批發均價從每公斤30?40元跌至15?30元,年均跌幅6%?13%,5年間優質堅果批發均價跌幅為25%,一般質量的堅果批發均價跌幅達50%。
我國核桃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我國核桃產業將逐漸完成從“量”向“質”的轉變,種植面積穩中有降,畝產效率不斷提升。價格持續波動將進一步倒逼加工向深加工轉型,同時擁有更穩定終端價格的核桃乳、核桃油等精細加工產品占有比例將會持續提升。
受消費升級和渠道下沉的雙重影響,核桃產品作為高端堅果的家庭滲透率進一步提升:一方面深加工產品如核桃油等將獲得更多高端消費者的青睞;另一方面口碑傳播和豐富的自媒體教育將使核桃的價值認知進一步擴大,促進需求端正反饋的形成。
未來行業“供大于求”的現狀將得到改善,進出口量占比仍會保持在較低水平。隨著行業發展質量的提升,擁有較高附加值的核桃產品如優質的核桃堅果,精深加工的產品等占總出口額的比例將不斷提升,行業出口局面將從低價向更有競爭力的產品輸出轉變。
中國核桃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風險
生產良種化程度低,管理方式粗放。建園初期假冒良種苗較多,地方缺乏適地適樹的管理意識,生搬硬套其他地區良種屢見不鮮。把核桃當“懶人樹”管理,建園密度過大,導致過早封園,病蟲害加劇。
生產標準化程度低,影響加工質量。核桃種植以退耕還林地為主,立地條件本身較差,制約了核桃的標準化生產。占主流地位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生產模式給標準化技術推廣造成很大難度,也使得核桃堅果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整體加工質量和產能的發揮。
品牌長尾效應較明顯,市場秩序有待規范。由于種植地域分散、果實產出標準較為落后,核桃行業以小企業為主,品牌長尾效應較明顯,缺乏消費者熟知的產地標識,市場集中度有待提升。近期隨著電商興起,一批基于互聯網而誕生的優質的堅果企業讓市場看到了消費者對堅果大類的認可。然而與“庫爾勒香梨”“陽澄湖大閘蟹”等細分食品品類相比,核桃市場目前處于亂序競爭,消費者尚未形成基于地理標志的統一品牌認知,致使行業整體缺乏附加值梯度。
我國核桃種植面積由上世紀90年代的102萬畝增長到現在的1.1億畝。面積的擴張帶來產量翻番式增長,由于消費空間有限,核桃市場價格逐漸走低。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迅速向城市轉移,核桃經營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同時,核桃生產機械化程度不高,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生產經營成本增加,效益下降,許多核桃園面臨經營虧損。
出口貿易困難重重。我國核桃產量急劇上升,急需擴大國外市場,但核桃出口較少,主要是因為堅果品質跟不上,加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核桃堅果的出口具潛在的影響。
政策措施建議
因地制宜,堅定不移推進核桃良種化。我國地域遼闊、種質資源豐富、生態條件復雜,應進一步大力宣傳推介良種,每個主產縣篩選最適主栽良種1?2個,實現一園一品,同時不斷推出適應種植環境和市場需求的更新換代新品種,使核桃良種使用率達到90%以上。
加大低產園改造扶持力度,施行核桃生產直補政策。對低產園進行良種嫁接改造,對低產園、幼園全面實行集約經營。建議國家對低產園改造進行補助,每畝每年500元。同時按實際生產投入30%(約500元/畝)對肥料、農藥、機械等進行補貼。
加大科技支撐力度,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實行產業發展與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建立不同區域的示范樣板點。加強技術培訓,培養一批土生土長的生產技術骨干。開展栽培、加工等難點技術攻關。
延長產業鏈,積極發展核桃精深加工業。各省自治區結合現有核桃種植規模,因地制宜地開發生產核桃深加工產品,培育核桃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按照高起點、高標準的原則,積極引導企業與國內外企業、食品研究單位和高校等聯合,開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的新產品、新名牌。探索產品出口路徑;降低產品進商超門檻或實行補貼政策。
(報告撰寫人:裴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研究員;郭寶光,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社新華指數事業部經濟師;李丕軍,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強,新疆林業科學院研究員;徐永杰,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